-
1 # 金微大都護
-
2 # 磚家族族長
軍事能力說白了是建立在國家實力基礎上的。軍隊建設離不開國家綜合實力的提升,這個綜合實力就包括很多方面了,與軍隊最直接的就是錢糧,有錢有糧,就可以訓練出實力強悍的軍隊,當然一個軍事將領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視的,兵熊熊一個,將慫慫一窩,可見一個將軍軍事能力也是綜合國力不可缺少的[機智][機智][機智]
-
3 # 帝國烽火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
漢朝“帝國雙璧”衛青與霍去病,在漢武帝時期可謂是所向霹靂,他們在對付匈奴的戰鬥中,都表現出極高的軍事能力。衛青採用騎兵大規模奔襲,而他本人是注重戰略位置掌控;霍去病則不同,霍去病是發揮騎兵的機動性,以“閃電戰”的模式,長途奔襲,常常是出其不意,所以收益頗多。
衛青更像是一位帥才,他打贏匈奴不僅僅是依靠漢朝的經濟能力,還有其高超的指揮藝術。
初出茅廬,奔襲龍城,漢軍深入匈奴腹地第一次;大漢建立之初,漢高祖劉邦由於輕敵冒進,被圍困於白登山。此戰之後漢朝對匈奴可謂“談虎色變”,長期以來漢朝與匈奴想軍事狀態都是匈奴進攻、擾邊,漢朝防守。李廣就是在這樣的戰鬥中積攢名聲,但在“馬邑之謀”之後i,漢朝與匈奴的戰爭模式就發生動亂改變。
公元前129年] ,匈奴興兵南下直指上谷。漢武帝任命衛青為車騎將軍。漢武帝分派四路出擊:車騎將軍衛青出上谷,騎將軍公孫敖從代郡,輕車將軍公孫賀從雲中,驍騎將軍李廣從雁門出兵。四路大軍最終的結果是:
“青至蘢城,斬首虜數百。騎將軍敖亡七千騎;衛尉李廣為虜所得,得脫歸:皆當斬,贖為庶人。賀亦無功。”
只有衛青斬殺數百人,其他幾位將軍則要麼沒有功勞,要麼兵敗,尤其是李廣,他可謂被名聲所累。四路將軍為什麼會勝敗各異呢?主要在於戰法應有的不同,除衛青外,其它幾位對起兵很顯然很陌生,沒有發揮騎兵長途奔襲的優點,而衛青則直接奔襲龍城。
龍城是匈奴的境內的匈奴祭天聖地,距離衛青的出發點有400裡,衛青此舉長途奔襲,開啟了漢軍騎兵長途奔襲的先河。
迂迴側擊,佔領河套,解除了漢朝長期被動的局面;公元前127年,匈奴大舉入侵上谷、漁陽,攻破遼西,殺死遼西太守。而此時鎮守漁陽的是名臣韓安國,韓安國被稱為“國士無雙”,但是此戰卻由於事先疏忽,沒有及時分防範,結果漁陽也被匈奴攻破。
遠在長安的漢武帝聽說漁陽被攻破,除了對韓安國進行譴責,就是立即派衛青率領大軍進行討伐。此戰衛青從雲中出軍,但是他有自己的目的,那就是黃河以南的整片河套地區。
大漢建立之後,由於河套地區長期為匈奴所控制,這就造成匈奴只要想南下,隨時可以通過河套地區長驅直入,一直威脅長安。河套地區歸宿匈奴,就像一把長劍懸在大漢的頭上,故而奪回河套,勢在必行。
此戰衛青採用“迂迴側擊”的戰術,西繞到匈奴軍的後方,迅速攻佔高闕,切斷了駐守河南地的匈奴白羊王、樓煩王同單于王庭的聯絡。而後,衛青又率精騎,飛兵南下,進到隴縣西,形成了對白羊王、樓煩王的包圍。此戰衛青率領漢軍活捉敵兵數千人,奪取牲畜數百萬之多,最厲害的是控制了河套地區。
漢武帝得知衛青控制河套地區,那可謂高興的不得已,他立即給衛青宣召嘉獎:
“匈奴逆天理,亂人倫,暴長虐老,以盜竊為務,行詐諸蠻夷,造謀藉兵,數為邊害,故興師遣將,以徵厥罪。詩不云乎,‘薄伐玁狁,至於太原’,‘出車彭彭,城彼朔方’。今車騎將軍青度西河至高闕,獲首虜二千三百級,車輜畜產畢收為滷,已封為列侯,遂西定河南地,按榆溪舊塞,絕梓領,樑北河,討蒲泥,破符離,斬輕銳之卒,捕伏聽者三千七十一級,執訊獲醜,驅馬牛羊百有餘萬,全甲兵而還,益封青三千戶。”
漢武帝在河套地區設定朔方郡、五原郡,還修復了秦時蒙恬所築的邊塞和沿河的防禦工事。可以說衛青此戰不但解除了匈奴騎兵對長安的直接威脅,還建立起了進一步反擊匈奴的前方基地,一舉扭轉了長期以來漢朝處於防守的局勢。
河套一戰,從戰略上衛青控制河套,使漢朝長安解除了危險,也使漢匈之間的攻守之勢發生逆轉,可謂及其重要;戰術上,衛青採用分而殲之的方法,對白羊王、樓煩王實行包圍,這也是漢朝騎兵大規模包圍匈奴騎兵的開端。可以說衛青此戰無論是戰略還是戰術都非常高超。
突然襲擊,出其不意,圍殲匈奴右賢王部,斬斷匈奴右臂。公元前124春,漢武帝命令車騎將軍衛青率領三萬騎兵,從高闕出兵,進攻匈奴右賢王。匈奴右賢王是匈奴貴族封號,在右部諸王侯中地位最高,在匈奴帝國時代,由單于子弟擔任,右賢王與左賢王是匈奴單于的左膀右臂,雖然不是主力,但是依舊是匈奴中數得上的力量。
衛青與右賢王的對戰開始,由於衛青與匈奴右賢王相距很遠,據《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記載:
匈奴右賢王當衛青等兵,以為漢兵不能至此,飲醉。漢兵夜至,圍右賢王,右賢王驚,夜逃,獨與其愛妾一人壯騎數百馳,潰圍北去。漢輕騎校尉郭成等逐數百里,不及,得右賢裨王十餘人,眾男女萬五千餘人,畜數千百萬,於是引兵而還。
此戰衛青抓住右賢王麻痺輕敵的思想,採用騎兵的機動性,迅速插入右賢王部所在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進攻右賢王。而右賢王由於毫無準備,被衛青殺的落荒而逃,最後隻身逃走。
衛青此戰不僅僅發揮了騎兵的優勢,而且從某種意義上發揚的“閃電戰”,後來霍去病就常常採用這種戰法。
決戰匈奴,以弱抗強,殲滅匈奴主力;霍去病崛起之後,衛青就受到了漢武帝的有意打壓,這是漢武帝做為帝王的平衡手段。在日常的軍隊安排上,霍去病也都是先挑選勇武之士,之下的才給其它將士,據《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記載:
諸宿將所將士馬兵亦不如驃騎,驃騎所將常選,然亦敢深入,常與壯騎先其大軍,軍亦有天幸,未嘗困絕也。
漢武帝決心與匈奴進行大決戰,此戰他啟用被冷落許久的衛青,而此戰漢武帝在軍民分配時候依舊是將“敢力戰深入之士皆屬驃騎”,所以說衛青與霍去病雖然都是領五萬人,但是主力絕對是霍去病。
漢武帝為人讓霍去病的主力對戰匈奴主力,一開始計劃讓霍去病定襄,衛青出代君;後來探子來報說匈奴主力在北方,漢武帝又改為驃騎出代郡,令大將軍出定襄。可能是霍去病與主力無緣,最終還是由衛青遇到了匈奴主力。
衛青豫東匈奴主力後,首先令武剛車自環為營,帶領五千騎在正面擋住匈奴,而匈奴也出兵一萬多人在正面想抗衡。此時突然大風起,沙礫擊面,兩軍都相互看不見,衛青抓住這個難得的機會,從左右兩翼包抄單于。
雙方決戰到下午,太陽都快下山了,匈奴單于眼看自己的部隊打不贏,開始撤退,衛青發現後,指揮漢軍輕騎連夜夜追擊,自己率領大軍軍因隨其後,可惜追了兩百多裡,依舊沒有抓到單于。
此戰衛青以偏師對陣單于的主力,從實力上並不佔據優勢,但是衛青正面吸引,兩側圍攻,很快沖垮了匈奴的陣型,逼迫匈奴單于逃跑,確定了漠北大戰的勝利。此戰對衛青部的傷亡也大,根據《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記載:兩軍之出塞,塞閱官及私馬凡十四萬匹,而復入塞者不滿三萬匹。
總體而言,衛青是一位難得帥才。他在騎兵領域開創了漢軍長鬚直入的先河,運用閃電戰出其不意,為後來霍去病的打法奠定了基礎;更為重要的是,衛青通過幾次有戰略目的進攻,扭轉了漢朝處於被動挨打的位置,使漢朝在漢匈決戰之間佔據了主動。
-
4 # 寒星針
戰爭本身就是一場國家實力的綜合較量。歷史上的戰爭,大多數情況下是國力強的戰勝國力弱的,兵力多的戰勝兵力少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例之所以為人津津樂道,就是因為少的緣故。
能夠憑國力碾壓對手,卻偏偏選擇所謂的奇謀詭計,這是對國家、對麾下將士的不負責,徒增傷亡,徒增變數而已。再好的奇謀詭計,在絕對的實力面前,也只有被碾壓的份兒。
匈奴是遊牧民族,天生的戰鬥民族。從出生起就要與惡劣的環境抗爭,與野獸爭生存空間,與其他部落族群爭生存權力,戰鬥本能是刻在他們骨子裡的。一個孩童剛會走路時,就要學會騎馬、射箭、揮刀。這是一個上馬為軍,下馬為民的全民皆兵的民族。
而漢民族是農耕民族,漢人握鋤頭的時間遠遠大於握刀劍的次數,許多人可能一輩子都沒有騎過馬,與見慣生死,長在馬背上的匈奴天然具有劣勢。漢軍中大部分是非職業軍人,是因戰事而臨時徵召的,即使是職業軍人在騎術上也遜於匈奴人。
匈奴騎兵倏忽即來,一擊不中則遠遁千里。漢軍僅憑雙腳無法在大草原追上匈奴人,少量的車兵和騎兵追上去只會是送命。要想打敗匈奴,騎兵必不可少。
中原的馬匹大多矮小,速度慢,耐力差,為了培育出優良的戰馬,才有了漢軍西征大宛國,引進大宛馬改善馬匹質量。
訓練一名騎兵所需的費用足以武裝至少十名步兵,而騎兵只有形成強大的規模數量才能形成戰鬥力,沒有強大的國力支撐是很難做到的,這也是為什麼直到漢武帝時才對匈奴進行反擊的緣故。
動員幾十萬大軍出征,深入敵境作戰,所需的兵器、甲冑、箭矢、馬匹、糧草、民夫、飲水、藥品等等無計其數,可以說是傾國一戰,肩負如此重任,幾十萬人的生死在其一念之間,衛青身為全軍主帥,怎麼能不戰戰兢兢,謹慎小心,不敢犯險呢!
武裝到牙齒的漢軍,每進一步,每一次出擊,都相當於用錢砸向對方,能用錢砸死對方為什麼還要用人命去填呢?珍惜將士性命的將領才是好將領。
匈奴以騎兵為主,草原地形平坦開闊,很難形成大規模的殲滅戰。只能是幾路大軍齊頭並進,步調一致,壓縮匈奴人的運動空間,才能逼迫其展開決戰。這就需要主帥有足夠的耐心,高超的組織協調能力。在交通通訊極不發達的漢朝,能很好地指揮調動幾十萬大軍進行大兵團作戰,衛青不愧名將的稱呼!
-
5 # 再言春秋
引言
戰爭的勝負,首先就是國力之爭。國力的強弱在有些時候會直接影響戰爭最後的結局。
但這並不意味著,軍事統帥沒有軍事能力只憑借國力就可以取勝。後來李廣利戰績就說明了這個問題。
衛青的出現,讓漢武帝撿了一個寶。沒有衛青,大漢王朝對陣匈奴,就不會由防守轉為進攻。可以說,漢武帝的武功有一半是衛青給他賺下的。
作為一個軍事將領,只能通過他的戰功來評判他的實力。而衛青的戰功,莫說是大漢王朝,就是整個中國歷史也是數得上的。
衛青的運氣與漢武帝的運氣是相輔相成的。這兩個人一個是姐夫,一個是小舅子,地地道道的自家親戚。
而漢武帝這個人在用人的方面有兩個特點,一個是喜歡用年輕人,激進的漢武帝用人第一原則就是“年輕就是寶”。另一個原則就是愛用親戚,這個有點撞大運的意思了。親戚要是有能力、有忠心那結果自然好,譬如衛青、霍去病;可要是能力不足再擔當大任就會把國家託人旋渦,比如李廣利。
在漢武帝兩大用人標準下,衛青走進了漢武帝的眼中。元光六年,漢武帝派遣四路大軍出兵匈奴。這四路中,只有一路獲得了勝利,也就是我們的主角衛青:青至蘢城,斬首虜數百。
這是衛青的第一次勝利,也是漢王朝的第一次勝利,漢武帝大喜,封衛青為關內侯。
這裡的河南地指的是現在的河套地區。對匈奴而言,這裡是侵擾大漢的最佳切入點,因為這裡距離大漢國都只有一天一夜的路程。
所以,大漢王朝對這裡是勢在必得。元朔二年,漢武帝派遣衛青領兵出征,最終奪取河南地:
今車騎將軍青度西河至高闕,獲首虜二千三百級,車輜畜產畢收為滷,已封為列侯,遂西定河南地,按榆溪舊塞,絕梓領,樑北河,討蒲泥,破符離,斬輕銳之卒,捕伏聽者三千七十一級,執訊獲醜,驅馬牛羊百有餘萬,全甲兵而還,益封青三千戶。
得到了河南地,大漢王朝對陣匈奴就佔據了主動。既可以經略此地,防守匈奴;也可以把河南地當做橋頭堡出兵作戰。
漢朝進攻匈奴的作戰,有五次是從河南地出發。這裡,在大漢幾百年的歷史中,承擔著防守、調兵、出兵、提供補給等多種重要職能。
司馬遷在《史記》種,對衛青的一生有一個總結性概括:
最大將軍青,凡七出擊匈奴,斬捕首虜五萬餘級。一與單于戰,收河南地,遂置朔方郡,再益封,凡萬一千八百戶。封三子為侯,侯千三百戶。並之,萬五千七百戶。
七次出兵進攻匈奴,斬首五萬餘,這個戰績絕對不是靠國力就可以打勝的。而衛青打仗的最大特點就是以最小的代價,獲取最大的勝利。
終衛青一生作戰,除了漠北戰役之外,幾乎都是全甲兵而還。至於說漠北戰役,那是大漢王朝對匈奴發動的終極戰役,一戰之後漠南無王庭,匈奴十幾年無力南下。縱使是有大的折損,也是值得的。
1、衛青軍事第一特點“穩”
李廣、霍去病的軍事特點是激進。只要給了兵馬,就敢衝鋒陷陣,就敢衝入敵營。但這種作戰風格值得敬仰,卻不值得效仿。
霍去病能夠連戰連捷,一是因為他的天縱奇才,對戰機的把握,還有一點那就是上天賜予他的運氣。
與他同一風格的李廣,沒有他這樣的運氣。雖然勇武,雖然愛兵如子,雖然有很多優秀的品質,但他常常把自己和將士帶入險地。激進成就了李廣,也摧毀了李廣。
而衛青則與他們不同,衛青的最大一個特點就是穩。穩紮穩打,步步為營,從龍城之戰,到拿下河南地,再到漠北之戰,衛青就是教科書式的打法。
如何排兵,如何調配,衛青對自己和他手下的將領有著嚴格的要求。這種打法看起來成效不大,沒有那種酣暢之感。
可它的優勢就在於,即便不會取得勝利,也不會把自己和士卒陷入險地。在我看來這種戰法才是最正確的戰法。
據《史記》記載:
大將軍衛青者,平陽人也。其父鄭季,為吏,給事平陽侯家,與侯妾衛媼通,生青。
因為身份的原因,他並沒有得到家裡人的認可。他早年間,基本上都是在放牧中渡過的:
青為侯家人,少時歸其父,其父使牧羊。先母之子皆奴畜之,不以為兄弟數。
這個看似平常的經歷裡,我們可以得知一個資訊,那就是衛青早年有過在平陽生活的經歷。那時的平陽是今天山西的臨汾一代,當時屬河東郡,接近邊疆。
牧羊也不是說專門提供一片草原,讓你去放牧的。而是同很多人一起放牧,在衛青放牧的經歷中,他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匈奴的地理方位。
這也是他在後來軍事生涯裡,即便同行將領都找不到敵人在哪,而他卻每次都能準確找到敵人的原因所在。
1、戰法不同,讓霍去病更容易受到人們矚目
衛青、霍去病兩人的戰法差異很大。雖然霍去病的兵法是由衛青所指導,但作戰風格卻截然不同。
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霍去病,那就是侵略如火。霍去病的軍事風格就是進攻,永遠都在進攻中。
從率領800輕騎殺入敵軍,到封狼居胥打的匈奴漠南無王庭,霍去病從未停止過進攻的步伐。這種戰法與風格更被人們所喜歡。
但衛青不同,衛青相對霍去病要謹慎很多。他的身上缺少霍去病那種激進,龍城之戰雖然也是孤軍,但不知為何,史家記錄只有八個字,後來人在讀起來遠沒有讀霍去病率800人輕騎突進那種酣暢淋漓。
作為漢武帝時期,榮極一時的大將軍,衛青從來沒有以此而為自己爭取過什麼。
他的封賞都是漢武帝強行封賞的(很多時候賞賜衛青,衛青都是拒絕的)。無論是因為出身問題,還是個性本身如此,衛青的“不爭”讓很多人都覺得他不像大將軍。
面對漢武帝封賞自己兒子的時候,衛青給出的回答是:
臣青子在啢褓中,未有勤勞,上幸列地封為三侯,非臣待罪行間所以勸士力戰之意也。伉等三人何敢受封。
而當舉大將軍故人門下多去事驃騎的時候,衛青依然是泰然處之。
即便是李廣之子李敢,因為李廣自殺一事而遷怒衛青時,衛青還是選擇了寬和:
怨大將軍青之恨其父,乃擊傷大將軍,大將軍匿諱之。
司馬遷對衛青有過這樣一番評價:
大將軍為人仁善退讓,以和柔自媚於上。
衛青到底是本性仁善寬和,還是以此來自媚於漢武帝,只有衛青自己知道。但衛青這種平和、寬仁的性格,確實會使他不像霍去病那樣容易吸引人。
但他的作戰風格穩健,為人處世謹慎,這兩個特點容易讓他被人們所忽視。這是性格所導致的,絕非能力的問題。
-
6 # 憶寒26631931
題主就是歷史文盲,回答問題看了一下,基本上也是歷史小白。衛青的軍事還用質疑嗎?
漢武帝自馬邑之謀失敗後,發動四路大軍攻打匈奴。我們熟悉的李廣,全軍覆沒,隻身而逃。其他兩路不是損失慘重就是一無所得,唯有衛青取得了龍城大捷。龍城是匈奴祭天祭祖的聖地,可想而知對匈奴的重要性。此戰打破了匈奴不可戰勝的神話,扭轉漢匈戰爭形式。
對於匈奴人來說,草原是匈奴人的根本,是匈奴人的命。有史記載第一次火燒草原行動,就是衛青用的。如果衛青軍事能力不行,只會靠國力碾壓,怎麼可能會想到火燒草原的計策?
衛青對匈奴最後一戰,就是我們熟知的漠北大決戰。此戰,成就了霍去病封狼居胥的美名。可是你們知道此戰,衛青才是決定大漢命運的人嗎?封狼居胥更多的是政治意義,如果衛青大軍被匈奴大單于主力消滅,那封狼居胥的霍去病面對攜大勝之勢而來的匈奴大單于主力,筋疲力盡的霍去病大軍,只有一個結果,那就是全軍覆沒。封狼居胥對於漢武帝而言,還有用嗎?恐怕到時候,漢武帝的皇位都保不住。萬幸衛青被霍去病挑剩下的弱旅,以少勝多,打的匈奴大單于隻身遁逃。
封狼居胥是有重大意義,但是有個前提,就是衛青能消滅匈奴大單于的主力。
漠北大決戰之後,漢武帝因為忌憚衛青,棄用衛青,全力培養李廣利。可惜衛霍這樣的軍事天才,不是常有的。導致漢武帝后期,對匈奴作戰,基本上都是慘敗。國內民不聊生,處處皆是農民起義,最後被迫下了史上第一道罪己詔《輪臺罪己詔》。
不知道漢武帝臨死前,會後悔棄用衛青,而全力栽培無能的李廣利嗎?
-
7 # 殺胡世家的異見
衛青的戰法確實是存在問題的,要說明這個觀點,必須要明白匈奴和西漢雙方的態勢
1. 匈奴是部落聯盟,平時隨水草放牧,居無定處,沒有必守之地。即使是王庭,也是可以搬遷的。匈奴的士兵大部分平時是牧民,戰時是騎兵,騎射雖然沒問題,砍殺也只能揮幾刀以震懾為主殺傷為輔,但因為裝備簡陋,騎弓射程和威力是遠低於步弓和漢弩的。
2. 漢軍自劉邦建立以來,本是烏合之眾(韓信於此建樹不多),對陣騎兵極易崩潰(項羽的鍋,漢軍被項羽騎兵虐得膽慫股慄)。自周亞夫細柳練兵,又平七王之亂後,稍具戰鬥力;武帝傾國之力打造騎兵,堪堪抵消匈奴騎兵的機動性,具備正面抗衡和作戰的能力。
3. 欲滅匈奴,問題來了,怎麼逼匈奴決戰?畢竟決戰對漢軍更有利,漢軍的兵力佔優,補充佔優,武備佔優,即使打成消耗戰,也能讓匈奴一蹶不振。
史載有成功戰法,一是李牧伺機利誘匈奴突入長城,調集車步弓利用地勢完成殲滅;二是蒙恬三十萬秦軍平推,北逐匈奴七百里。理論上來說,李牧的戰法是最好的,衛青完全可以照搬,一戰保幾十年和平,武帝也有利用邊市誘殲匈奴的計劃,可惜計劃敗露沒有成功,短期內想再實施確實沒把握,所以就採用蒙恬的平推戰法。
平推戰法的目的,一是消滅沿途部族,削弱匈奴,二是擴邊,能更早的預警匈奴內侵,讓邊地有充足的時間組織防禦,減少損失。其中投毒水源燒燬牧場等都是必要的手段。
另一方面,平推到匈奴的極限處,匈奴就不得不決戰。這個可能還是極小的,除非匈奴境內大饑荒
回到正題,衛青的戰法有問題嗎?
我的異見是,戰略沒問題,戰術能改進。
因為西漢是沒能力平推到極限促匈奴決戰的,所以應該戰略上平推,戰術上誘敵,怎麼操作?
霍去病的輕騎奇襲是可以作為常規戰法推廣的,把騎兵按三千一隊放出去(不要怕損失),擴大打擊面和破壞性,碰到小部族就直接撲滅,碰到中型大型部族就集兵予以驅逐和殲滅(部族有婦孺,只要被驅離集結地基本上就只有被殲滅了),這樣的大型部族或者足夠多的部族被驅逐殲滅以後,匈奴大概只有決戰一條路了。
騎兵按梯隊放出去,要保持跟本軍的情報交換,不能讓本軍被突襲,草原無遮蔽,狼煙可以簡單傳訊,簡單的情報交換應該不難。
衛青的多路進軍啥的,地圖都沒有,實現的可能性極低,也沒啥意義,明朝的薩爾滸也許可以作為註腳。
如果李陵的車陣步弓戰法能夠先期發現完善的話,完全可以用本軍作為誘餌,匈奴咬鉤的可能極大。
-
8 # 倚天拔劍5
因為他們想靠詆譭衛青霍去病的能力,來打擊漢民族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就比如一個漢軍可以抵5個匈奴兵,一個唐軍可以抵3個突厥兵,衛青霍去病率3萬軍隊,消滅匈奴30萬人馬,是不是瞬間感覺民族自信心爆棚,如果把這句話反過來說,10個漢兵可以打贏一個匈奴兵。是不是瞬間感覺衛青霍去病率領大漢朝的軍隊超差,只不過去靠人多耗死了匈奴。
-
9 # 語說漫談
古代封建王朝對抗強大的遊牧民族,基本上都是王朝國力最強大的時候展開反擊,漢朝如此,唐朝也基本上符合,可以說這個時候都是依靠國力去碾壓對手,因為決定軍隊戰鬥力強弱的因素,綜合國力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尤其是後勤糧草的問題更是如此,但是除了國力的因素,當然還包括軍隊戰鬥力以及將帥的因素,可以說這些條件缺一不可,只憑藉著國力,如果軍隊士兵戰鬥力不行,又缺少名將的話,想要取得對外戰爭的勝利,幾乎是不可能的。
-
10 # 讀書觀影話江湖
會這麼認為的人,想來有這幾個特點:一、不懂軍事;二、不明歷史;三、人云亦云;
為什麼這麼說?
因為懂軍事的人有可能會評價衛青的某些戰略戰術不夠完美,但絕不會說衛青依靠國力碾壓躺贏這種話;不會打戰的人,你就算給他百萬軍隊,他未必能打下一個縣城。
看看歷史上有多少以少勝多的戰役,最經典的像淝水,鉅鹿,官渡,赤壁,那些佔據優勢的最後怎麼都輸了呢?綜合實力雄厚,並不一定穩贏。主將的謀略和膽識是更重要的決定因素。
最早說衛青能力一般的人,是出於什麼原因這麼說,或許可以細究一下,是不是還有其他論述,還是說只是為了標新立異,胡吹亂侃?不要盲目跟風,人云亦云。
對於衛青的功績,無論是歷史課本還是影視劇都是持正面的,肯定的態度,他的能力應該是毋庸置疑的。兩千年的歷史沒必要去包裝粉飾一個庸才。
-
11 # 使用者5461500723
總得來說衛青消滅匈奴能力不如李靖 同樣是遊牧民族 都是二三十萬 李靖確能一擊必殺 節省國力 取得最大戰果 衛青雖然也勝了卻是拖垮了漢朝
-
12 # 不知道叫啥子3
善戰者無赫赫之功…未戰而廟算勝者,勝…
意思都是說:能正面碾壓的,就儘量正面碾壓過去…
哪個打仗的將軍士兵不想碾壓對手?當你上戰場用命去拼的時候,你會喜歡走鋼絲?二戰我們不想有美軍那麼多飛機大炮?日本不想有美軍那麼多軍艦飛機?德國不想有坦克海?
用奇謀的,成功了確實很浪漫,很牛逼,但翻船的時候就慘了…而且這種情況翻船其實才是大多數正常情況…
而且正面碾壓也是需要強大的組織協調能力的。韓信稱之為兵仙,其實最主要的原因並不是因為一場背水一戰,而且因為“韓信將兵多多益善”,換個人去組織一下六十萬大軍試試?就在幾年前,劉邦的五十萬就翻船了…
不喜歡衛青這種正面碾壓,或者貶低正面碾壓並且能從來不翻船能力的,都是不懂軍事的二愣子而已…
-
13 # 梅溪沐雪客
關於這個問題,我是這麼看待的,不論哪個朝代的將軍,他的戰勝和戰敗不可否認跟一個國家綜合國力是否強大很有關係,這是客觀存在的,比如說三國的魏國、蜀國、吳國,蜀國的國力最弱,人口最少,同樣一個將軍分別在這個三個國家帶兵打戰效果是不一樣的,因為國家的軍事裝備、兵力和戰鬥力是不一樣的。撇開這些客觀的限制,單純來談軍事能力的話,衛青是不可多得的軍事奇才,堪稱“戰神”,且看他一生打的幾次戰役。
龍城之戰公元前129年,漢武帝親自部署戰略計劃,分派四路出擊匈奴。車騎將軍衛青直出上谷,騎將軍公孫敖從代郡出兵,驍騎將軍李廣從雁門出兵、輕車將軍公孫賀從雲中出兵,每位將領各率10000騎兵。出兵的結果是,公孫敖損失7000騎兵;公孫賀一無所得;李廣兵敗被俘,最後逃回。本次出征唯獨衛青斬首700餘人,獨獲全勝。
關於本次戰役的分析:龍城之戰意義非常重大,是自漢初以來對戰匈奴的首次勝利,也是衛青首次出征,卻獲此佳績。因為四大將帥都是率領10000兵力出發,攻擊的物件都是匈奴,在當時的漢朝來說,匈奴人是凶悍是強敵,在同樣的條件下,大家都輸了,衛青卻贏了,這次戰役就不是國力的問題了,可以說衛青的軍事能力高人一等,否則怎會第一次在沒有什麼戰鬥經驗的情況下就獲勝呢。衛青把功勞都分給了將士,說明他是一個高情商的領導者,這樣的領導士兵很願意為他賣命,可能也是戰鬥力很強的一個原因。通過這次戰役,漢武帝封衛青為關內侯。接著公元前128年秋,衛青為車騎將軍出雁門,領3000騎兵,長驅而進斬首虜數千人。
收復河套公元前127年,匈奴大舉入侵,先攻破遼西,殺死遼西太守,又打敗漁陽守將韓安國,劫掠百姓2000多人。漢武帝命令衛青率大軍進攻匈奴盤踞的河南地,衛青採用“迂迴側擊”的戰術,控制了河套地區,漢軍活捉敵兵數千人,奪取牲畜數百萬之多,控制了河套地區,漢軍全甲兵而還,不但解除了匈奴騎兵對長安的直接威脅,衛青立有大功,被封為長平侯。
本次戰役分析:在本次戰役中,衛青就用3000騎兵就擊敗了敵人,全甲兵而還,因為衛青採取“迂迴側擊”戰術,出奇制勝,這也是他的軍事能力的體現。打戰就是要腦子靈活,想敵人想不到的戰略。“迂迴側擊”戰術簡單來說就是不從正面發起攻勢,換個角度或從側面發動攻勢,敵人把優勢兵力都調配到正面戰場,後方空虛,就是敵人的弱點,衛青從西邊快速殺入敵人後方,搗毀敵人後方,敵人就亂了分寸,調配兵力到後方,再開展正面供給,敵人的兵力就分散了。
突襲高闕公元前124春,朝廷命令車騎將軍衛青率領三萬騎兵,從高闕出兵,漢軍俘虜右賢王的小王十餘人,男女15000餘人,牲畜達千百萬頭。
二出定襄公元前123年春、夏,衛青為大將軍兩次領十萬騎兵出擊匈奴。殲滅匈奴軍過萬。
漠北大戰公元前119年,漢武帝以十四萬匹戰馬及五十萬步卒作為後勤補給兵團,授與衛青與霍去病各率領五萬騎兵,步兵和運輸物資的軍隊十萬餘,兵分兩路,跨漠長征出擊匈奴。漠北之戰擊潰了匈奴在漠南的主力,逐漸向西北遷徙,十幾年內再無南下之力。
戰役分析:這幾場戰役可以看得出來,衛青延續了之前的作戰風格,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綜述衛青的一生七戰七捷,戰果豐碩,這是有目共睹的,從龍城之戰首戰可以看得出來,匈奴的實力不弱,因為其他幾位大將軍實力都不差,但是都打不過他們,衛青打得過,是因為他的軍事才能突出,而且他可以跟士兵榮辱與共,跟他一起打戰的將士們也願意為他效力,出生入死,團結一心,他採取了“迂迴側擊”等戰術,出奇制勝,打戰講究的就是戰略和戰術。衛青善於在沙漠草原組織騎兵進行靈活的進攻和突圍;善於發揮騎兵的特長,實行遠距離的包圍供給,精準突襲、快速突襲、包圍殲敵。在此之前,漢朝的將領中沒有先人在沙漠草原地帶開展過規模如此巨大而又獲得成功的戰役。衛青的戰略戰術運用,可以說是獨具一格,開拓創新,足以說明他的軍事才能極高。
回覆列表
衛青打仗有個很大的特點是用兵太正,很少打奇兵險仗,也就是正面攻擊,對打匈奴就必須要有足夠地騎兵和補給,這樣打仗其實事慢性自殺,滅敵八百自損一千,不能長期,觀看漢武帝時期地北伐,基本都是用正兵,而且還是動輒搶十萬以上,這是個不小的負擔,太消耗國力了!
而反觀霍去病用兵,皆是奇兵,而且是閃電戰,不需要後勤供給,全程自己解決,這種打法適合對付匈奴,也對國家傷害比較小,對國力的依靠比較小,主要靠主將的能力,但缺點是沒有常態化的辦法,其他皇帝也不敢讓其他的將領去這麼幹,因為霍去病是外戚加漢武帝的半個兒子,所以漢武帝才回放手讓他去闖,換個人,想都別想,所以霍去病地成功,別人很難複製!
迴歸正題,衛青地打法是再正常不過的,後來的李廣利也是這麼打,但他完全不具備軍事家的素養,否則也不會接連敗於大宛和匈奴,正好說明,在總正兵方面,衛青是難得的將才,所以衛青是難得的大軍事家,沒有了他,漢武帝地功業則不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