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樂學新課堂
-
2 # 啟航志願填報王老師
補課班的存在是剛需,孩子個人的學習能力和對知識的理解掌握程度不一,家長對孩子的期望高等原因,促使家長主動給孩子找補課班,本人對找補課班給家長如下建議:
1,按照孩子的短板學科
2, 徵求孩子的補課學科意見
3,補課教師以孩子適合的為主
4,補課以階段性查漏式,補一段,練一段,不易長時間補
-
3 # 靜靜綻放七七
正常情況下,只要孩子課前能夠簡單預習,上課認真聽講,課後認真完成作業,知識也就掌握了。學習任務完成了,完全不需要去上補習班。
學習始終是每個人自己的事情,是一輩子都要做的事,所以學習能力的培養比學習知識本身更為重要。
補習班就是把老師課堂講過的內容再講一遍,不會重複出太多知識點。
如果同樣的內容非要孩子花時間再聽一遍,那總有一課他是可以不聽的,因為畢竟這課不聽還有另一位老師會再講。
這不僅耽誤孩子時間,還會讓孩子變得依賴老師,影響自學能力的培養。有上補習班的時間不如讓孩子多讀讀書。
但是,現在家長給孩子報補習班已經成了常態,所以面對補習班的甄別也顯得尤為重要。
如果一定要給孩子報補習班,可以從以下幾點考慮。
首先,選口碑好的。面對現在教學質量良莠不齊的輔導班,好的口碑毫無疑問的意味著老師的教學能力強弱。
如果孩子上課聽的不夠認真,找個教學能力強的老師無疑是件好事。
其次,選擇孩子喜歡的。其實每一位老師都是專業的,老師的知識和能力足夠任何一個孩子學習。
跟同一個老師學習,之所以有的孩子學的好,有的孩子學的不好,與孩子是否喜歡這個老師有一定關係。
選擇輔導老師可以先試課,孩子與老師合拍,喜歡老師能夠事半功倍。
再次,選擇育人的老師。教育的最終目標是育人,孩子是家庭的未來,是祖國的未來。能夠找到一位以育人為目的去教學的老師是家長和孩子的幸運。
老師的教育理念可以透過聊天來了解,對方是以教書為目的,還是以育人為目的,聊聊天就知道了。
-
4 # 參考物理
1. 要結合孩子和家庭實際
現在許多家長為了不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盲目跟風,不考慮孩子的感受便給他們報了許多輔導班,這樣既浪費了金錢又沒有效果,真是得不償失。家長在報輔導班時,首先要考慮孩子的實際情況,比如,孩子是否感興趣?是否適應輔導班的學習方式和節奏?孩子成績下滑是否是持續性的?其次,還要考慮家庭實際情況,比如,家庭經濟狀況是否允許?家長是否有時間接送?輔導班與自己家間的距離是否合適,等等。
2. 合理選擇輔導班的型別課外輔導班不外乎三大類,即文化課輔導班、興趣愛好輔導班(特長班)以及早教輔導班。其中,早教班適合0-6歲的孩子,其他兩類適合各個年齡段的學生。我認為,早教班,比如全腦開發、親子教育等,其實際效果及選擇的必要性存在很大爭議。若家庭經濟寬裕的話可以考慮,否則還是算了。文化課輔導班的選擇,首先要搞清楚孩子成績差的原因。若是學習方法不對,或跟不上老師講課節奏,亦或是老師上課講的過於粗略,那麼完全可以給孩子報。否則,若是由於貪玩、不努力而導致的成績不理想,家長就不要浪費金錢和時間了。至於特長班,家長可根據孩子的興趣愛好選擇1-2個班即可,不宜過多,畢竟對學生特別是小學生而言,必須保證給他們足夠的自由時間。
3. 掌握好選擇輔導班的技巧現如今,輔導機構多如牛毛,參差不齊,家長你一定要擦亮眼睛,選擇最優質的輔導機構。一方面,要考察輔導班是否正規,比如,是否有政府機構頒發的辦學許可證,輔導機構的消防和安全措施是否齊全,任課教師是否有教師資格證等。另一方面,要考察輔導機構的師資狀況。輔導班的輔導效果主要取決於師資力量是否強大。然而,很多輔導機構都是“掛羊頭賣狗肉”,即孩子來體驗時是名師給上課,真正報名後,給孩子上課的老師卻變成了大學生甚至是沒上過大學的“三無”人員。孩子跟這樣的“老師”學習,您放心嗎?
總之,家長給孩子報輔導班時一定要根據孩子實際,並進行多方考察;報班的數量切勿過多,給孩子一些本該屬於他們的自由的時間。
回覆列表
小孩成績不好,家長自然會想到找補習班。找那樣的補習班才最有效?筆者建議,到正規機構,選耐心嚴厲地教師。
因准入門檻低,課外補習機構出現了野蠻式生長,從而使得教育補習市場魚龍混雜。因有利可圖,機構都渾身解數使招:非法機構都被說成手續齊全,明明是不具備教學資格的人上課卻鼓吹成名師、本來是普通的大學畢業生卻被吹成某校一線名師……諸如此類的廣告宣傳,讓家長們摸不著南北。
家長們究竟該如何選擇補習機構呢?筆者建議:
第一選正規機構,家長要檢視機構的證照是否齊全,否則讓小孩在那樣沒有手續或手續不齊的機構學習,不僅學習不好浪費時間,還有可能要提防跑路。
第二實地聽課選教師,針對自己小孩的年級及成績選擇不同的教師,基礎生選耐心的老師就可以,尖子生最好選思維敏捷的優秀教師。
第三多跟學生家長溝通,選擇好口碑的機構,有些機構規模不大、條件不好,但出效果,就值得選擇。
第四經常詢問情況,把小孩送到機構學習,並不代表自己就什麼事情都不要管,而是要經常詢問情況,及時掌握小孩的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