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標準的70後

    我認為,東方國家和西方國家的區分是這樣的:

    1.從地理位置來說,亞洲國家(日本除外)是東方國家,歐洲、美洲國家是西方國家。

    2.從政治形態來說,第一、二世界是西方國家,第三世界是東方國家。

    新加坡、南韓雖然是亞洲國家,但是,許多報紙、期刊把這兩哥倆列為西方國家。

  • 2 # 諶人

    格林威治天文臺以東的半塊稱為東半球,以西的半塊成為西半球,並以此把地球劃分為東西兩大時區。

    但如此劃分東西半球雖然簡單明瞭,但沿英國格林威治這條線(稱本初子午線), 從北極到南極,分別要穿過英國、法國、西班牙、阿爾及利亞、馬裡、布吉納法索、多哥和迦納8個國家,它們屬於哪個半球就有疑問?

    人們重新審視地球,沿西經20℃線切開地球經過的國家最少(只有冰島),於是,人們把西經20°以東,東經160°以西(20°W——160°E)的區域。分別成為東西半球。但東方國家、西方國家劃分,則不完全依照在東西半球所處的地理位置確定,而是參照了種族膚色、地理位置、文化背景和政治體制陣營。西方國家俗稱為白人為主的(基督教)民主發達國家,東方俗稱有色人種(佛教、伊斯蘭教、儒教)為主的封閉欠發達國家。

    所以,歐洲、澳洲、紐西蘭雖處在東半球地理板塊,仍被習慣稱為西方國家。

    俄羅斯是個特例,它處在東半球,但信仰東正教(基督教分支),經濟在發達和欠發達之間搖擺,又有192個屬於歐(白人)亞(黃種人)人種民族,歐洲從排斥角度,認為它是東方(亞洲)國家,亞洲人以信仰習俗和主要人種區分,認為它是西方(歐洲)國家。

    還有個牽強附會的日本,早早就宣佈“脫亞入歐”,成為西方型別的民主發達國家,並熱衷於與西方大國混“臉熟”,但由於膚色和文化差異太大,除了日本人自己,沒有人認為它是西方國家。

  • 3 # 書生w

    我認為是依據經緯線區分的,沿西經20°和東經160°經線把地球切開,由西經20°向東到東經160°的半球叫東半球;以西的半球叫西半球一般來說,大部分國土在東經區域的國家被稱之為東方國家,而大部分國土在西經區域的國家被稱之為西方國家。

  • 4 # 淡舊濃新

    應該是以世界上最大的洋太平洋劃分的,亞洲大陸最靠近太平洋的西面,所以成為了東方,美洲大陸在太平洋的東方,就成了西方。

  • 5 # 偶像派演員

    東方和西方的區分僅僅是文化上的一種區分而已。

    以前的美華人,實際上是歐洲人遷移過去的,古時候的文明,都在底格里斯河,幼發拉底河,埃及,印度,中國。

    所以古時候,其他文明的眼中,中國這邊就是東方。對於中國來說,其他文明在西方。

    剛好中國大陸往前是太平洋。

    所以就有了東西方文化的說法。

  • 6 # 歷史心發現

    這個很好劃分,地球是自東向西自傳,日本附近是全球最早太陽昇起的地方,時差上中國東部地區比歐美早1天左右。以此為根據。

  • 7 # 怪蜀黍老囧曾

    地球自動向西轉,中國在亞歐大陸東邊,歐洲在亞歐大陸西邊,這是地理的一種劃分。然而,“東方”和“西方”概念其實遠比地理複雜,東西方是受地理影響的文化區分概念。

    身份這個概念是個“自反性概念”,就是說,兩個相反的概念需要共同存在才能存在。比如,“異性戀”這個概念就必須依託“同性戀”概念才能存在,沒有“同性戀”就無所謂“異性戀”。有研究表明,對“他者”概念的建構和汙名化是人類自我身份建立的主要途徑,而對於更大範圍內的身份建構,過程就非常複雜。

    就像薩義德在《東方主義》一書所討論的,“就像西方一樣,東方是一個觀念,他具有其歷史及思想、意象和語彙傳統,正是這種歷史及思想、意象和語彙傳統而在西方,並且為了西方,賦予了它的真實性和在場性。”就是說,東方是西方的“他者”,一方面作為西方觀念的延伸,另一方面也作為西方自我身份建立的相對物。

    除了一種自我身份的建構,“東方”還有另一層語義,即“西方”對“東方”(他者)的主宰、重建、具有權威的手段。這種觀念賦予了“西方”對他者的“東方”尋求征服、統治的正當性。換言之,西方自己給了自己一個身份,然後用自己的觀念想象東方,而後基於這種觀念對東方展開徵服。

    不同的歷史時期,“西方”語境下的東方地理範圍並不相同。比如《荷馬史詩》裡,希臘諸邦對特洛伊和所有的“東方蠻族”,連色雷斯都被歸為“東方”。色雷斯以奴隸知名,這裡面很顯然有著將他族視為“未開化蠻族”的二元文化對立。這類觀念從亞歷山大帝國延續到了古羅馬時期,在古典時期就已經是個特徵。

    到了中世紀,歐洲這種二元對立的文化伴隨著基督教同伊斯蘭教之間的衝突而繼續延續,哪怕中世紀歐洲是如此的貧困和黑暗,而穆斯林世界欣欣向榮時,歐洲人也將穆斯林視為劫掠聖地的“野蠻人”。地理大發現和文藝復興破壞了之前的有限的地理空間概念,但在啟蒙時期則完成了重構,即“文明”概念的發明。西方作為歐洲的“自我”,指代進步、理性、自由、民主的歐洲,而東方,則變為專制、愚昧、停滯、野蠻的世界其他地區(包括中國)。現代西方是“文明”的,而東方依然是那個落後的歐洲文明(包括美國)以外的其他世界。這種觀點為帝國主義擴張提供了藉口,即“面對野蠻人可以使用野蠻手段”的邏輯。

    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才開始動搖,因為歐洲發現了自身的野蠻,文明與野蠻之間的隔離被打破。這種動搖一直延續到冷戰結束,由於蘇聯解體導致的美國真正意義上的全球霸權確立,才讓這種模式得以復活。亨廷頓的《文明的衝突》,電影《斯巴達三百勇士》,都是這種觀念復活的寫照。比如《斯巴達三百勇士》這部電影,充滿陽剛之氣的斯巴達人對抗大批陰柔的、陰險的波斯人,這就是非常典型的產物,也挺噁心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同樣是時令性蔬菜,蘿蔔白菜可以賣到幾分錢一斤,為什麼土豆價格卻一直沒太大波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