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王子糾

    歷史上劉備三顧茅廬的事使很多人感到懷疑,認為是假的。

    其實這事還真不是假的,諸葛亮在出師表中也曾提到,再看劉備也是個能放低身段的人。

    所以這事不需要找太多的歷史證據,來證明它的真假,只是其中的一些細節可能被誇大了點,來增加文學書籍的可觀賞性。

  • 2 # 三農天下185

    有,三顧茅廬又名三顧草廬,典出《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東漢末年,漢朝宗親左將軍劉備三顧茅廬拜訪諸葛亮,他們的談話內容即《《草廬對》 [1]  (三分天下的戰略決策)。

    公元207年冬至公元208年春,當時佔據新野(今河南新野)的劉備,帶著大將關羽、張飛,三次到臥龍崗諸葛草廬山訪諸葛亮出山輔佐的故事。

    擴充套件資料:

    建安六年(201年),劉備為曹操所敗,投奔荊州劉表同時,積極聯絡當地的豪傑。當時,劉備依附於劉表,屯兵於新野(位於今河南南陽)。

    後來司馬徽與劉備會面時,表示:“那些儒生都是見識淺陋的人,豈會了解當世的事務局勢?能瞭解當世的事務局勢才是俊傑。此時只有臥龍(諸葛亮)、鳳雛(龐統)。”

    諸葛亮又受徐庶推薦,劉備希望徐庶引亮來見,但徐庶卻建議:“這人可以去見,不可以令他屈就到此。將軍宜屈尊以相訪。”

    劉備便親自前往拜訪,去了三次才見到諸葛亮。當時,諸葛亮正好在睡覺。劉備讓關羽、張飛在門外等候,自己在臺階下靜靜地站著。過了很長時間,諸葛亮才醒來,劉備向他請教平定天下的辦法。

    諸葛亮給劉備分析了天下的形勢,說:“北讓曹操佔天時,南讓孫權佔地利,將軍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業,和曹、孫成三足鼎立之勢。”

    劉備一聽,非常佩服,請求他相助。諸葛亮答應了。那年諸葛亮才27歲。

  • 3 # 幻中詩

    《三國演義》把劉備三次親自請諸葛亮的這件事情,叫做“三顧茅廬”。

    “三顧茅廬”這事確實是真的,諸葛亮的《出師表》有交代:“三顧臣於草廬之中。”《三國志》的“諸葛亮傳”也有交代:“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三國演義》更是濃墨重彩地描述了一番,從第三十六回到第三十七回,足足寫了數千字,各種文學手法紛至沓來、精彩紛呈,可以這麼說,如果沒有“三顧茅廬”,《三國演義》的精彩要打不少折扣。

    為什麼要把史料上不過二十個字的記錄寫得這般細緻入微?表層原因很簡單,小說家就是想要吸引讀者,所以大費筆墨;技術原因也不復雜,對史上最牛軍師出場前進行鋪墊、襯托、增強懸念等。

    在小說第三十五回,劉玄德躍馬檀溪之後,扣人心絃的追殺情節一過,峰迴路轉,畫面忽然變得優美、恬靜、閒散。在山林幽深處,劉備遇見了松形鶴骨、彈琴自適的水鏡先生,完全進入了另一種境地,實際上也是進入了中國文化的另一個領域——隱士文化、高士文化。一向主張積極入世,要伸張正義於天下,一生為了這個目的四處奔波、嘔心瀝血的劉備與超然世外的隱士文化相遇了。

    小說並不著急寫劉備尋訪政治軍事能人諸葛亮,而是先讓他和一幫閒來無事的隱居者相遇,並與之發生不算太激烈的摩擦。例如,一顧茅廬時,劉備在林間遇見崔州平,後者反對出來承擔世務,若不是劉備度量大,估計會吵起來;二顧茅廬時,在風雪小店中遇見石廣元、孟公威,劉備被這二位很委婉地下了逐客令:“明公請自上馬,尋訪臥龍。”接下來遇到的諸葛亮岳父,也是個騎驢賞雪的閒人。

    為什麼要安排劉備見這些個與治國安邦毫不相關的人物呢?這種寫法其實是為顯示中國文化的多樣性,表明其既有積極入世的一面,也有高隱山林、獨善其身的一面。三國文化也不只有徵戰沙場、足智多謀的一面,還有飄逸慵懶,清高超脫的一面。不管是什麼時期,中國的文人士大夫,都會表現出這兩種精神面目。這樣的三國,才是一個全面而多元的三國。

    總而言之,這是華人對於人生和歷史的一種態度,即進得去,出得來,既能深入其中,又能跳出來從另一個高度看問題。這種一出一隱的智慧並不是互相矛盾的,事實上,當時的南陽就是一個巨大的人才儲備庫,只不過儲備庫裡的人才往往又以隱者的面目出現。劉備碰到的那些閒散高人,既是隱士,同時也都是能治國安邦、行軍佈陣的人才,例如諸葛亮、龐統、鄧艾等。

    這兩種文化往往是一種精神的兩個面,出世也好,入世也好,都儲存一種高尚的精神。

    關於這些隱士的情節,正好呼應了前面那首詞(儘管是後來加上去的)所描繪的:“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中國文化的傳統,既有英雄主義的激昂,又有看淡風雲、我自瀟灑的情懷。

  • 4 # 鯉波說史

    歷史上三顧茅廬確有其事,其實古代的三是多次的意思,並不一定就是三次。

    劉備是漢室宗親,有一定的影響力,並且很講信義,有一支隊伍,有一些豪族的支援。但他的力量比較小,始終沒有一塊固定的地盤,劉備很是苦惱。

    後來劉備去投靠劉表,劉表考慮到自己的安全,讓他鎮守新野縣,以便抵擋來自許都曹操的威脅。

    在依附劉表期間,劉備聽說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便多次拜訪諸葛亮,諸葛亮被劉備的真誠打動,願意出山輔佐劉備,他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對策。就是先佔荊州,再取西川,等天下有變,再兩路出兵,收復中原。

    在隆中對策的精神指引下,劉備聯合孫權,取得了荊州,又以荊州為基地,奪取了西川和漢中!劉備集團勢力達到了鼎盛,由於關羽沒有執行諸葛亮的東聯孫權的政策,大意失荊州,再就是後來劉備夷陵大敗,諸葛亮的隆中對沒能實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古代讀書人第一天進學堂都要舉行“開筆禮”有什麼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