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而精忠報國的岳飛卻無人供奉?供奉關公是因為關公忠心。但說到忠心,岳飛難道不是更忠心?而且還獲得這麼慘的下場。
3
回覆列表
  • 1 # 知常容

    我覺得你可以去供奉岳飛,但是你不能說關羽是有勇無謀,關羽是有勇有謀的,你不能因為他失去了荊州,就抹殺了他的一切。但你不要忘記,他前期鎮守荊州,一直都是穩如泰山,最後是死在吳國的詐騙和魏吳兩個國家聯手。

    信仰是一種寄託,其實也沒有為什麼。只是統治者的喜好不同,因為清朝入關之前,就對關羽非常的崇拜,關羽就是他們的保護神,每一次出征的時候都要拜關羽,打勝了回來還是要拜,所以入主中原之後,自然就要大力的宣揚和推崇關羽,所以關公文化也就在中原大地遍地開花。

    為什麼不樹岳飛,因為清朝和岳飛攻打的金是同一個民族,清不可能豎自己祖先打敗的人為崇拜的偶像。所以岳飛肯定不可能在清朝受到崇拜,我們知道信仰它是有偶然性,也有歷史延續的,所以清朝開始推崇關羽,關羽的信仰就延續到現在。

    所以在背後沒有為什麼?因為現在大家也非常認同觀地。崇拜關帝,那麼你也不必要去追尋其背後的東西,因為信仰跟歷史並不是直接掛鉤的。信仰是一種精神的力量,是人們重新的塑造,如果你試圖把它跟歷史聯絡在一起的話,就顯得有些幼稚了。

  • 2 # 江東汪郎

    關帝君和嶽王爺都是華夏五千年長河中的威武人物,他們在各自所屬的時代書寫了不一樣的忠義千秋!

    我們不能因為關羽丟了荊州就說他有勇無謀,這對他不公平,也是極其不負責任的。

    關羽只是“剛而自矜”,在遭到吳國的奸計和魏吳聯手夾擊後才“以短取敗”,留下了丟失荊州的歷史遺憾!

    事實上,關羽文武雙全,是東漢末年的頂級武將之一。《三國志》中對他的評價是“萬人之敵”、“並有國士之風”。關羽能夠“侯而王,王而帝,帝而聖,聖而天”,是歷代王朝加封的政治需要。

    關羽生前爵位是壽亭侯,死後諡號是壯謬侯,這是當時的統治者給他的評價。

    但晉以後儒家思想得到強化,歷代統治者強調忠君的重要性。尤其是到了宋朝,這種觀念得到進一步加強。

    宋大觀二年(公元1107年),關羽被宋廷封為武安王后逐漸被神話,一直到清光緒五年(公元1879年)被封為關聖大帝,徹底走上了神壇。

    而在此期間,道教又將關羽奉為“關聖帝君”,成為道教的四大護法元帥之一。關羽能夠得到民間百姓的認可,成為世人敬仰和供奉的物件,《三國演義》和民間評書功不可沒。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塑造了一位忠勇仁義雙全的關羽,也為民間的評書提供了素材。

    明朝時期,因為封建經濟的交流和發展,為民間提供了大量飯後閒談的時間。

    關羽經過宋、元、明三朝的運作,已經成為忠義的代表,有著雄厚的政治基礎。

    加上明朝時期《三國演義》在民間的宣揚,關羽的忠君形象更是深入民間,有著深厚的信仰力量。

    有這麼好的底子,清王朝自然會大加運作,坐實了關羽的“關帝”身份,再透過藏傳佛教的加持,關羽的形象也就影響至今了。當然,岳飛的地位是不可忽視的。自嶽王爺遇害風波亭後,他就一直是民間公認的武聖,深受民間供奉和信仰。

    這種在民間的超然地位,在明太祖廢除姜尚的官方武聖身份後,民間對岳飛的精神信仰更是達到了頂峰。

    但這一切在滿清入關後戛然而止,清統治者自認自己是女真人後裔,當然不會任由民間肆無忌憚的信奉岳飛!

    所以抹除民間對岳飛的供奉和信仰,抬高關羽的身份和地位,就成了必要的政治手段!

  • 3 # 春先生的世界

    選中關公的原因是關公是忠義仁勇信都做的比較好,所以被歷代統治者廣為宣傳。

    像岳飛本來是被宋高宗害死的,所以在宋朝的時候也不會一下子大張旗鼓地宣傳岳飛的光榮事蹟,就是平反的時候也不過是當權者為了安撫百姓,激勵抗金將士所採取的辦法而已。

    而項羽是殺死了自己的君主,至少忠義二字是不合格的。

    所以,關公成了合適人選。

  • 4 # 初心如舊

    為什麼有勇無謀的關公可以被後人尊為關帝?

    這個提問的定義是有問題的。肯定關羽有勇無謀,那也就是既否定關羽,又否定甚至包括提問本人在內的後人,豈不是說這些後人也都是蠢貨嗎?俗話說,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是有一定道理的。關羽本來是人,是人都有優缺點,大凡某一方面特別突出,那幾乎可以肯定,必有一個最讓人煩的缺點,古今中外的英雄豪傑,莫不如此。但另一方面,關羽能被尊奉為關帝,也絕不是偶

    然,靠三國演義吹捧的。試想,如果三國演義純粹憑空捏造,那數百年來,還能維持擴大讀者群,有那麼多人參與閱讀,辯論,研究,分析並被製作成電影電視,戲劇,評書,唱詞等各種文藝作品,而且說不盡,道不煩嗎?因此,關羽被尊奉為關帝,根本上是因為他的忠和義,傳承了民族風骨,代表著一種正能量。儘管關羽有時傲慢自大,目中無人,甚至有血腥,但關羽傲上而不忍下;欺強而不凌弱,為人稱道。對曾經的許諾,忠貞不二,廣受好評。駐守下邳城時,被曹操大軍包圍,本想戰死沙場,但因有保護兩位嫂嫂的責任,聽取張

    遼勸誡,暫投曹操,在曹操陣營的大約多半年時間裡,曹操封官許願,送金錢,賞美女,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可以說無所不用其極,但關羽始終不動心,得悉劉備資訊後,掛印封金,千里走單騎,最終返歸劉備。而對於曹操的恩義,則透過戰場上斬顏良,誅文丑,華容道義釋曹操等方式給予回報。雖然這些內容中,存在羅貫中先生匠心獨運的褒揚文筆,但主要事實是符合歷史記載的,因此,大體是可以信賴的,這也是為啥關羽能被尊奉為神的主要原因。(10:57)

  • 5 # 紅色收藏家姜小平

    在中國古代能被尊稱為“聖”者的並不多,而關羽就是其中的一位,他作為“武聖”與孔子的“文聖”相對。況且,其意義並不在於此,因關羽被尊稱為“關公”乃至“關帝”,這就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對儒家至聖孔子的尊崇。其中的原因,還得從《三國演義》說起。《三國演義》中所描寫的關羽可以說完全是英雄傳奇般的人物,因而在他死後又被加上顯聖的情節,接近一個天神;千里走單騎,護嫂尋兄,絲毫不為美色和財富所動,又顯示出一個聖者的風範。

      關羽不同於張飛,也不同於諸葛亮。他兼有勇將與儒士的風采,是名儒將。人稱“美髯公”的關羽首先是一員勇將,世稱萬人敵。且看《三國演義》“溫酒斬華雄”一段,並不是直接描寫廝殺場面,只是對氣氛進行烘托,言語不多卻足見關羽的神威;再看斬顏良一段,“手起一刀,刺於馬下”,同樣寥寥數筆,英武神威儼然躍於紙上。關羽有勇有謀,如果沒有過人的膽識,就不敢孤身赴會,他的鎮定自若與魯肅的驚慌無措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還有“刮骨療毒”,“帳上帳下見掩面失色”,獨關羽談笑弈棋;無刀無槍,無驚無險,卻同樣可見他非凡的氣概。關羽也是一位儒士,溫雅有禮,從不僭越。他的儒士風采集中體現在他護送兩位劉夫人尋兄的途中,即使在迫不得已降了曹操之後,他也是禮儀周到,“三日一次於內門外躬身問另外,與其他人最大的不同在於,關羽的一生都傾注了“義”的品質,成了“義”的化身,這既是他的獨特個性,也是他被後人推崇的最重要的原因。

      從開篇的桃園三結義開始,“義”貫穿了關羽的一生,他的一生無非就是盡義的過程。桃園三結義時,劉、關、張三人共發誓詞“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有此一誓,才有了後來關羽的千里走單騎。雖然說關羽成了“義”這一理想化人格的化身,但他並不是十全十美的英雄。他的死多少與他的驕傲輕敵有關。即使如此,關羽之死仍不失悲壯,被擒後,厲聲責罵孫權:“吾與劉皇叔桃園結義,誓扶漢室,豈與汝叛劉之賊為伍耶!我今誤中奸計,有死而已,何必多言!”慷慨赴難,至死不忘結義誓言。

      關羽一生的經歷就是從結義到盡義再到殉義的過程,他的義重如山、義貫始終,乃至於生活細節。事無鉅細,皆以義為準繩,與玄德是“是朋友而兄弟,兄弟而君臣”的關係,並以忠義信來實踐他們的誓言。從某種意義上說,關羽的義代表《三國演義》最核心的思想傾向和最高的道德原則,成為一個光耀千古的英雄,乃至被神化,成為自普通老百姓到封建統治者一致推崇的物件,這些都出於對他的“義”的推崇。當然這其中也有質的區別。

      即使在今天,關羽的“義”仍有一定的積極意義。關帝崇拜作為一種精神文化現象,是民族各種精神力量相互推動的結果,寄寓了社會各階層的理想和願望。而在這一“造神運動”中,《三國演義》無疑起了特別重要的作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會搓泥的護膚品就不是好的護膚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