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干地支之夢

    為什麼古代對文人有“酸秀才”一稱?

    古代文人讀的是儒家經典,四書五經都是文言文。古代文人認為“萬般皆下品,維有讀書高”。但學子千千萬,幾人能月中拆桂?除少數幸運兒外,大多人連個秀才也考不上。他們雖十年辛苦不平常,一旦名落孫山,也變成落魄之人。

    可是這群人儘管唸書唸的“四體不勤五穀不分”,自信“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每天死讀八股文, 雖廢寢忘食,卻變得手無縛雞之力。在鄰居之中自覺高人一等,在眾人面前之乎者也,已窮困潦倒還認為自己是文人墨客,在公眾場合窮斯文。所以老百姓感到他們高不成低不就,實在看不上眼,就稱他們為“酸秀才”。

    這批窮秀才的窮酸樣,好比范進中舉前他丈人罵的話“看你尖嘴猴腮,還想賴哈螞吃天鵝肉”的模樣。當然魯迅先生描寫的孔乙已最形象。“酸秀才”也是眾人朝笑的對像。

    但大多數“酸秀才”總想著皇榜有名的一天,當官作老爺的的一天。

  • 2 # Mars2019

    秀才本來是指才之秀者,後來成為舉士的科名,元明以後成為對讀書人的稱呼

    其實宋代秀才就成了相輕之稱,酸秀才的說法大概是從明代的小說,戲劇開始,民間稱呼醋大,酸子

    然後酸有不同的說法,一說是酸臭,讀書人不務工務農,家庭缺少勞力普遍窮困,再加勤奮讀書,衣物換洗不勤,身上常有酸味

    另一說是酸腐,就是學問淺陋,卻喜歡賣弄學識,咬文嚼字

    明清兩朝八股取士刻板僵化,讀書人多不經世務,經過層層選拔脫穎而出的又寥寥無幾,於是出現大量不務正業,遊手好閒又愛咬文嚼字自覺高人一等的文人。另外真正取得秀才資格的人是有特殊權益的,如免除差徭、見到知縣可以不跪、地方不能隨意對其用刑等等,很多成為秀才的讀書人一生也沒有考取到功名,夾在官和民之間,對上遙不可及,對下鄙夷相棄,所以被嘲諷恥笑了

  • 3 # 葉之秋

    為什麼古代對文人有酸秀才一稱?

    秀才寫詩題字感慨,都酸得很,但是舉人進士老爺寫詩題字感慨,那感覺完全不一樣,有才情,心懷天下蒼生留墨寶哇……

    為什麼沒有酸舉人酸狀元?老百姓不敢諷刺啊。其實無論是秀才還是舉人進士,沒有哪一個不是酸的,只不是因為舉人進士老爺們,都吃上了葡萄,而秀才呢,還沒吃上,所以酸得很。

    為什麼會酸秀才,會認為秀才酸呢?

    秀才們自認為讀了幾十年的書,比別的泥腿子要強百倍,——當然也的確是強許多,可能他是方圓幾里甚至是幾十裡唯一認字寫字的人,平時鄉親們寫家書寫對聯什麼的,都得靠他,孩子們要啟蒙,也是他,衙門裡來了人,得有個讀書人作陪,鄉親們家裡的紅白事,得有個讀書人撐場面,——這些都是一般人幹不了的。所以,一般的秀才都是優越感很強的。

    可是,秀才們並沒有大量的田地,也沒有什麼大福利,最多少幾天徭役,平時呢,秀才也得自己種田,如果有的話,田裡沒有什麼了不起的產出,得靠在私塾裡賺點,到了年節,比較優秀的,可以去縣裡領幾兩肉,至於比較差的,那就沒有了。就這樣的,老百姓不得笑?

    在居高不下的淘汰率面前,註定是有一大批秀才考不上,享受不到巨大的福利,所以,當理想與現實完全不能相融時,他們的優越感就變得不合時宜了,就如未中舉前的周進,頭髮鬍子全白了,仍然是落魄不堪,甚至還不如那些稍微富裕的農民。在這樣的情況下,他還要知乎者也的,自然就會被人笑了(中舉後就完全不一樣了)。

    進不了學的秀才們,其實是非常尷尬在的存在,他們上不上下不下,不官不民,未來也並不明朗。只是,人總是需要找點存在感的,雖然他們沒什麼社會地位,但念過書,總是比農民強一點的,是個秀才,總是可以再進一步的,雖然可能會不得志的過著一輩子,但也說不定哪天就中了舉,成了舉人老爺了呢?在此之前,發點牢騷,感慨感慨,也就很正常嘛,雖然那也是被人說成酸的。

    老百姓怎麼就敢酸他們呢?因為秀才是功名裡最低的一層,老百姓容易接觸,看得多的是他們落魄的一面,這樣有時候完全不如他們的人,自然是敢於去嘲笑去諷刺的,這和咱們現在其實沒多大差別,人們笑的最多的往往是比自己強不了多少的,強太多完全不在一個檔次的,可不敢。所以,會酸秀才,因為秀才沒權力,不會怎麼樣,但是不敢酸舉人酸進士,因為他們真的可能滅門,保險起見,不笑比較好。

    感慨相當深的,參考《范進中舉》。

  • 4 # 憧8800465

    酸秀才,本意上就是指讀書人的醋味重,另一方面呢,也是指人貧寒!秀才是對古代讀書人參加科舉最初的等級,也可以直接指讀書人,因為在古代,讀書人考取秀才還是屬於相對來說比較容易的事,並不是那麼困難!

    古人雖然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但是古代讀書人經常面對著一種困境就是沒錢,很多讀書人經常是盼望著一招高中龍門,改變自己的人生際遇!

    再一個,讀書人往往生活經驗不足,在生活中很容易鬧出笑話,就像現在的城裡人到了鄉下把麥苗當成韭菜一樣的!那麼酸秀才也就是在形容讀書人的生活氣息少。

    在以往讀過一則笑話,很是流行的,說是有一位秀才上街買柴,在街上看到一個人挑著柴,於是高聲叫道:荷薪者過來。賣柴的人因為‘過來’一詞聽懂了,就過去了,秀才接著問道:其價幾何?賣柴人也就聽得懂‘價’的意思,就報了價錢。秀才覺得價錢高了,就跟賣柴的人說:外實而內虛,煙多而焰少,請損之!賣柴的人聽不懂他說什麼,又看他在那裡指手畫腳的樣子,就直接走了!於是秀才還是沒有買到柴!

    這只是一個段子,不過說明讀書人的生活經驗少倒是真的!

    比如魯迅筆下的《孔乙己》中的茴字有三種寫法,魯迅先生的筆永遠都是那麼鋒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認為《穿越火線》的遊戲充值活動利用了人的什麼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