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讀史明智的小電工

    我只能說,給王振平反並且建廟立碑的明英宗,其實一點都不英明,是個十足的糊塗蛋皇帝,可以說是大明朝兩百多年最差的皇帝,沒有之一。在《女醫明妃傳》裡,把明英宗朱祁鎮洗的太白了,大家別被忽悠了。

    一、先說說王振。王振是明代明初蔚州(今河北蔚縣)原本是一個落第秀才,略通經書,考了幾次科舉都沒有考上,還娶妻生子了,後來因為犯罪要被髮配充軍,正趕上朝廷要挑選一批地方上的學官進宮培訓女官,這本是個好工作,但是,前提是要淨身做太監。他一發狠,老婆孩子也不要了,就自己把自己閹了,你沒看錯,他是自己割的,對自己都能下得去手的人,可想而知一朝得勢後他對別人會有多狠。進宮後,王振命好,因為文化高被派去侍奉太子朱祁鎮讀書,慢慢的取得了朱祁鎮的信任,朱祁鎮很敬重他,尊稱其為“王先生”。朱祁鎮當皇帝后,剛開始有太皇太后張氏壓著,王振還不敢放肆,可是正統七年,張氏病死,憑藉著糊塗蛋朱祁鎮的寵信,王振輕而易舉的掌控了朝政大權。

    後來就是眾人皆知的“土木堡之變”了,大明朝數十萬大軍(據說傷亡近30萬)和近百名文武重臣都被打包送給了瓦剌大軍,明英宗也被瓦剌俘虜。王振被憤怒的將軍樊忠一鐵錘砸死了。大明朝的第一個權閹,他以生命為代價生動的詮釋了“不作就不會死”的真諦,一個人作死不要緊,他作死卻要拉著幾十萬明軍為其陪葬,還順帶把皇帝朱祁鎮拉下馬。再後來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鈺在滅國危機中繼位,在於謙等一批人的幫助下打退瓦剌大軍,贏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瓦剌太師也先看明英宗沒啥利用價值了,後來就把他放回來了。

    二、我們來說說這個奇葩的明“英”宗朱祁鎮吧。寵信閹宦,恩怨不分,敵友不辨,是非不明,為人則涼薄陰狠,為君則罪孽深重,哪怕就算加上中止嬪妃殉葬的善政,和釋放建庶人這樣的小惠,依舊是大明朝二百餘年最差勁的皇帝,沒有之一。

    (1)他是土木堡之變的真正罪魁禍首,可以說大明帝國國勢就此中衰,鑄九州之鐵,不能為此一錯。

    (2)世人稱大明為“剛明”,是因為大明二百年來天子守國門,末代君王死社稷的那份剛強,可是偏偏出了這麼一個土木堡喪師辱國,苟且偷生不肯自裁的軟骨頭朱祁鎮。更為可氣的是,他居然給侵略者瓦剌帶路,替其扣關叫門,還好守關將士以江山社稷為重,拒不開門。我想,在其心中,恐怕萬千大明子民的性命,都比不上他自己的性命能多活一刻吧。

    (3)朱祁鎮復辟後,繼續他的昏庸之路。不是以“土木之變”的慘敗為戒,勵精圖治,而是繼續任用宦官,殺害胞弟朱祁鈺,戮殺功臣。先是大規模清洗朝堂,最大的冤案當屬殺大功臣于謙了,更令人髮指的是,在殺害於謙時,竟然讓人先斷其手足。為什麼這麼做呢,只因為他們擁立了朱祁鈺。

    (4)重用“奪門”功臣石亨、徐有貞、太監曹吉祥,後來這群人都陰謀造反,啪啪的打他的臉。可以說識人不明!

    (5)開撫順關馬市,縱容建州女真壯大,哪怕其經常不老實,還幻想著以羈縻之策來籠絡他們,在他的扶持下,建州女真董山部日益壯大,但這幫人依舊蠻性不改,頻頻燒殺搶掠大明子民。董山的三兒子叫錫寶齊篇古,孫子叫覺昌安,曾孫叫塔克世,這幾個名字大家可能都不熟悉,那麼,,,,塔克世的兒子就是努爾哈赤!

    (6)最可笑的就是給王振平反了,而且還建廟立碑祭祀這個狗太監!!

    朱祁鎮復辟後又在位了八年,就又能幹出那麼多遺禍後世子孫的事情來,不謝恩人反謝仇人,真真是個大昏君,所以給王振平反,他的智商就那水平了,很正常。

  • 2 # 古風散人

    正統時期,宦官能夠突破洪武時期的祖訓,一改明朝前期宦官少有干預朝政事物的局面,是因為英宗年幼即位,無法承擔所有的批紅任務。在這一歷史過程中,王振成了權勢上升最快的人。

    王振之所以能夠獲得委任,是因為他是英宗在東宮潛邸的師傅。《明史紀事本末》記載:“振,山西大同人。初侍上東宮,及即位,遂命掌司禮監,寵信之,呼為‘先生’而不名,振遂擅作威福。”可以看出,王振在英宗幼年的時候,就贏得了英宗的信任,建立了良好的私人關係和認同感。

    正統初期,由於張太皇太后掌權,英宗還很幼小,王振還很難透過影響皇帝而掌握中樞權力。伴隨英宗的成長,王振對朝政發言的機會也越來越多。正統七年(1442),張太皇太后去世,經過多年的經筵教導、政事歷練,已經具備了處理政務的能力。由於沒有張太皇太后的制約,王振的權勢迅速上升。

    御駕親征的決策,是英宗和王振兩人。雖然王振作為宦官,有建立邊功、鞏固權勢的政治傾向,但親征這種重大國事上,若無英宗同意,難以想象。

    英宗復辟後,對王振仍有懷念,在太監劉恆的建議下,賜王振祭葬。《明英宗實錄》記載:“賜故太監王振葬祭。時,太監劉恆等言振恭勤事上,端謹持身,左右贊襄,始終一德。陷沒土木,歲久未沐招葬。上亦憫念振,故有是命。”

    上圖北京智化寺明英宗賜“藏經碑”

    在正統時期追隨王振的智化寺主持然勝,多次請求優恤王振,英宗都聽從了。《萬曆野獲編補遺》說:

    “又一年,智化寺住持僧然勝,又奏故太監王振有功社稷,已賜祠名‘旌忠’,立碑於祠前。再乞贈諡為萬世功。上命禮部議之。至天順六年,然勝又奏智化寺成於太監王振,舊有賜經及敕諭,正統十四年散失無存,乞仍頒賜,以慰振於冥漠。上又從之。”

    英宗當時甚至還有進一步褒崇王振的想法,但由於沒有前例可循而作罷。彭時稱“王振輔英宗年久,且死國事。英宗非不欲重加優恤,以無例,止賜祠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朱元璋的鐵血手腕,高壓反腐,為什麼將官員的膝蓋剔除了卻還要再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