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黑貓說文史

    不能。

    李白是個大才子,這毋庸置疑,但他在軍事上實在沒有可堪稱道的實力。

    一、李白嗜酒。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領兵打仗是何等嚴肅的事情,關係到國家生死存亡。做為主帥,首先要做的就是以身作則,最起碼,酒是不能喝的。

    自古以來,因酒誤事的例子還少嗎?三國演義中,張飛便是因醉酒鞭打範疆張達,導致被二人所害。

    李白嗜酒,就這點,便不足為將。

    二、李白從未有過軍旅經驗,他的父輩中也沒有人做過將軍

    古代領兵打仗,並不是我們想象中,讀幾本兵書就能指揮千軍萬馬了,其裡面講究多多。比如,行軍中誰做前軍、誰做後軍,營寨在哪裡扎、糧草帶多少為宜,地圖怎麼看,打起仗來怎麼指揮戰鬥等等等等。

    這些東西非常煩瑣,但卻是一個將軍必須知道的,而在古代,這些知識從來沒有落在紙上,都是被當作傳家寶代代相傳,外人根本無從得知。

    那些小說中,憑藉幾本兵書就成為一代名將的情節,簡直就是異想天開。

    李白祖上並非將帥之家,他也不懂得這裡面的道道,所以,要是他真領兵打仗,必然損兵折將、一敗塗地。

  • 2 # 鼎原春早

    中國是個文明古國,是酒的故鄉,翻開唐詩,撲鼻而來的一定是醇美的酒香,沁人心脾,令你心曠神怡。唐代詩人不光喝出意興情趣,喝出畫意詩情,而且更能喝出傲岸風骨、凜然正氣。如同傲慢的歷史王朝一樣,唐朝的酒有氣象而不失氣度,見清高而不缺自豪。那麼唐朝的酒真的很香嗎,詩仙李白又為什麼會嗜酒如命,情有獨鍾呢,這還得從唐朝的釀酒工藝說起。

    “燒酒”一詞,最初出現於唐人的詩句中。由於詩句中並沒有說明燒酒的具體制法,具體含義不清,留下千古之謎。唐朝房千里所著的《投荒雜錄》和劉恂的《嶺表錄異記》也提到燒酒,而且講述了其製法。實際上所謂"燒酒"就是一種直接加熱的方式,而並不是蒸餾的方式。這兩本書所記載的大同小異,即“實酒滿甕,泥其上,以火燒方熟,不然不中飲”。唐代的燒酒和宋代的火迫酒,都不是蒸餾酒,人們採用這種做法的目的是透過加熱,促使酒的成熟,促進酒的酯化增香,從而提高酒質。這種技術實際上還有加熱殺菌,促進酒中凝固物沉澱,加熱殺酶,固定酒的成分的作用。火迫酒的技術關鍵看來是文火緩慢加熱,火力太猛,酒精都揮發了。火力太弱,又起不到上述所提的作用。從酒的質量來看,火迫酒勝於煮酒。書中說此酒“耐停不損,全勝於煮酒也”。唐朝酒多,精品薈萃,清濁雲集。蘭陵名酒是鬱金香泡過的,閃爍著琥珀的光芒。西域美酒用名貴的葡萄釀就,盛入白玉杯中猶如光明夜照,綠蟻新醅別有風味,黃花家釀香飄萬里。酒多,可供飲酒的酒肆愈多。水村山郭、堤頭橋邊、茅簷屋下,隨處一個地方都會有“文君當盧”,任何一個村落都可見“酒旗相望”,唐朝酒的魅力,不失清秀、不失嫵媚,更不失壯麗。

    由此可見大唐的釀酒工藝,代表著中國米酒的至高水平,入口綿柔、香氣純正、蕩氣迴腸。據說咱們國家目前只有神農架地區,還保留著這種傳統釀酒工藝,仍然過著唐朝人的生活,不與世爭。神農架北部的飲酒之風甚烈,大約較早時期,神農架最繁華的街市便是盧陵州了,盧陵王的到來,從唐朝的宮廷裡帶來了皇酒,與酒一道還帶來了360種酒規。因此,這裡流傳下世界上最繁複與古典的酒規,由於地理性封閉的因素,皇酒一直保持著這一份原始的釀造工藝,它的度數也一直未提升,因此能夠照常演繹唐朝時代的酒規。

    唐朝人生逢盛世,無憂無慮,喝酒就顯得雍容大度,顯得瀟灑排場。喝酒更是一種意緒,是一種興致,是一種詩情畫意。李白的,“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願醒”。意思只要有酒,只要能痛飲,他就忘記了自己所處的位置。“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不顧朋友感受,“我醉欲眠君且去,明朝有酒抱琴來”。酒後出醜,不怕恥笑,“襄陽小兒齊拍手,攔街爭唱《白銅鞮》,旁人借問笑何事,笑殺山公醉似泥”。他酒後口出狂言,“鏟卻君山好,平鋪湘水流”,“捶碎黃鶴樓,倒卻鸚鵡洲”。應該說李白天性豪放不羈、不拘束於世俗禮法,再加上官場失利,以及婚姻上的四次波瀾,他的生活一直比較壓抑,但是他又關注國家、關注民生,只有酒才能釋放他灑脫的個性!“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喝到最後連自己也數不清了。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連五花馬和千金裘都不足惜,只圖一醉方休。表達了詩人曠達的胸懷,我想如果沒有李白的斗酒詩百篇,不知道我們的歷史會寂寞多少。

    如今看來,李白只屬於那個到處飄著酒香的國度,他喝出了酒中仙,喝出了杯樂聖,喝出流傳千年的典故,喝出至今猶香的傳說,就如同他身上飄然的酒香,就如同被酒香浸潤過的風骨。這酒香何其濃烈,一代詩仙為它痴,為它而狂,酒成就了李白,同時也毀掉了他,本以為月中人邀他而去,卻不知這一去不復返。我不知道他得到了些什麼,又失去了些什麼,或許只有沉醉在酒中,才能繼續他的傳說。

    縱觀李白的一生,從出道時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狂放,到晚年“黃金散盡交不成,白首為儒身被輕”的悲傖,經歷了四十多年的生死浮沉和血淚辛酸的求仕之途,得到的卻是短暫的一年半翰林供奉。他在不停的追求中,漸漸看破了紅塵,淡化了功名,最終不能割捨的是酒和詩,嗜酒如命!“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後千載名”,他借酒醉拋卻塵世的得失,忘情于山水明月,這是何等的逍遙啊!是啊,“將進酒,杯莫停!”壯哉!

  • 3 # 北歐老馬

    談笑,是一種鎮定,對弈,是一種自若,能夠談笑之間,臨危不懼,排程有方,更是一種高度。李白率真地認為只要有機遇,自己也會像謝安那樣,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揮手談笑之間,一個“靜”字,就將四海清平,塵埃落定,安史叛軍——“胡沙”就會敗北,大唐王朝必將中興,卻不知沒有人肯定他的軍事才能,沒有人識得良材駿馬,空遺憾!

  • 4 # 小碧玉刀

    絕對不能。詩人的想法絕不能用於治世,特別是李白這種浪漫主義者,看到的是狗血和浪漫,對於社會的黑暗與不公沒有清楚的認知,故而不能包容併合理利用。政治家是多情又是無情之人。不切時勢,想而不得越狂想是為浪漫!李白如當政,大唐早就玩完,杜甫比他好使。

  • 5 # 鳳鳴朝陽6688

    李白的第一職業是劍客,第二職業才是詩人,作為一名連副業都做的名垂千古的詩仙,我相信他在劍術和兵法上的造詣也是高深莫測的,我覺得他能夠做到為君笑談淨胡沙。

  • 6 # 裁紙刀

    先說結果,永王李麟的結局大家都知道,被定性為謀逆,李白本人也被牽連流放;箇中曲折大致也清楚,成王敗寇而已。李白作為其幕僚,進不能為主君謀國,退不能為己謀身,本身就不是一個合格的謀士,更談不上優秀的謀士。

    退一步說,也可能是永王爛泥扶不上牆,或者是李白本人不受重用,但是連識人之明和擇主之智都不具備,何談建功立業。

    再退一步,如果李白輔佐一位賢明的君主且得到重用又當如何?答案是,他還是不能;具體原因樓上幾位說得很多,性格問題,格局問題等等,不再贅述。總的來說,李白或通謀略,但是並無實際治國經世之才。

    總的來說,真實的李白能“談笑淨胡沙”是個小機率事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朱子家訓名字好聽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