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11西米哥
-
2 # 左右有序
謝邀。我多年多就熹愛散人,也閱讀、習作了不少散文,但學養有限,不是文學的研究者、批評者,特別是對朱先生這樣的大家,不敢妄發陋見。但如果出於對朱先生的景仰以普通讀者身份談點心得還是樂以從之的。《文心雕龍》講:”文能宗經,體有六義”,即”情深而不詭”、”風清而不雜”、”事信而不誕”、”義直而不回”、體約而不蕪”、”文麗而不淫”。這用於從總的方面來評述朱先生的作品,這大概是符合的。古人講”文章合為時而著”,朱先生生當新舊時代交替、中西文化交融的清末民初時期,先生本人又既有深厚的歷史傳統文化功底,又有外遊經歷與五四文人的圖新擔當精神,因而應屬文學方面的”民國範兒”範圍。但他的作品特別是散文又確與當時的一些名家不同:1、他承繼了中國文學”文以載道”的傳統,但不一味追求洋調或古味,因而所載之道,不是千百年來聖人推崇的仁義道德之道,玄學家倡導的純形而上之道,也是當時湧湧舶來的人性徹底解放、思想無限自由之道,而是守民族精神之正而又富有時代精神並兼社會發展長運遠之需的人世常道,故不固、不詭、不玄、不奇,不怪,能達到”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使人讀後感到很自然,很悅情潤心,很雅巧文明。2、他有很細緻入微並且獨到的文學靈感及描述表達能力。像對惜時這一從自古至會最通常的文學題材,歷來名言、名詩、名文不少,但他的《匆匆》,只從自我的飲食起居著筆,寫得是那樣自然、細緻、形象,似觸手可及,伸手可摸,確做到了”人人心中有,人人筆下無”。3、章太炎先生說:文章,即文采與章法。朱先生是傳統文人,他對中國傳統的比、興等修辭方法的運用及”文”與”質”的關係處理,往往是恰到好處,可說是皆做到了”因情立體,即體成勢”。他善用比喻,如《荷塘月色》,更不鋪張;他很重抒情,如《背影》,但不”以文造情”;他很重文采,很重新妙,但總立足於美學維度,從不嬌柔做作,生造新詞;他也很重時政,但能做到”事昭而理辨,氣盛而辭斷”,絕不寫純理辯或純風花雪月似文字。朱先生的作品特色自然還有很多很多,限於篇幅時間特別是筆者學養限制,不能也不敢全面論舉,最後只想再強調一點:朱先生所受教育是舊學基礎,他生當白話文甫興時期,而能把白話文學語言做得這般鬼斧神功新妙,不僅對散文寫作本身,而且對現代整個白話文學的發展,我認為也有不可忽視的文學史意義!
僅以此拙評承教於各位專家及廣大網友
-
3 # 哲哥說說
每個人都不同,不是他和別人不同。
我最討厭那種在百度上直接複製貼上一大堆的人,好歹你也從中間抽出來最重要的部分精煉一下吧。
-
4 # 賓哥哥湖北
他是一個有骨氣的文人,他不卑不亢,愛憎分明,他如《春》般充滿對人生的無限憧憬,他如《背影》裡的父親的背影般,儘管漫著蹣跚的腳步,但堅定無比!他有中國傳統文人計程車人精神,他甚至比魯迅更像一箇舊中國的民主鬥士!
-
5 # 浙江湖州羅林
朱自清先生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表現最出色的一位愛國文人。在內憂外患,中外民族遭受異族欺凌,被百般侮辱的危亡時刻,朱先生拍案而起,“凍死寧風站,餓死不低頭"。體現了民族大丈夫的錚錚鐵骨。具有這種硬骨頭精神的朱自清先生,不僅是當時文人中的傑出的代表,而且是值得今天的人們學習的楷模!
朱自清先生的文風特色,也是有別於當時一些代表性作家的,風格即其人!朱先生的風格,總是那麼清新脫俗,自然天成,毫不做作!他的寫景名篇《春》,《匆匆》,《荷塘月色》等。在少年時代讀它,總是朗朗上口,毫不費力!成年時讀它,更覺得如飲甘泉,滋潤心胸。每當讀到:“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揚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這是讓人充滿希望的期待。“小草偷偷地從地裡鑽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園子裡,田野裡,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這是多麼純撲的語言,描繪的是一個萬物復甦的大自然美景!草是: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風輕輕的,草軟綿綿的。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紅的象火,粉的象霞,白的像雪……帶著甜味,蜜蜂嗡嗡地鬧著,大小蝴蝶飛來飛去,野花遍地……象眼睛,象星星…!翻開現代文學史。那一位作家能象朱自清先生那樣寫過如此生動豐富的華美篇章?觀察是如此細緻,語言運用是如此形象鮮明!朱自清先生的文章總是簡潔明快,充滿感情,而且帶著幾分童氣天真,活潑開朗。他有別於某此致個作家的濃墨重彩,濃得化不開的筆法,也從不引經據典,措詞繁雜。直抒胸懷,從觀察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著手,表情達意,也是朱自清文章的獨到處!這在《背影》《給亡婦》等篇章可以看到很多,"我看見他(指父親)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色棉袍,滿珊地走到鐵道也,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穿過鐵道,要爬上那也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向上縮,他肥胖的身了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流下來了。…
這是父子深情的最樸實自然的生動描繪。看後能不感慨萬千!《給亡婦》一文,是表達對亡故之妻的思念之情的。可作者不是一味表達哀思,而是透過對前塵往事的回顧,通過幾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的點點經歷,講述著妻子賢惠善良的舉止行為,揹負家庭撫育的艱辛,一系列的,真實的生活畫面,刻畫出一位真摯母愛的婦人形象,這是作家深情的緬懷之情!
從人的熱情之愛出發,不從抽象的定義著手,不作哲學上的推論總結,只是憑著生活之流的平靜流動,娓娓道來!貼近生活,貼近自然,朱自清先生是早就做到了的。這也是他對文學所作的貢獻吧!
回覆列表
五四後知識分子普遍存在迷惘與無奈,路在哪裡?沒有答案,作為文人,唯一能做的,也許是先修身。所謂“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