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唐人聊歷史
-
2 # 地獄狂野之狼
長勺之戰發生在春秋戰國時代,齊國主動對魯國用兵,也可以說是冷兵器戰爭史中一次典型的以弱勝強的戰役,齊國公子齊雍也在此戰中喪命。
在那個年代,軍隊還是以戰車作為主要編制,騎兵作為機動,步兵協同戰車盾牌攻城,當時的齊華人才濟濟,管仲力勸齊桓公暫時不要對魯國用兵,齊桓公聽不進去,執意用兵魯國,兵臨城下時候魯國在謀士曹劌的建議下不出兵野戰
齊軍以為魯國竊戰,得意忘形,大罵羞辱無果後只得攻城,魯國只用弓箭射齊國先頭部隊,齊軍兩次攻城都無法接近城門,士氣大落,勉強修整後強行做第三次攻城,但是銳氣大不如前,曹劌見時機已到,建議魯莊公反擊,戰鬥一開始就處於一面倒的狀態,齊軍一觸既潰,魯軍乘勝追擊大獲全勝,魯莊公更是一箭射殺了齊桓公的兒子齊雍。
結果是齊國損失一千人外加齊桓公兒子,魯國僅僅損失一百人,達到了一比十的輝煌戰績,乘勝追擊的成語也是出自這場戰鬥。所以弓在春秋時代走著無可替代的作用,如果冷兵器可以任由我選擇的話,野戰中我比較傾向於唐朝的陌刀,一句擋陌刀者,人馬俱喪!聽著都霸氣!!!
-
3 # 考古軍中馬前卒
根據戰爭發生時代的不同,可選的兵器也有很大不同。
《越絕書》記載,春秋時有個人叫風胡子,他跟楚王講過一段兵器、工具的“考古史”:
軒轅、神農、赫胥之時,以石為兵……至黃帝之時,以玉為兵……夫玉,亦神物也,……禹穴之時,以銅為兵……當此之時,作鐵兵,威服三軍。天下聞之,莫敢不服。此亦鐵兵之神,大王有聖德。
儘管《越絕書》出現的時代還壓根沒有考古學,但這段話卻高度概括了古代工具和兵器的發展歷程,即石器-銅器-鐵器。可見古人對於他們的“古代”也有濃厚的興趣,甚至能根據當時發現的一些實物,推測更早時代的物質文明。
假設這場戰爭發生在新石器時代晚期,比如傳說中的坂泉之戰,也就是黃帝跟炎帝一決雌雄的那場大戰。那麼可選的兵器基本上都是石質的。比如下面的石斧、石鉞。
再比如這樣的石鏃,也就是石箭頭。早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就已經出現了弓箭,以石頭或骨頭製作箭頭。
當然,我們也的確發現了一些玉質的兵器,跟風胡子說的“以玉為兵”很符合。比如下面的玉鉞。但這些兵器材質珍貴、製作精細,是否為實用器,值得懷疑。即便有一部分用於實戰,恐怕也不是普通小兵能用,所以還是別抱希望了。
史前時代防護盔甲相對薄弱,並且考慮到殺傷敵人、保全自己的根本目的,假如只能選一樣兵器,那還是選弓箭吧。遠遠地就可以射擊敵軍,打不過了還可以撒丫子撤退,避免近身格鬥。像什麼石斧、石刀的,其實比較脆,往往砍幾下就壞了,搞不好還會傷到自己。
我們能挑選的,主要就是青銅兵器了,種類當然很多,如青銅劍、青銅矛、青銅戈,當然 ,也少不了青銅箭頭。
在青銅兵器中,如果只能選擇一樣,那還是銅矛吧。
為什麼呢?銅劍看上去很拉風,但是實際作戰中容易損壞,不小心就會砍出缺口,或者在刺擊時折斷。銅戈更適用於車戰,普適性比較差。若用弓箭,敵人的防護設施往往不差,殺傷力恐怕一般。
唯有銅矛,長短、輕重都比較適中,以刺為主,動作迅速,易攻難防,最大的好處在於不易損壞。在打仗的時候,相對而言能夠跟敵人保持一定的距離,實乃殺敵保命之不二利器。
假如這場戰爭發生在鐵器時代,比方說漢代,又當如何選擇呢?跟春秋時期相似,仍然以刺殺為主的兵器為首選。不過這次,我推薦另一件神器——鎩。
此物以銅、鐵製成,乍一看很像一柄帶護手的短劍。實則不然,儲存至今的鎩只有金屬的頭部,實際上它還帶有一根長柄。
鎩的刃部為鋼鐵所制,堅固、鋒利,可用於刺殺,與矛相似。不同的是,鎩刃的末端帶有青銅質地的護手,可用於格擋敵人的兵器,亦可直接殺傷敵人。可謂一件攻防兼具的利器。
回覆列表
長勺之戰是中國古代的一場著名戰役,交戰雙方為當時兩個強國,齊國和魯國,而這場戰爭勝利一方是較為弱小的魯國。當時齊國是強國,一直想著要吞併魯國來壯大自己,所以長勺之戰的勝利對於魯國來說尤為重要,為魯國爭取到了數年的和平。
如果我是當時的一卒,讓我選一樣冷兵器,我選弓箭,我要做一名優秀的弓箭手,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弓箭射程遠,殺傷力大弓箭是一件偉大的發明,讓人類文明前進一大步。在戰爭上,弓箭相對於刀劍來說有一個最大的好處,就是弓箭距離遠,弓箭手能在敵軍還沒接近自己,就給對方致命一擊,如果一打一,前提是保證一定距離,弓箭手可以瞬間殺死對方,而不會讓對方有可趁之機。
二、戰場上危險性更低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觀察注意到,古代打仗排兵佈陣,弓箭手一般是在後方,前方有盾牌兵的保護,即使敵人能夠衝進來,也不用弓箭手去應付,會有其他兵種去對抗敵人。在戰爭中,除了指揮將領,那就是弓箭手危險性更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