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為什麼會焦慮
1. 先天特質。
哈佛的一位心理學家發現,10%-20%的人,天生會對不熟悉的事物反應敏感。面對陌生的人或地方,他們要比常人花更多的時間才能獲得安全感。
相比其他人,這類人更容易有焦慮的傾向。
2. 過度保護。
孩子只有在接觸並熟悉新事物的過程中,才能積累經驗,獲得掌控環境的自信,才能提升對環境的安全感。
如果父母過度保護,總是允許、幫助孩子逃避任何可能引起他們恐懼和焦慮的事物,那麼,因為無法獲得應對問題的經驗,安全感就無法形成,孩子就比較容易焦慮。比如:
“媽媽幫你去要吸管。”
“別走馬路牙子,會摔跤!”
“你不想和他們玩,媽媽陪你玩。”
“沒關係,你不想攀巖,我們就玩別的。”
孩子上學了以後,有些家長會幫孩子把落在家裡的作業送到學校,或者,給遲到了不敢上學的孩子寫病假條。
3. 挑戰過度。
有些孩子天性謹慎、害羞、敏感,他們喜歡先觀察,再參與,或者,沒有較大的把握,決不輕易嘗試。所以,他們需要更長一些的時間,處理恐懼和焦慮的情緒,並且說服自己。
如果父母過於心急,用命令、威脅、指責的方式,強迫孩子在沒有做好心理準備的情況下接受挑戰。他會完全被恐懼和焦慮吞沒,這個可怕的經歷,對他來說是個災難,會讓他今後面對同樣的事情時,變得更為恐懼和焦慮。
4. 心理創傷。
並不是嚴厲的斥責和懲罰才會造成孩子的心理創傷。
幼兒園被老師言語諷刺;被同伴欺負、孤立;家裡的規矩太過嚴苛,受到太多的控制;弟弟妹妹的出生,吸引了父母大部分的關注;父母吵架、冷戰等,這些都會對孩子的心靈造成創傷。
孩子也會有各種各樣的恐懼。擔心父母會死去,生病或離婚;擔心家裡會著火;擔心好朋友不和她玩;擔心自己的身體哪裡出了問題,等等。
童年的焦慮和恐懼,總是遠遠超出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當孩子無法說清楚這些深層的恐懼和焦慮時,就會把內心隱隱的不安投射到更加具體的東西上,比如床底下的怪獸。
5. 焦慮的父母。
有些父母本身就比較敏感,容易焦慮,而且,他們認為,如果某件事情讓他們感到恐懼和焦慮,那麼孩子也一樣。所以,他們無法忍受孩子經歷半點兒挫折。
“小心點!”(看到孩子站在攀爬架上的頂端)
“你還好嗎?真的沒事嗎?你一定嚇壞了吧!”(看到孩子絆到石頭,摔了一跤)
“這孩子真沒教養,也不懂得分享,你一定很生氣吧!”(看到孩子向別人借玩具車,卻被拒絕了。)
“快點,要遲到了!你就不擔心嗎?當著這麼多同學的面,被老師批評,你不覺得丟臉嗎?”(看到孩子不緊不慢地穿鞋)
“今天小強有沒有欺負你?你哪裡受傷了嗎?”(有一次,孩子說,被小強拿著“寶劍”追趕,摔破了膝蓋)
這些父母把自己的感受延伸到孩子身上,把自己的恐懼和焦慮傳染給孩子,或者無意中誇大了他們的感受,結果,如他們所願,孩子真的變得恐懼、生氣、擔心和焦慮了。
6. 被大人嚇唬
有些大人圖省事,為了讓孩子乖乖聽話,就編一些瞎話,嚇唬孩子。
“你再亂跑,就會被汽車撞到!”
“你再挖鼻孔,鼻子會越長越大。”
“你不肯吃肉,以後可能會長不大,像七個小矮人一樣。”
“我再發現你講髒話,就把你的嘴縫起來!”
你無心的話語,或隨口亂編的謊言,孩子們卻信以為真,併為此恐懼和焦慮好幾年。
7. 無法表達。
孩子們常常有許多感受、觀點和願望無法表達。因為,大人總是會去否定或制止他們。比如:
“我不想上幼兒園。”
“小朋友們都喜歡上幼兒園。幼兒園多好呀!有滑梯、有秋千,還有老師陪你們玩。”
“我討厭張老師!她總是規定我們做這個、做那個,煩死了!”
“你怎麼可以說討厭老師呢?這樣太沒有禮貌了!”
“牛肉難吃,我不要吃牛肉!”
“你媽媽的紅燒牛肉做得多香啊!你居然說不想吃,你這孩子太奇怪了!”
“巧克力粘我手上了,難受,我要馬上洗掉!”
“沒事,就一點點,有什麼關係!”
“媽媽!你怎麼把我的火車拆了!”
“你不用這麼生氣,再搭一個不就行了?”
還有些更小的孩子,無法用語言,只能透過發脾氣、哭泣來表達情緒,卻總是被父母嚴厲制止。
結果,孩子們有很多想說的話,卻無法說出口,內心有太多的情緒,卻無法表達,結果只能壓抑它們,時間一長,就會引起焦慮。
8. 感官系統異常。
有些孩子聽覺過於敏感,稍大一些的談話聲,都會讓他們難以忍受;觸覺敏感的孩子,衣服的一個接縫都會讓他們覺得不舒服,或者根本無法觸碰某種布料。有些孩子本體感覺超敏,看3D或4D的影片都會覺得害怕,更不用說模擬過山車之類的了。
但是,生活中這樣的刺激無所不在,因此,這些感官系統異常敏感的孩子,更容易感到焦慮和恐懼。
孩子為什麼會焦慮
1. 先天特質。
哈佛的一位心理學家發現,10%-20%的人,天生會對不熟悉的事物反應敏感。面對陌生的人或地方,他們要比常人花更多的時間才能獲得安全感。
相比其他人,這類人更容易有焦慮的傾向。
2. 過度保護。
孩子只有在接觸並熟悉新事物的過程中,才能積累經驗,獲得掌控環境的自信,才能提升對環境的安全感。
如果父母過度保護,總是允許、幫助孩子逃避任何可能引起他們恐懼和焦慮的事物,那麼,因為無法獲得應對問題的經驗,安全感就無法形成,孩子就比較容易焦慮。比如:
“媽媽幫你去要吸管。”
“別走馬路牙子,會摔跤!”
“你不想和他們玩,媽媽陪你玩。”
“沒關係,你不想攀巖,我們就玩別的。”
孩子上學了以後,有些家長會幫孩子把落在家裡的作業送到學校,或者,給遲到了不敢上學的孩子寫病假條。
3. 挑戰過度。
有些孩子天性謹慎、害羞、敏感,他們喜歡先觀察,再參與,或者,沒有較大的把握,決不輕易嘗試。所以,他們需要更長一些的時間,處理恐懼和焦慮的情緒,並且說服自己。
如果父母過於心急,用命令、威脅、指責的方式,強迫孩子在沒有做好心理準備的情況下接受挑戰。他會完全被恐懼和焦慮吞沒,這個可怕的經歷,對他來說是個災難,會讓他今後面對同樣的事情時,變得更為恐懼和焦慮。
4. 心理創傷。
並不是嚴厲的斥責和懲罰才會造成孩子的心理創傷。
幼兒園被老師言語諷刺;被同伴欺負、孤立;家裡的規矩太過嚴苛,受到太多的控制;弟弟妹妹的出生,吸引了父母大部分的關注;父母吵架、冷戰等,這些都會對孩子的心靈造成創傷。
孩子也會有各種各樣的恐懼。擔心父母會死去,生病或離婚;擔心家裡會著火;擔心好朋友不和她玩;擔心自己的身體哪裡出了問題,等等。
童年的焦慮和恐懼,總是遠遠超出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當孩子無法說清楚這些深層的恐懼和焦慮時,就會把內心隱隱的不安投射到更加具體的東西上,比如床底下的怪獸。
5. 焦慮的父母。
有些父母本身就比較敏感,容易焦慮,而且,他們認為,如果某件事情讓他們感到恐懼和焦慮,那麼孩子也一樣。所以,他們無法忍受孩子經歷半點兒挫折。
“小心點!”(看到孩子站在攀爬架上的頂端)
“你還好嗎?真的沒事嗎?你一定嚇壞了吧!”(看到孩子絆到石頭,摔了一跤)
“這孩子真沒教養,也不懂得分享,你一定很生氣吧!”(看到孩子向別人借玩具車,卻被拒絕了。)
“快點,要遲到了!你就不擔心嗎?當著這麼多同學的面,被老師批評,你不覺得丟臉嗎?”(看到孩子不緊不慢地穿鞋)
“今天小強有沒有欺負你?你哪裡受傷了嗎?”(有一次,孩子說,被小強拿著“寶劍”追趕,摔破了膝蓋)
這些父母把自己的感受延伸到孩子身上,把自己的恐懼和焦慮傳染給孩子,或者無意中誇大了他們的感受,結果,如他們所願,孩子真的變得恐懼、生氣、擔心和焦慮了。
6. 被大人嚇唬
有些大人圖省事,為了讓孩子乖乖聽話,就編一些瞎話,嚇唬孩子。
“你再亂跑,就會被汽車撞到!”
“你再挖鼻孔,鼻子會越長越大。”
“你不肯吃肉,以後可能會長不大,像七個小矮人一樣。”
“我再發現你講髒話,就把你的嘴縫起來!”
你無心的話語,或隨口亂編的謊言,孩子們卻信以為真,併為此恐懼和焦慮好幾年。
7. 無法表達。
孩子們常常有許多感受、觀點和願望無法表達。因為,大人總是會去否定或制止他們。比如:
“我不想上幼兒園。”
“小朋友們都喜歡上幼兒園。幼兒園多好呀!有滑梯、有秋千,還有老師陪你們玩。”
“我討厭張老師!她總是規定我們做這個、做那個,煩死了!”
“你怎麼可以說討厭老師呢?這樣太沒有禮貌了!”
“牛肉難吃,我不要吃牛肉!”
“你媽媽的紅燒牛肉做得多香啊!你居然說不想吃,你這孩子太奇怪了!”
“巧克力粘我手上了,難受,我要馬上洗掉!”
“沒事,就一點點,有什麼關係!”
“媽媽!你怎麼把我的火車拆了!”
“你不用這麼生氣,再搭一個不就行了?”
還有些更小的孩子,無法用語言,只能透過發脾氣、哭泣來表達情緒,卻總是被父母嚴厲制止。
結果,孩子們有很多想說的話,卻無法說出口,內心有太多的情緒,卻無法表達,結果只能壓抑它們,時間一長,就會引起焦慮。
8. 感官系統異常。
有些孩子聽覺過於敏感,稍大一些的談話聲,都會讓他們難以忍受;觸覺敏感的孩子,衣服的一個接縫都會讓他們覺得不舒服,或者根本無法觸碰某種布料。有些孩子本體感覺超敏,看3D或4D的影片都會覺得害怕,更不用說模擬過山車之類的了。
但是,生活中這樣的刺激無所不在,因此,這些感官系統異常敏感的孩子,更容易感到焦慮和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