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南楓希

    “仁”的最初含義是指人與人的一種親善關係。孔子把“仁”定義為“愛人”,並解釋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孟子發揮了孔子的思想,把仁同義聯絡起來 ,把仁義看作道德行為的最高準則。其“仁”,指人心,即人皆有之的“惻隱之心”,仁愛之心。

    “仁”字始見於儒家經典《尚書·金滕》:“予仁若考。”仁指好的道德。孔子首先把仁作為儒家最高道德規範,提出以仁為核心的一套學說。仁的內容包涵甚廣,核心是愛人。仁字從人從二,也就是人們互存、互助、互愛的意思,故其基本涵義是指對他人的尊重和友愛。

    “理”是儒家哲學中關於宇宙本原及其執行規律的核心概念。“理”,最初是指物質的紋理和層次,後來引申為事物的規律、事情的道理之義。《莊子•則陽》中 言:“萬物殊理,道不私也。  ”這裡的 “理”指的是事物的特殊規律。

  • 2 # 孝親尊師

    "仁",在《禮記.表記》裡面有專門講解,

    原文:"仁者安仁,知者利仁,畏罪者強仁。人者右也,道者左也。仁者人也,道者義也"

    翻譯過來就是,"真正的仁人,不論在什麼情況下都安於行仁,自以為是的人看到有利可圖才去行人仁,害怕犯罪受罰的人,是迫不得已而勉強行仁,仁如同是人的右手,道如同事是人的左手,仁體現在愛人上,道體現在義理上。

    比如,你對你的家人好,對你的朋友好,這是很容易理解的,但你對陌生人的無私的愛,這個,就很難做到了。比如,你看到小貓受傷了,你就會難過,這個就像佛家講的慈悲,憐憫之心,容易被感動,無私的奉獻之類的精神!

    至於理,我認為,你應該想說的是"禮",《禮記.曲禮》就專門講了"禮",

    "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故曰:禮者不可不學也。夫禮者,自卑而尊人。雖負販者,必有尊也,而況富貴乎?富貴而知好禮,則不驕不淫;貧賤而知好禮,則志不懾。

    翻譯過來就是:"禮節是注重有來有往的:自己對別人施惠而沒有收到回報,是不是合禮的;別人對自己有恩惠,自己卻沒有報答別人,這也是不合禮的。自從人們有了禮的規範社會,也就安定了,如果缺少了你的約束,社會就會危險。所以,禮不能不學啊?禮的本質,是要對自己謙卑,對別人要尊重,就算是挑著擔子做小買賣的人,也都有他令人尊敬的地方,更何況是富貴的人呢?富貴錢懂得愛好禮,就不會驕奢淫逸;雖然貧賤,但也知道愛好禮,那麼他的志向也就不會被屈服。

  • 3 # 藍天白雲149086980

    要想真正理解儒家思想中“仁”和“理(禮)”的確切意圖,就應該把法家思想擺出來,這才是有比較才有服人之理,也是辨證論治的根本則理。

    一、儒家思想

    以孔、孟為首這種思想從根本意圖,屬治國理政,與政治密切相連,對此必信無凝。

    二、法家思想

    以韓非子、商鞅為首這種思想乃是治國理政,與政治環環相扣,對此無可質凝。

    三、儒家思想與法家思想

    兩家思想不同,但目的相似。

    儒家思想“仁”“禮”,法家思想“法”“治”。

    四、“仁”“禮”與“法”“治”

    仁禮,是人間人們相互往來應有的高尚品德,只要人人以仁禮為總繩,這個世界可謂無限美好。然而,實際中則不然。一般來說,越是弱勢者,越是堅守仁禮,比如平民百姓;反之,越是強勢者,越是口頭仁禮,行動越殘酷,比如保護傘和黑惡勢力。

    法治,是一把正義寶劍,是仁禮的保護者。然而,法治也不能走於形式或者是偏離軌道。如果執法違法,什麼法治,什麼仁禮,統統就是一句空活。

  • 4 # 荷上聽音

    “仁”是儒家學說的核心,對中華文化和社會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仁”字始見於儒家經典《尚書·金滕》:“予仁若考。”仁指推己及人的慈悲。孔子首先把仁作為儒家最高道德規範,提出以仁為核心的一套學說。仁的內容包涵甚廣,核心是愛人。仁字從人從二,也就是人們互存、互助、互愛的意思,故其基本涵義是指對他人的尊重和友愛。儒家把仁的學說施之於政治,形成仁政說,這在中國政治思想發展史上產生了重要影響。

    孟子在孔子仁說的基礎上,提出把仁的學說落實到具體的政治治理中,實行王道,反對霸道政治,使政治清平,人民安居樂業。孟子提出一些切於實際的主張,重點在改善民生,加強教化。其首要之點是“制民之產”,要求實行“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把仁政說與王道政治聯絡起來。認為人皆有仁愛之同情心,即不忍人之心,主張“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行仁政,天下可得到治理;不行仁政,則天下難以治理。孟子認為,即使是百里小國,只要行仁政,天下百姓也會歸之而王。他對梁惠王說:“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行仁政須落實到“省刑罰,薄稅斂”,發展農業生產等要事上來,只有這樣,才能鞏固國家經濟政治生活的基礎,在此基礎上,修德行教,使仁愛之心推而廣之,即使是堅甲利兵也能戰而勝之。強調以仁政統一天下,進而治理天下,提倡以德服人的“王道”政治,反對以力服人的“霸道”政治,批評暴力,反對戰爭。這是儒家仁政理論的基本出發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聰明人那裡賈詡的“毒”能排上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