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專屬西安楊軍的帳號

    秦人是法家治國,漢武帝后是儒家治國,唐是儒道同尊,秦人尚武,所以看兵馬俑很高大,漢初是道家治國,休生養息,所以看漢的墓葬俑不是太大,漢後隨著儒家思想的不斷演變以及宋朝理學的興起,對於墓葬文化更多的在於形式上,所以看以後朝代的墓葬俑是越來越小,有機會可以到陝西曆史博物館看看。

  • 2 # MARCH001

    一,漢連年戰爭,國庫消耗巨大,人員消耗也很大,沒有金錢和人力做精美的陶俑了,但這是值得的。這樣的情況在戰國時期的楚國身上也發生過,楚國興盛時期,青銅器藝術感強,工藝複雜,審美水平高,楚被吳國滅國後,秦國幫助楚國復國,隨後,楚國大力發展軍力,從此楚國青銅器就變得粗糙了。

    二,秦國以制度治國,製造業都是標準化,可以做到在十幾年內、幾百公里外的不同地域加工的武器一模一樣。說明秦國標準化程度很高。同時,秦人具有大國工匠精神,兢兢業業,所有產品都要刻上管理者和加工者的姓名,用於追溯。這都符合現代管理精神。因此,秦俑高大精美也是意料之中的。

  • 3 # A價格敏感型消費者

    身體強壯,高大威猛的男性,歷代戰亂都死完了!根據達爾文進化論,只有體弱矮小才不會被歷代戰爭選為第一梯隊的捐軀者!所以,拋開營養不良的因素,漢民族在近代是越來越矮小!

  • 4 # 考古軍中馬前卒

    這個問題,我們其實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思考,就是把秦始皇陵兵馬俑放在整個古代陶俑發展的歷史中來考察,然後我們就會發現,其實只有秦始皇陵兵馬俑是“反常”的俑,呈現出與其他時代的隨葬陶俑截然不同的面貌,這才是更值得思考的。

    秦以前的俑

    以俑隨葬並不是起源於秦代。據研究,俑最早是作為殉人的替代品而出現的。早在史前時代就有人殉,商代尤為流行,被殉葬的可能包括戰俘、奴僕或者妻妾,當然這是一種非常不人道的做法。

    周人滅商後有所改善,以西周王族為代表的姬姓周人帶頭不用人殉,這是個偉大的進步。

    到了東周時期,俑逐漸出現並流行,人殉更加受到人們的牴觸。儘管如此,孔夫子還是覺得以俑隨葬的做法是“不仁”的。

    東周的俑可根據材質分為陶俑、木俑兩類。整體而言,這些早期的俑體量小,而且製作粗糙,往往只是粗具外形和五官而已,缺乏細緻的刻畫。

    下圖就是楚國墓裡出土的木俑,已經算是同類物品中雕刻比較精細的了,我們從中可以一窺東周俑的特色。顯然,這樣的俑在藝術水準、製作工藝上跟秦始皇陵出土的等大、寫實的俑群無法同日而語。

    秦以後的俑

    正如題主所描述,漢代及以後的俑,體量又重新變小。我們以漢景帝陽陵陪葬坑裡出土的陶俑為例,即下圖所示的,這些俑大致相當於真人的三分之一大,而且採用模具製作,缺乏後期的精加工,所以呈現出“千人一面”的狀態。

    漢代以後,一直到明代的高等級墓葬,都還流行用俑來隨葬,比如著名的唐三彩。但是後世的陶俑也是縮小化的,基本上都是幾十公分高。

    河北磁縣的灣漳北朝大墓,墓主人有可能是北齊文宣帝高洋,裡面出土了兩件北朝最大的俑,但是也不過1.4米多,還是比不上秦始皇陵的俑。

    為何秦陵陶俑如此特別?

    透過上面的比較我們就能看出,秦俑在整個陶俑發展歷史中是非常特殊的,不僅體量巨大,而且非常寫實,看似整齊劃一,又個個不同,製作起來自然也要更為麻煩。

    史書中沒有任何關於秦俑製作的記載,我們已經無法確切得知秦始皇為何會採用這種獨樹一幟的俑群來陪伴自己。但是,聯想到秦始皇一向的做法,往好了說是雄才大略,往壞了說就是好大喜功,這種做法也就不難理解了。

    作為一個功超三皇德邁五帝的人,自然要在各個方面標榜自己的不同,就連身後事的安排也要與眾不同。

    而到了漢代,皇帝必須厲行節儉,不可能再採用亡秦這種敗家的行為。而且用縮小簡化的俑,實際上也符合東周以來的正常做法,何樂而不為呢?

    順便一提,在歷史上,曾經很流行批判秦始皇,這固然不對,但是今天又出現了一些全面肯定秦始皇的思潮。答主以為這同樣是不理智的。秦始皇有其功勞,但是他的窮奢極欲也是顯而易見的。

    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

  • 5 # H青徵

    關於這個問題,我姑且提出一個假設:高大陶俑的燒製需要獨家技術,而這一技術隨著秦朝的滅亡而失傳了。

    眾所周知,目前為止已知最古老陶製容器是中國江西仙人洞文化的陶器罐碎片,於2012年發現的。大約追溯到前20,000年至前19,000年。雖然陶器的燒製有上下兩萬多年的歷史,但是像秦兵馬俑這樣的大型陶俑陪葬坑無論從規模還是數量上都是舉世罕見的。縱觀歷史長河,如秦兵馬俑這般巨大的陶俑自秦後也鮮有出現,這也側面印證了秦始皇的好大喜功。且古代封建社會活人殉葬這一現象蔚然成風,秦始皇一死,平日便自詡功蓋三皇的他必然要一大批人為他殉葬,當時的工匠迫於自保在提心吊膽的情況下激發潛力燒製出了陪葬坑那一座座栩栩如生的兵馬俑,得以保全自己保全家人。然而驪山陵墓尚未修完,恰逢國內戰事四起,秦兵節節敗退,大將章邯臨危受命只能領著這群技藝精湛的工匠上前線殺敵,然當時大勢已定,即使多了些一批生力軍也無濟於事。工匠們悉數戰死沙場,僥倖逃生的在餘生肯定也不敢提及他燒製過兵馬俑這一事,畢竟這一但透露出去了就意味著他為秦始皇做過事,恐招致殺身之禍。所以技藝由此失傳,後世便再難見到高大威猛的兵馬俑。

    還有就是秦兵馬俑給了後世之人一個教訓,縱秦之強盛,但修了這高大威猛的兵馬俑,建立沒多少年就覆滅了。搜刮民脂民膏建造兵馬俑必然為天地所不容,後世為了不重蹈秦之覆轍也不敢修建這大型兵馬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外賣火爆的原因是因為送到家反而比去餐廳吃便宜嗎?你最喜歡哪種就餐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