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今聞古史
-
2 # 史努比行走歷史
當時的情況國不可一日無君,必須有人站出來
弟弟朱祁鈺成了首要人選
其實這對於他來說並不是“一步步”
可以說是一個“突發事件”,要不是皇帝聽信太監讒言,被俘虜,朱祁鈺不一定能有機會。
希望回答能幫到你
-
3 # 劉不匪
題主問的,應該是,朱祁鈺能成為新皇,除了當時客觀環境的原因,他個人主觀行為上,有哪些努力讓他成為了新皇。
這個歷史並沒有直接記載,我們只能根據一些零碎的片段去總結。個人認為,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他的主觀行為上,至少有以下五點讓他成為了新皇。
一是,他平時並非吃喝嫖賭的混賬王爺,不管有沒有賢名,這樣至少不會讓他被那些想要擁立新皇的儒家大臣排除在人選之外。
二是,他平時為人處世低調和善,沒有得罪孫太后或者一些重要大臣,議立新皇的時候沒有人會因為私人恩怨劇烈反對他。
三是,他當時表現的夠悲傷,在朱祁鎮兵敗被俘後他立即表現出了對君主對親哥哥的關心和感傷,這個讓英宗朱祁鎮的母親孫太后以及支援英宗的文武大臣比較舒適和接受。
四是,他悲傷過後夠從容,沒有完全驚慌失措,這個讓大臣們看到了希望,覺得他成為新皇后可以成為主心骨抵禦瓦剌。
五是,他夠低調,沒有表現出自己要成為新皇的張揚和迫不及待,所作所為符合儒家倫理規範,沒有讓大臣們反感和難做,得到了像于謙這樣正直的大臣更多的支援。
-
4 # 品茗讀史
1449年,土木堡之變發生,明英宗朱祁鎮被瓦剌俘虜;留在北京監國的郕王朱祁鈺被明朝大臣們擁立為皇帝,領導北京軍民,打退了瓦剌的進攻,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
朱祁鈺畫像
1449年,由於瓦剌軍隊屢次侵犯明朝邊境,在宦官王振的攛掇之下,明英宗朱祁鎮率軍親征,留下弟弟郕王朱祁鈺留守北京,擔任監國。
因為明朝的情報工作不到位,加上明英宗和王振把戰爭當作兒戲,一再折騰,行軍計劃一改再改,把明軍將士弄得精疲力竭,怨聲載道。
瓦剌軍隊卻對明軍的行動一清二楚。瓦剌騎兵在也先的率領下,在土木堡對明軍進行了毀滅性的打擊。二十萬明軍全軍覆沒,眾多大臣死於亂軍之中;而始作俑者明英宗朱祁鎮被瓦剌士兵活捉,可恥地當了俘虜。
力挽狂瀾的明朝大臣于謙畫像
訊息傳到北京,朝廷大亂。許多人都準備逃往南方。
在這危機關頭,明朝大臣于謙等人挺身而出,堅決制止了朝廷南遷之議,提出了堅守京城,與敵軍決一死戰的正確建議。
鑑於明英宗被俘,太子朱見深只有2歲,無法主持大局;于謙等明朝大臣說服了當時的皇太后,一致擁戴監國的朱祁鈺繼承帝位,來主持大局,領導京城臣民來抵抗瓦剌軍隊的進攻。
應該說,當時北京的形勢極為危險。國家軍隊的主力已經在土木堡被消滅,皇帝被俘虜,人心驚慌不安。朱祁鈺此時是不願繼承帝位、擔當重任的,他極力推辭。但是,明朝的大臣們堅決要求他當皇帝,不許他推辭。
因此,朱祁鈺是在萬般無奈之下,才答應當皇帝的。
好在當時北京有于謙這位能夠力挽狂瀾的英雄人物存在。
在於謙的努力下,北京城的局勢很快穩定下來,軍心、民心都被鼓舞起來。從皇帝朱祁鈺到一般士兵,眾志成城,鬥志昂揚,在北京城下,明朝軍民沉重地痛擊了瓦剌軍隊,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
北京保衛戰的勝利,使朱祁鈺獲得了極大的聲望,他在天下臣民心目中已經是一位強過朱祁鎮萬倍的好皇帝。
回覆列表
明朝正統十四年(1449年)的土木堡之變,明英宗朱祁鎮被瓦剌所俘獲,也先逐以送還明英宗為名義,率軍南進,企圖趁機攻佔明朝都城北京。在朝中大臣于謙等人的建議下,先以郕王朱祁鈺監國,後奉其為帝,最終穩住陣腳打贏了“北京保衛戰”。
明代宗朱祁鈺
土木堡兵敗皇帝被俘,朝中大亂立郕王為帝正統十四年(1449年)七月,瓦剌首領也先率領大軍,兵分四路南下侵犯明朝邊境,兵鋒直指大同。而明英宗朱祁鎮在大太監王振的慫恿之下,不顧朝中大臣勸阻,親率二十萬大軍於同月十六日親。
土木堡之變
明朝大軍剛到山西大同,前線便傳阿里了各路明軍潰敗的訊息,王振不敢進軍,急令大軍撤退。然而在王振的主導下,大軍行軍路線數次改變,後又不顧大臣勸阻,兵困馬乏之下執意在土木堡修整。結果被尾隨而來的瓦剌大軍切斷水源,進而導致明軍大潰敗,二十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明英宗被俘,包括王振在內的60餘位大臣、勳親、武將死於亂軍之中。
正統十四年(1449年)八月十六,也先挾持被俘的明英宗,由新保安(今河北附近)、宣化和山西的大同出塞休整。九月在與明英宗一起被俘的太監喜寧的唆使下,欲以送還明英宗為名,趁明軍主力潰散、京師空虛,率軍南進,意圖攻佔明朝都城北京。
土木堡之變的訊息傳至京師後,朝野震動、人心惶惶。徐有貞等大臣主張遷都南京,但卻被于謙等人嚴厲呵斥,並對皇太后曉以遷都的利害,皇太后孫氏逐命郕王朱祁鈺監國,召集朝臣商議戰守大計。
《女醫明妃傳》中的孫太后
八月二十九日,在文武百官的請求之下,皇太后孫氏改立監國郕王為帝,史稱明代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