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歐陽子說

    在古代,父母去世,兒子要守孝三年。為什麼要守孝三年呢?

    實際上,“守孝三年”的禮儀來源於儒家思想。

    《論語》有云:“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孟子》有云:“三年之喪,齊疏之服。”後世也有詩云“杜康做酒柳林醉,醉死三年又還生”、“十月胎恩重,三生報答輕”等等。所以百善孝為先,至親去世,兒子必須守孝三年,這是古代的官制。明代時期,內閣首輔張居正的父親去世,但他不回老家守孝,還繼續在朝為官,這使朝野上下許多官員反對他,即便皇帝為他說情,依然不奏效。

    但如果現代人還效仿古制守孝三年的話,這會帶來很大的社會問題。畢竟現代不是古代,生活節奏和社會現狀不能同日而語,否則也談不上社會進步了。

    具體會帶來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兩點:

    一、會導致社會勞動力短缺,影響經濟發展。

    現代,一般老人去世的年齡大約是在70——90歲之間,所以他們的孩子年紀大約是40——60之間,這個年齡段的男子正是社會的脊樑,很多公司的核心領導層就是這個年齡段的。倘若他們一旦回家呆三年不上班,這會極大的影響公司的發展,給社會的帶來的影響就是,造成勞動力短缺,而且是核心的勞動力短缺,進而影響到社會經濟的發展。

    二、會導致家庭負擔過重,影響人的幸福感。

    古代是農耕社會,只要有土地,人就能生存。古人在守孝的時候,會在父母墳旁開墾一畝三分地,這足夠養活自己了。這一畝三分地,朝廷也是不會收稅納糧,這就是民間“一畝三分地”說法的由來。而現代人不同,大家都需要外出上班掙錢,即便在農村種田為生的人,恐怕也不會完全守著“一畝三分地”過活了,畢竟一家人都需要養活。所以,一個壯年男人三年不上班,三年沒有收入,這對一個家庭的開支影響太大了,會極大的影響家庭的幸福感。

    綜上所述,“守孝三年”的古制,在現代是萬萬行不通的。上至國家,下至百姓,誰都不希望如此!

  • 2 # 林振國480818

           孔子說過:"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論語》),這一習俗據說春秋時已出現。漢以孝治天下,父母死,規定要"守制"三年!在墳塋邊搭一蓆棚,稱之為"廬塚",廬塜至宋猶見於記載,王安石《遊褒禪山記》就有,《說岳》裡周侗故去,岳飛等結廬於其墳側也可為證;孝子住在裡邊算是陪伴父母。期間戒欲(包括酒肉),不能說笑,當然一切和娛樂有關的都禁絕。最不能容忍的是還要“苫席枕塊"!即睡覺時蓋草蓆,枕土砢拉。能守三年而不死就只有神仙了,南方猶可,北方冬季凍也凍死了!

    所以後來行不通,改為三個月。至今某些地方仍有守孝三月之講究,但也是佩帶黑紗而已,吃什麼喝什麼無禁忌。

    所謂物極必反,漢滅,魏晉六朝時期,出了一批叛者-----以嵇康阮籍為代表的“竹林七賢",非湯武而薄周孔,視禮教如糞土。這段時期戰事頻仍,人命危淺,人們生死也看得淡,所以思想也較放得開。建安七子中的孔融,孔子的後裔,便公開提出不必以"孝”事父母;《世說新語.阮籍服喪》裡便記載他於母喪間,於晉文王坐飲酒食肉,被何曾以違禮為名告發,“籍飲啖不輟,神色自若"。所以魯迅先生說:"居喪期間,飲酒吃肉,由闊人名流倡之"(《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

    其實不光是守孝這事,傳統習俗中凡不合人性的都經不起時間的淘汰。比如寒食節,晉文公焚林,燒死了介子推。為紀念他,民間這一天吃冷食,故名寒食,是重要的節日。唐詩:"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韓翃)說明至少在唐代這一習俗仍在。寒食在清明之前。今天"寒食"只能在古詩文中才能見到了。你想,清明時天氣尚冷,北方冰雪還未化盡,吃冷東西,而且是一天(這一天不得舉火)。誰能受得了,胃寒的人更不消說!所以它遲早會消亡。

  • 3 # 穿越中的書生

    這個問題的關鍵,是要明白守孝三年,是何人所訂,為什麼而訂,否則,就有點離題萬里了。

    原始儒學,也就是孔子的本義,在春秋戰國,是顯學。不同於武帝所尊的儒術,或程朱理學。當然,要說什麼學問最與時俱進,理論上而言,是儒學。各朝各代,都按自已的理解和需要,來推行孔學,這,是歷史累積的結果,也是孔夫子所沒有想到的。

    原始儒學,講經世致用,講混社會的道理,當然,也講教育和育人育德。因為,在東周時代,周天子的威信,的確很沒面子。在春秋,被五個老大架空了,在戰國,又被七個江湖老二,架在火上烤,這滋味,真的很不巴適。有感於周天子的很尷尬,孔老二,勇敢地站了出來,推出了一復古方案,就是周禮。周禮的掌門人,很有江湖地位,是周公,周武王的二弟呢。孔老二推他到前臺,其目的,就是要給周天子紮起,名頭很重要,江湖講規矩。

    這麼玩,還不算極致。還得落到實處。比如說守孝,那就三年吧。至於有沒人如此認真辦,我自說之,你不執行,那是你的事。可以看出,孔老二其實很有趣,是個理想主義者。說他是春秋戰國的堂吉訶德,真有得一比。在一個崇尚拳頭與地盤的時代,他卻反其道行之,舉手表決,他要玩周禮。這有點像現代寫詩的人,在詩歌沉淪的時代,還在玩十四行,是令人尊重的。

    孝,其實是一種純粹發自心理的行為。孔子說,色難也。要內心與行為,做到一致,才是真孝,純孝。所以,三年之類的數字教條,我想,能免則免吧,要學古人的精神。

    依此推之,所謂的國學振興,不也當如此嗎?我那麼偏執地如此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紅豆餡放什麼糖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