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和順達c

    “天下太平”的世界觀,古今觀念是一致的,有什麼不同嗎?什麼是現代觀念?無論是秦朝的嚴刑峻法,還是漢代的“蕭規曹隨”,“獨尊儒術”,法儒治國,雖然維護的是“率土之濱莫非王土”的封建制度,但終極目標是“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的理念,是大一統的國家觀念。“民為邦本,本固君寧”。這也是今天我們強調“人民性”的根本所在。西晉統治者,大肆分封同姓王,並給予軍政權利,出發點維護司馬氏“家天下”的利益。維護統治的出發點則以民為輕,以致造成國家分裂數百年,生靈塗炭。“五胡亂華”不是民族的問題,本質是國家分裂造成的危害。“永嘉之亂”西晉滅亡後,氐族的苻堅,鮮卑族的拓跋珪,拓跋嗣,拓拔燾,宇文邕都有平定天下的理想,也是天下大亂求大治的普遍願望。現代社會的觀念就是要從歷史教訓中吸取前車之鑑。近代我們的民國曆史就再現了漢魏之後,和唐之後的軍閥割據亂世,嚴重到被日軍侵佔。古人說得好“殷鑑不遠,在夏後之世”。

  • 2 # 二十歲的南昌人

    你可以想象:你是一個平民,住在一個小城裡,你的三個兒子都參軍了,就在城外與胡人交戰,已經交戰了一個時辰了,天色慢慢暗了下來,黃昏的紅格外刺眼,如同城外那廝殺聲十分刺耳一樣。這場戰爭政府說會贏,但是你們要輸了的流言在城中肆意傳播。你和大多數人都沒有跑,因為你們相信自己的兒子們。直到城門被攻破了,衝進城門的胡人歡快的叫著喊著,你才意識到他們勝利了,你的三個兒子都死了,他們騎著戰馬在城裡尋找漂亮姑娘或是金銀珠寶、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四次追殺反抗者。你來不及為死去的兒子們傷心難過,你急忙帶著你的老婆和父母惶恐的躲在房門中,安慰年邁的父母親,給門上一萬把鎖,還是覺得沒有安全感,於是你又把床搬了出來抵住。胡人進不來,知道里面有人,於是在他們圍著你家倒油堆柴火,一把火燒了你家。你的老母親看見門外的大火更加的惶惶不安,你的老父親說要出去與他們拼命,你卻只能安撫他們的情緒,用水打溼他們的衣服,提高他們的存活機率。你把他們安頓在沒有易燃物的地方,可是突然天上又是萬箭齊發,你的父母親眼睜睜的死在你和妻子的面前,你屈辱傷心地流下了幾滴眼淚,理智的你帶這妻子逃到更安全的地方,你們急促的呼吸聲堵住了耳朵,漸漸地你們平靜了下來,聽見屋子外面都是每天朝夕相處的鄰居的求救聲,你的妻子默默地流著淚,還小聲地說著:我怕,但你還是要安慰她,不能流下眼淚。所幸的是大火沒有燒死你,你和妻子在那個嘈雜的黑夜中等待著死亡,可是你們累得睡著了,醒來發現自己沒死,你有點兒高興。你發現四周變得異常寂靜,你推開已經被燒燬的殘門,地上到處都是屍體,他們的死相各式各樣,看起來都很痛苦。鄰家大嬸,還有小雀兒,小張……鄉親們的血順著排水道緩緩而流,你再也無法壓抑自己的情緒,哇哇的哭了出來。你現在除了妻子再無別的親人了,你帶著妻子拿著僅有的幾倆銀子逃到另一個城池,可是沒過幾天這座城池也被攻破了,於是你繼續逃命,結果依然如此,漸漸地你已經習慣了政府說的勝利,也習慣了逃命,直到有一天你病了,說了一句話:下輩子一定要殺盡胡人……

  • 3 # 螺旋真理

    貧僱農的反抗

    漢代強盛時期,一舉擊敗匈奴,瓦解了匈奴政權,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在相互爭鬥的同時,也在征討周邊的少數民族,瓦解了他們的政權,於是這些少數民族,有一部分成為戰俘而做了僱農甚至是奴隸,有一部分內遷到中原王朝來。遷徙到中原王朝的少數民族因為沒有多少財富,也不能在中原沿用原來區域的漁獵、放牧等生計方式,也只好做僱農。以後趙政權的石勒為例,他出身於羯族的部落小首領家庭,世代以放牧為生,年輕的時候做過田客,就是僱農,後來被馬騰政權掠奪成為奴隸,被賣之後過了幾年被主人免除奴籍又成為僱農。時值西晉末年,政治腐敗、戰亂頻仍,加上天災不斷,石勒就落草為寇做土匪,由於出身部落小首領,於是就聯絡故舊同部落的窮人一起為匪,一些窮苦的漢人貧民也來投奔,然後一點點做大成了氣候建立了政權。

    流民的反抗

    沒有做土匪的貧僱農因為缺糧,就開始結隊逃荒離開戶籍所在地,叫做“流民”,流民多了就聚集起來形成新的人群組織結構。流民遷徙到新的地方,往往會引發和土著的矛盾,以及當時政治局面混亂,別有用心的野心家也想利用流民,還有個別暴虐的地方官員想要掠奪流民的積蓄。各種矛盾聚集起來,導致流民造反成立政權。這樣的流民,既有少數民族,也有漢族,以巴蜀地區人數最多,這種情況的代表就是成漢政權的李特、李流。

    後趙、成漢、東晉並立形勢圖

    階級性與民族性

    當時的民族意識還沒有現代這麼強烈,而且底層窮人為了能夠活命,也就不在乎民族了,反正都要一起反抗求得生存。總之,西晉末年,由於政治崩潰誘發戰亂,導致貧民百姓難以生存,於是就只好起義反抗。由於貧民之中少數民族展很大比例,加上之前少數民族的部族制度沒有徹底瓦解,導致起義軍組織起來之後,少數民族起義領導人佔多數,就事件本身來說,有沒有少數民族內遷,底層貧民都會起來反抗。

    但是在起義和建立政權之後,少數民族起義領導人有的開始出現了民族報復的情況,這一時期民族矛盾逐漸被激化,出現了一些矛盾的爆發。但後來建立政權之後少數民族起義領導者普遍選擇了中原王朝體制,並且意識到要採取中原文化來作為國家的文化的基本,即所謂的“漢化”,以及在這一過程中各族民眾共同生產、生活、作戰(這一時期的戰爭形態不是漢族對抗少數民族,而是在不同的政權軍隊中漢人和少數民族混雜的局面),逐漸融合成為一體。

  • 4 # scp4

    不要用雙標來評價五胡亂華,羯族吃人肉,隋唐期間朱粲也吃人肉,石勒殺降,項羽也沒少幹,外族入侵是一回事,妖魔化又是一回事,段部鮮卑自始至終都為王浚所用,慕容鮮卑是石趙政權崩潰後才入主中原,嚴格意義上說真正亂華的是匈奴和羯族,氐族不過是正好整合了當時成都的流民,鮮卑很長時間都在接納中原逃難計程車族

  • 5 # 使用者67972181100

    中華民族五千年來雖然內戰不斷,但卻是極其排外的民族。簡單地說就是“我們自己打自己的可以,但外人打我們就不行”。所以五胡亂華一直被看做恥辱,五胡建立的國家也不被承認。中國朝代排序中這一段是“三國兩晉南北朝”,直接略去了五胡十六國,否認那個時期建立的各個王朝的正統地位。

  • 6 # 無聊到巔峰

    古代的思想,提問者說了一個好大的概念,但古代不同身份的人思想不一樣,甚至不同時代思想也不一樣。所以,你說的是哪一種思想?

    單說“五胡亂華”這四個字,這個詞感情便色彩濃烈。我最早去追溯是誰使用了這個詞形容那段歷史,我個人能找到的最早的居然是南宋洪邁的《容齋隨筆》,這就解釋的通了。稍微對於宋代思想文化有所瞭解的都知道宋代有一種“政治正確”。唐代閨怨題材詩歌盛行,閨怨題材的詩歌有一部分是反戰的,在唐代支援戰爭與反對戰爭都是正確的,宋代不一樣,陸游、辛棄疾那樣的才是愛國詩人、詞人。原因也很簡單,兩宋感受到了北方契丹人、党項人、女真人、蒙古人所建政權的壓力。

    更有趣的是兩宋的三國文化熱開始了,民間出現了“擁劉反曹”的傾向。

    王彭嘗雲:「塗巷中小兒薄劣,其家所厭苦,輒與錢,令聚坐聽說古話。至說三國事,聞劉玄德敗,顰蹙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澤,百世不斬。」彭,愷之子,為武吏,頗知文章,餘嘗為作哀辭,字大年。”——《東坡志林》

    想要解釋這種傾向很簡單,這和宋人使用“五胡亂華”這個強烈情感色彩的詞語,其實是一個道理:不管是曹魏政權還是中古北方的其他政權,無非都是影射宋人面對的契丹、党項、女真、蒙古族政權的狀態,著書人尚且不論,新起的節奏定然是把自己的情感代入了歷史,而到了普羅大眾處,他們並不會深究底事到底如何如何,不論是不是“帶節奏”,但凡是“合著胃口”說書,就能鳴掌稱快。

    很明顯,今天很多人也是是如此,“合著胃口聽說書”遠比比歷史真相更重要。既然如此,我繼續中古的那段歷史便顯得無足輕重:很多人對於原本的歷史並沒有任何興趣,想得到的結論無非就是“切國民之痛,斥胡蠻之惡”的“感同身受”,至於別的,選擇性略過可能算客氣的了吧?------更多的人恐怕會跳起來指著鼻子曰:你還愛國不愛?

    以上。

  • 7 # 考貳拉

    歷史記載了一些當時人的言論,以下抄錄《資治通鑑》 的相關內容,或可見其一斑。

    卷九十五,頁2991:張淳曰:寡君以黃輿播越,梓宮未返,生民塗炭,莫之振救,故遣淳通誠上都。

    此處是涼州主張駿派張淳取道四川,前往建康,拜見晉成帝,結果為成主李雄所阻,說出的一番話。很明確,生民塗炭。

    卷九十六,頁3029:太常蔡謨以為:時之可否繫於胡之強弱,胡之強弱系石虎之能否。自石勒舉事,虎常為爪牙,百戰百勝,遂定中原,所據之地,同於魏世。勒死之後,虎挾嗣君,誅將相;內難既平,翦削外寇,一舉而拔金墉,再戰而禽石生,誅石聰如拾遺,取郭權如振槁,四境之內,不失尺土。

    這一條是東晉徵西將軍庾亮想要恢復中原北伐,大臣蔡謨出來說了許多他的疑懼。“朝議多與謨同。”結果成帝下詔,不許北伐。由此也可看出南方漢人對胡人的態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今年三十歲了沒結婚,沒談朋友,這輩子是不是沒希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