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布衣學堂

    在生活中,我們會發現有許多父母性格會很衝動、很暴躁,不論是在處理事情上還是在教育孩子上,都會比較激進和衝動,有時候甚至會還沒有理清事情緣由就對孩子動不動就打,動不動就罵,這樣是一種非常不對的教育方式。

    王先生平時性格也是那種比較急躁的性格,在教育孩子上,經常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常常會不問清楚事由,對孩子打罵是常有的事兒。

    王先生的兒子康康今年11歲了,在讀小學六年級了。在一次學校體育課中,康康不小心受傷了,是在和同學打籃球比賽的過程中,在投籃的時候沒注意,摔倒在了地上,把腳給崴了,當時腳就立馬腫了起來,自己都不能走路。老師和同學及時把康康送去了醫務室進行了簡單的醫治。但還需要後續到大醫院進行檢查,看有沒有其他情況。所以老師就立馬聯絡了王先生來接康康去醫院進行詳細檢查,接電話時王先生正在忙工作,是特別請假來學校接孩子的。一到學校,看到兒子受傷了,還沒開始關心孩子疼不疼和問清楚事情緣由,就開始對孩子發脾氣,大聲斥責孩子又是在學校瞎打鬧弄成這樣,還抱怨孩子耽誤自己上班的時間之類的,一直在對孩子發脾氣,但康康好像已經習慣了爸爸這樣的暴脾氣,自己一句話也不說,一句話也不解釋。

    生活中有很多脾氣爆燥,不問事情緣由就亂髮脾氣的父母,若他們長此以往以這種教育方式來教育孩子,不僅不利於父母與孩子之間感情的培養,也不利於孩子心理健康的發育,甚至還會讓孩子產生心理陰影。而且脾氣暴躁的父母的孩子要麼形成懦弱膽小的性格,變得越來越不活潑、不愛說話,缺乏自信心;要麼孩子形成像父母一樣暴躁的性格,遇到什麼事情,唯一的處理方式就是發脾氣。但這兩種性格都是不健康的性格。

    在生活中,父母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孩子對的要給予表揚與稱讚,孩子做錯的要給予及時的批評與指正,總之做事情前多想想,不要動不動就發脾氣,打罵孩子。

  • 2 # 懶媽悠悠

    首先閉眼深呼吸,默唸是親生的,多想想娃可愛乖巧的一面。如果還不能平復,就轉身暫時離開下去做些別的事,比如一些體力勞動。或是做些自己喜歡的事,聽聽歌看看窗外風景,等到心情平復了再去和娃溝通,問問他幹了什麼,什麼原因,怎麼解決等等。

    大人的情緒一定要穩,不能因為自己的情緒就簡單粗暴的收拾一頓就完事了。其實往往得到的結果只是髮質,辯證的角度,欣賞的眼光……多多發現娃洩了我們自己的情緒,並沒有實際解決問題。對帶孩子我們真的需要絕對的耐心,強大的心理素的閃光點。

    對待孩子的調皮可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隨他去(非原則性問題),一種是必須停(原則性問題)。

    非原則的調皮我們以辯證的角度去看待,比如娃能力不足非要自己動手,不讓她來還不行的情況下,有些父母的暴脾氣就上來了,娃咋這麼不聽話啊巴拉巴拉。其實冷靜下來想想,她願意動手說明有自我意識了,此時培養她動手能力自主能力的關鍵啊,娃是越用用棒的哦!不過家長是需要有強大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心裡承受能力!!!

    原則性的調皮絕對不可以觸碰的一定要嚴肅處理,比如玩插頭啊電線啊。處理這些問題也不能簡單粗暴的處理,雖然效果快,但是整體效果不佳。

    首先警告,面對面,眼對眼,認真告訴娃,絕對不可以做什麼,如果你要繼續做了我會怎麼處罰以及沒做怎麼表揚或獎勵(需要有獎懲)。

    其次沒有繼續可以鼓勵表揚,抱抱親親。如果繼續了,就使用之前約定的處罰方式(一定要堅決不可心軟)

    最後處罰完一定要和娃談心,處罰的原因,以及你希望得到的反饋。最後一定要有抱抱,並告訴他,你是愛他的!

    育兒是需要巨大的勇氣,足夠的耐心,強大的承受能力,以及愉悅自己的心情

  • 3 # 逗逗龍機器人

    衝動是魔鬼,遇事衝動的話,就會影響判斷。特別在教育小孩子方面,更加不能急,需要多點理性。

    據調查顯示,全國有近九成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時,沒有合理控制情緒,對孩子大吼大叫。年齡越年輕的父母對孩子的吼叫佔28%。當然,父母的出發點是出於對孩子的愛護,才會管教的。但是你是否有想過這樣不管理情緒的管教會給孩子的童年埋下陰影呢?

    據科學統計,有暴力傾向的人在童年時百分之八十以上有被父母吼叫過,除此之外,情緒失控而對孩子吼叫,還有以下幾種影響:

    1.性格孤僻、懦弱、不自信

    2.不善於交際、不會處理人際關係

    3.形成討好型人格,一昧討好別人

    那麼在孩子調皮時,該怎樣控制自己的情緒呢?

    1.換位思考,不要以局外人去判斷事情的對錯。

    2.大腦切換場景,想想快樂的事,讓自己冷靜下來。

    3.自己迴避一下管理好情緒,再來教育孩子。

    經常遭受父母的言語暴力的人,腦結構會受損。

    逗逗龍兒童機器人陪伴成長,讓孩子感受更多的愛!

  • 4 # 113號渡老師陸惠芳

    當你讀懂孩子行為背後的功能,你就會覺得他十分可愛,哪來生氣呢?你希望他像個成年人一樣穩穩地坐著,去幹著大人允許的事?他的童真童趣早早地消失?那你是不是太慘忍了?

    走過去,拉著他的小手,一起奔跑,一起探索,一起遊戲,創造充滿童趣的生活,讓我們跟孩子一起享受童年的快樂。孩子會因此得到陪伴,得到滿足,勇敢地快樂成長!像你一樣的熱愛生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蜘蛛俠要自己有戰衣,而毒液能夠寄宿到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