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通讀歷史
-
2 # 拂塵求真
袁紹四世三公,誰的威?誰的名?大漢的威!大漢的名!漢朝雖然崩潰,但是思漢之人,念漢之人,護漢之人,終漢之人猶在,而且不少!尤其是天下士族以匡扶漢室為己任,比較四百年漢朝對人的影響太大了!!!袁紹表面因軍事失利,實則政治失誤!蘇聯在二戰初期被德國虐倒不行不行了,最後還不是反敗為勝戰勝了法西斯德國!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這一策略真是高明!!!話又說回來,挾天子以令諸侯確實風險太大,搞不好自己辛辛苦苦創下的基業被天子奪去,最後還來一個誅滅九族!!!
感謝題主提問,對這個問題我想從兩個方面去做一些探討。
一方面是袁紹敗給了誰?另一方面就是袁紹為什麼會敗?
一、袁紹敗給了誰?三國的歷史大家大多都很瞭解,東漢末年各路軍閥互相征伐,群雄逐鹿。在這些大大小小的地方軍閥裡,袁紹是很突出的一個,為什麼呢?因為他家世顯赫,東漢時期,袁家在四世之中有五人官拜三公。
袁紹的高祖父袁安因孝廉出仕,先後擔任司空、司徒。袁安的兒子袁敞也任過司空;袁紹的親生父親袁逢,因家世累官,也官拜司空;叔父袁隗,曾任司徒、太尉、太傅。袁紹的家族在當時是真正意義上的高門望族,真正的門閥。
正是因為袁紹家族的深厚背景,他才能在討伐董卓的關東盟軍中被擁立為盟主。可惜,討董聯合軍各懷心思,很快便鳥獸散了。
而袁紹在董卓之亂後迅速崛起,乘著冀州鞠義反叛的機會,從一個個小小的渤海太守,一下子取代韓馥成為了冀州刺史(韓馥原為袁氏手下的屬吏,迫於形勢甘願讓權給袁紹)。
袁紹就這樣掌握了當時東漢北方的第一大州 - 冀州,原來韓馥手下的文臣(沮受等)、將領(鞠義等)、屬民、軍隊(十數萬)、糧草全都歸了袁紹,袁紹的實力一下子就壯大了。
初平二年(191年)到建安三年(198年),袁紹一方面不斷與幽州的公孫瓚展開大戰,另一面又派兒子袁譚進軍青州,同時對黑山黃巾軍窮追猛打。八年時間,袁紹最終擊敗幽州公孫瓚;青州田楷、孔融;幷州黑山黃巾軍等對手,袁紹佔據冀、青、幽、並四州,擁有了幾十萬軍隊,成為當時實力最強大的地方軍閥。這時的袁紹還算得上是指揮得當,身先士卒,能之人善用的好統帥。在整合了整個黃河以北之後,袁紹躊躇滿志。內心已經瞧不上除他以外的任何一個對手了。在他同父異母的兄弟袁術,送來勸他登基的信件時袁紹內心動搖了。他有了要做天下之主的心思,可惜當時天下大多人仍心繫漢室,袁紹見還不是時候,便不再有此議議。建安四年(199年),袁紹發兵官渡,開始了與曹操的決戰。袁紹並未聽從沮受的意見以逸待勞耗死曹操,而是仗著自己實力強試圖速勝,可惜曹操的軍隊抵擋住了袁紹的進攻,期間互有勝負,形成對峙的僵局。袁紹的謀士田豐又向袁紹建議攻打曹操的腹地 - 許昌,當時的袁紹卻沒有采納田豐的合理建議,反而將他關了起來,對峙到了第二年,曹操採用投降而來的許攸的計策,奇襲烏巢。一把火燒掉了袁紹軍隊的全部糧草。並趁機全力攻打袁軍,袁紹的部下得知糧草被焚,根本無心戀戰,在曹操的攻打下很快都四散逃走。就這樣不可一世的袁紹敗了,敗給了曹操。
回到冀州後,袁紹陸續平定了各處的叛亂。不久,袁紹發病,死於建安七年(202年)。審配等矯袁紹遺命,奉袁尚為嗣。袁譚、袁尚為了爭權奪利而相攻,最後被曹操各個擊破。
建安十年(205年),袁譚被殺,袁尚與二兄袁熙逃亡遼西烏桓。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北定烏桓,袁尚、袁熙敗走遼東,被公孫康所殺。
袁紹的兒子們最終還是敗給了曹操。
短短八年時間,四世三公,東漢末年第一門閥,雄踞北方的袁氏一族就這樣消失在歷史的塵埃裡了。到底是為什麼呢?
後世的很多文人學者都對此做出了自己的結論
曹操:吾知紹之為人,志大而智小,色厲而膽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畫不明,將驕而政令不一,土地雖廣,糧食雖豐,適足以為吾奉也。荀彧:紹,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也。郭嘉: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機。多端寡要,好謀無決。程昱:夫袁紹據燕、趙之地,有並天下之心,而智不能濟也。從當時的這些與袁紹對戰的人的評價可以看出,袁紹首先確實是一位能人,能在什麼都沒有的情況下靠著自己的家族聲望,個人能力團結周圍的所有力量,來達到自己的目的。但他的性格又有很大的缺陷,優柔寡斷。沒有決斷能力,這從他拒絕沮受、田豐的建議就可以看出。
在知人善任這方面,袁紹自己年紀上去之後退化太多了,官渡之戰正是因為他的錯誤選將,才直接導致了烏巢被焚燬。也正是他對屬下的不信任,讓他手下的大將高攬、張頜不得不叛逃曹營。可以說袁紹在成為北方之主後驕傲自滿,已經沒有清醒的頭腦了。而他後期又犯了古代當權者很忌諱的一個錯誤,過於寵愛自己的小兒子袁熙,但又放權給大兒子袁譚,這就導致最後他去世以後,他的兒子們各個都想上位,互相征伐,空耗實力。最終被曹操一網打盡。可以說,袁紹之所以會敗亡,最大的原因在他自己,即沒有能選賢任能,知人善用,又沒能選好繼承人,保證袁家基業。但,時事造英雄,時事也滅英雄,倘若袁紹當時不是面對的曹操,徐攸沒有叛變,更甚至他比曹操更早一點去迎接漢獻帝。或許結果就會很不一樣了。可惜,歷史沒有如果,四世三公,東漢末年第一大門閥,很厲害的袁紹遇到了據說是漢初曹參後代的曹操,最終一敗塗地。門生故吏救不了袁紹,他們只會順應形勢,今日拜在你的門下,他日又成了別家的門下客,座上賓。
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