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獵奇動物社
-
2 # 百科千尋君
千尋君來回答。
大熊貓的黑白色是為了在灰暗的叢林中和雪地上隱藏自己,這是源於大熊貓複雜的生存環境。美國的一個研究團隊就對大熊貓的毛色問題進行了研究,並將研究報告發表在《行為生態學》雜誌上。研究者將大熊貓身上不同部位的顏色與其它195種食肉動物和39種熊的體色進行比較,然後將這些部位的顏色深淺度與各種生態和行為變數相匹配,從而推測它們的功能。
研究者得出的結論是:大熊貓臉、頸部、腹部、臀部的白色是用來在雪地裡隱藏,而手臂及背部一圈和腿部的黑色是用來在樹蔭處隱藏,耳朵的黑色是為了威懾敵人,黑眼圈是為了識別同類。
大熊貓生活在亞洲東部的亞熱帶山區,這裡夏季草木蔥鬱,冬季白雪皚皚,大熊貓在這兩種環境中生存,所以需要兩種不同的體色來偽裝自己。▲雪地中的大熊貓▲陰暗處的大熊貓
我們來看看其它熊科動物的體色:
北極熊生活在北極地區的冰天雪地中,所以渾身毛髮純白色。
棕熊生活在中高緯度地區,體型龐大,天敵極少,毛髮為常見的棕色或灰色。
懶熊生活在熱帶叢林地區,所以毛髮呈黑色,是為了在陰暗的叢林中隱藏,它們所處的地區不會下雪,所以不需要白色。美洲黑熊生活在中高緯度叢林地區,有冬眠的習性,它們冬季時基本不活動,所以不需要白色毛髮,但美洲黑熊控制毛髮顏色的基因很不穩定,所以會出現白靈熊和冰川熊這些變種。
亞洲黑熊、馬來熊、眼鏡熊和大熊貓的生存環境最接近,因此也需要白色毛髮,但它們起源比大熊貓晚,演化歷程要短一些,所以身上只有小面積的白色,亞洲黑熊和馬來熊的白色在胸口,眼鏡熊的白色在臉部和頸部,其它部位為黑色。▲大熊貓與馬來貘
自然界還有其它黑白雙色的動物,雪豹、虎鯨、企鵝、馬來貘是為了偽裝;臭鼬、蜜獾、銀環蛇是為了警告;斑馬是為了擾亂捕食者的視線,總之都是為了生存而演化出來的一種手段。
正如題主所說,大多數動物的顏色都是保護色,有的是為了更好的保護自己,比如面板顏色會隨著環境而變的變色龍,有的是為了更好的捕獵,比如劇毒的與環境幾乎同色的加彭噝蝰等。也就是說,動物大都需要“保護色”,這更有利於它們的生存。那麼,大熊貓黑白相間的顏色是不是一種保護色呢?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
(與環境融為一體的變色龍)
熊貓的身體顏色是不是保護色當然,熊貓黑白相間的毛髮顏色確實是一種保護色。為什麼這麼說呢?原因有三點。
01 棲息環境
野生的大熊貓主要棲息在高海拔的竹林深處,這裡終年光線比較的暗,因此,大部分為黑色毛髮的大熊貓在這種環境下不容易被發現。
02 生存環境
大熊貓是大型的食肉目熊科動物,雖然現在大熊貓的主要食物是竹子,但是它的牙齒結構、爪子鋒利程度以及消化道都沒有退化。而且本身生活在竹林中的食肉動物就比較的少,能夠威脅到大熊貓的只有成群的豺,但是即使是成群的豺也只會對未成年的大熊貓發動攻擊。也就是說,成年的大熊貓是沒有天敵的,再加上它的食物主要以竹子為主,不需要捕獵其他動物。所以,嚴格意義上說,它不需要偽裝。
03 演化
在大熊貓漫長的演化史上,它是由400多萬年前的始熊貓進化而來的。而始熊貓可是兇猛的食肉動物,在環境變化的前提下,始熊貓慢慢的變成了雜食性動物,比如早期的大熊貓巴氏亞種為了生存就把棲息地搬到了高海拔的地區,為了更好的捕獵和躲避天敵,所以毛髮的白色區域開始變多。但是到了現在的大熊貓,它因為天敵稀少而且食物爭奪者也少,成為了一個專心吃竹子的“美男子”。而它的膚色就沒有太大的變化了。唯一的變化就是,現在大熊貓的白色不那麼純正了,而是黑偏褐的一種顏色。
所以,沒有天敵,加上與世無爭(吃竹子的動物太少了),使得大熊貓依然不需要太刻意的再去進化和偽裝自己的外表。
(巴氏熊貓化石)
顯眼的外表其實不一定不是保護色其實,在我們人類看來顯眼的顏色並不一定不是保護色,比如蝴蝶,蝴蝶開起來非常的漂亮,它們有著各種各樣的顏色,在我們人類看來非常的顯眼,但是,常在花叢中生存的蝴蝶正是靠這種五彩的顏色與環境融為一體。
再比如斑馬,斑馬在非洲大草原上,看起來非常的顯眼,因為它有著黑白相間的斑紋。但是黑白相間的斑紋其實對於斑馬來說正是一種保護色,因為斑馬是群居動物,一群擁有黑白相間斑紋的斑馬站在一起,本身對於食肉動物來說就容易眼花繚亂,不利於鎖定目標,而且大多數的動物不像我們人類一樣有著強大的視覺神經(錐細胞),它們大都屬於我們人類認知範圍內的“色盲”,因此,通常黑色能與環境融為一體,而斑駁的白色在食肉動物眼中,更不容易被判斷是一種動物。其次,根據科學研究發現,斑馬的黑白斑紋有利於影響蚊蟲的判斷。
以上這些都是一種保護的手段。
因此,並不是說在我們人類眼中顯眼的顏色就不是保護色了。
總結儘管現在的大熊貓沒有天敵,不太需要偽裝了,但是它的毛髮顏色與早期的大熊貓巴氏亞種極其相似,而黑白的顏色對於一百萬年前的大熊貓巴氏亞種來說是一種保護色,所以,對於大熊貓來說也是一種保護色,只是用不到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