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靈遁者在散文中例舉過這個現象,比如有路遙,尼采,弗洛伊德,托馬斯楊,卡夫卡,海子。路遙《平凡的世界》出版都費力,尼采自費印刷,賣不動。佛洛依德幾年賣了不到800本《夢的解析》,托馬斯楊自費印刷,只賣一本自己的書。是說人們發現美的能力弱,還是資訊不對稱導致的?
9
回覆列表
  • 1 # 牛肉素拉麵老約翰

    寫的好的都不是快餐類的,需要鋪墊,這很正常,而看書的人沒耐心,又喜歡跟風,賣不動很正常,等到打起名聲來了,銷售是很容易的。現在小說界也是一樣,快餐是最容易開啟市場的,也是最多人願意吃的,然而也是最快忘記的。你看八百本爽文,看的時候很爽,看完後,連這些書的書名,主角都記不住,看好小說,不但主角,連配角都記得清清楚楚。然而你卻不願意看,紅樓夢你可以問問幾個人看過原著,金瓶梅也是都喜歡看電影,看原著的有幾個

  • 2 # 文藝青年小a

    每個人的審美能力不一樣,理解能力也不一樣。看多了網路小說的讀者,如果你讓他突然開始看純文學小說。他可能也不感興趣,不興慣。舉個例子:一個看慣網路爽文的讀者,突然要開始讀《生命之不能承受之輕》,《罪與罰》之類的書籍,我們可以想象下這樣的畫面。並不是二者有差距好壞之分,只是審美和口味不一樣,還有日久天長積累下的習慣不一樣。 假設《紅樓夢》的作者在現代,也不能保證所有人都喜歡,覺得它好的人和看不懂它的人一定程度上成正比例。說的簡單點――一個作者得有他的目標讀者群,畢竟,世界上可能並不是所有人都喜歡他的小說。

  • 3 # 厚德揚善文化小館

    中國美學和諧理論的另外一種表現形式,是一種協調的美。其中有三個要點,一是相互對待;二是在對待中產生的相互協調、相互補充、相互消長的關係;三是由此產生一種和諧的美。適度原則強調節制性,協調原則強調融合性。

    《晏子春秋》中提出“和如羹焉”——羹是由各種不同的味調和在一起,從而得到統一之味的。“和”是各種有個性的東西,各不失其個性,卻能彼此得到和諧統一。

    從和諧論產生初期的兩個重要觀點“以他平他謂其和”、“陰陽相應謂之和”就可以看出這一特點。春秋時在哲學上曾展開過一場和同之辯,“和”與“同”都是強調聯絡中的協調性,都是以事物之間相互關係為基礎的。但“和”強調對立物的協調統一,“同”則是同類事物的協調性。比較完整的表達是《國語·鄭語》中所記載的史官的一段話:“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聲一無聽,物一無文,味一無果,物一不講。”和同辯異被上升到存在的高度,和則生,同則滅。“以他平他謂之和”,強調“和”在衝突的平定中產生,事物之所以相生,來自於不同物衝突中的協調。而“以同裨同”,是同類事物相加,這種無差別的累積是對沖突的迴避,是對人的關係性存在的漠視,沒有從根本上回答人如何存在的問題,所以說“同則不繼”。後來孔子從人的行為中區別“同”與“和”,他所說的“君子和而不同”,就可見差異性協調的重要性。史伯所強調的“物一無文”的觀點,乃是從關係性上考慮和諧存在的,而齊同則是單一之“一”,而非異類求和。

    〈宋〉馬麟 蘭

    “陰陽相應謂之和”發端於五行相生相剋的學說,並在《周易》中得到充分體現。一陰一陽之謂道,《周易》以陰陽相摩相蕩為哲學之本,如鹹卦的《彖》曰:“鹹,感也。柔上而剛下,二氣感應以相與。……天地感而萬物化生,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觀其所感,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卦分剛柔,上下相應,感而化生萬物。在易例中,有中、當、應、敵、承等,也體現了以他平他而求和的思想。剛柔相濟方有和,同類相對則為敵。中國哲學異類求和的思想,反映的是以和諧化解衝突的理想追求。

    《樂記》中的“大樂與天地同和”的思想,也是一種協調基礎上的和諧。這個重要思想一方面強調樂與天地同,音樂作為一種藝術與天地萬物具有同構性,另一方面強調音樂創造必須契合大化流衍的節奏,天地的節奏就是音樂的節奏。大樂與天地同和為音樂之和奠定了一個本體論基石。禮在別異,樂在和同。禮在於秩序,在於差別,在差別的級次中,各得其位,各司其職,無相奪倫,這樣便有了人倫秩序。樂不是漠視這樣的差異,而是由差異中尋求和諧,它並不是使差異的秩序歸於同一性,而是契合這一秩序,體會天尊地卑之類的秩序所顯示的節奏,在快樂的體驗中安於這樣的差異。所謂“樂在敦和”,就是由差異而追求協調。

    儒家和諧思想發展到被稱為新儒學的宋明理學階段,更強調人的心靈境界的和諧,“窮理盡性,以至於命”的內在性靈的圓融被放到突出的位置。孔顏樂處,思孟精神,成了此期理學家所崇尚的物件。“和風慶雲”的境界,色溫氣和的精神,受到理學的推崇。二程說:“中心斯須不和不樂,則鄙詐之心入之矣。”〔8〕和諧的心靈成了協和天地的基礎。二程特別提倡“春”的精神,春的精神就是仁,就是和。二程說:“此其肅如秋,其和如春。如秋,便是‘義以方外’也。如春,觀萬物皆有春意。堯夫有詩云:‘拍拍滿懷都是春。’”〔9〕養得心中一腔和氣,“綏之斯來,動之斯和”,在和中“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朱熹說“仁,便是個溫和底意思”〔10〕,“仁是和底意”,他認為修煉仁人之心,就是“保合太和”,養得胸中一團和氣。

  • 4 # 探照燈

    時代變了,繁華總被雨打風吹去。光陰匆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喜歡,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文化偶像。

    每個人時代都是這樣、各領風騷三五年。我出生於七二年,我們當時最喜歡的小說家是蘇童、葉兆言、格非,韓少功、史鐵生,張承志,學者是李澤厚、高爾泰,餘秋雨,陳丹青、易中天,龍應臺;型別小說家是瓊瑤和金庸,梁羽生和古龍、黃易。

    到了八零後,他們喜歡的作家就變成了安妮寶貝,韓寒和郭敬明,落落、張悅然,型別小說家就變成了唐家三少、天蠶土豆、江南、今何在,貓膩、宅豬等這樣的網路大神。

    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生活,不同的環境裡,不一樣的生命和人生。換了零零後,他們喜歡的作家、學者 也許是大冰?或許是鹿晗這樣的網紅了?

    或許是連書都沒有人看了,只剩下動漫遊戲了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覺得夏天的最大優點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