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我們家孩子六歲了,最近非吵著鬧著要買電話手錶,如何與孩子和氣的溝通交流讓他放棄這個想法?
4
回覆列表
  • 1 # 黃爸爸的育兒經

    第一步:

    父母可以把孩子抱到一個比較安靜的空間裡(比如臥室、書房、寶寶房間等),跟他進行一對一的溝通。首先問下孩子的情況,講述當時發生什麼事情。讓孩子回憶下。

    第二步:

    等孩子回憶過程中,就直接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子做?孩子就會嘰嘰咕咕說,此時父母要坐下來認真傾聽孩子講述,雙眼對視孩子眼睛,等孩子講完。

    第三步:

    接著父母要蹲下來跟孩子溝通。孩子覺得大人與自己的視野是平等的,孩子就會放下心中的包袱,會很好的溝通,孩子就會聽的進去。

    其實認真與孩子溝通,是從接納---講述---蹲下的過程的。

  • 2 # 職場Super媽

    您說的這個問題很普遍,因為孩子很天真,他們有什麼想法要求或者感覺都會直接跟大人說。我家女兒三歲半,每次在電梯邊看見黃磊女兒對著電話手錶喊“爸爸”,她也跟我說過要電話手錶。但是她還小也比較聽話,我跟她說現在媽媽每天都跟你在一起,不需要打電話,等你大點了去上學的時候再買。她就同意了。

    不過你孩子已經六歲了,已經不好哄了。這時候可以告訴他:

    1. 要安撫他的情緒。確實很想要,但是告訴他吵鬧是沒用的。可以讓他說出必須要手錶的三個理由,然後逐個擊破。

    2. 講道理:現在有沒有必要? 比如廣告上那個小朋友自己跑到外面去玩,爸媽都在很遠的地方,沒有人陪著她,也不在幼兒園。所以遇到麻煩就需要趕緊打電話給爸爸。可是你呢?每天在幼兒園有老師幫忙,如果有急事需要爸媽來,老師可以打電話。來回有人接送,所以即使有麻煩都不用害怕。

    2. 延遲滿足。 如果家裡的條件可以允許,孩子又特別想要。那可以跟他做個交易,比如改掉某一項壞習慣或者培養一種好習慣,或者樹立一個小目標小任務,比如幫媽媽做家務一個月或者連續一個月能整理好自己的書本玩具,完成就獎勵他。讓孩子懂得自己喜歡的東西不是靠哭鬧得來的,而要靠勞動。

  • 3 # 城鄉結合部媽媽

    我五歲的孩子也跟我提過買電話手錶的要求,那是因為有一次跟一個小朋友玩,那個小朋友帶著電話手錶,她的媽媽透過電話手錶的方式呼喚她。很多情況下,看到別的孩子有某個東西,孩子跟我提到:你能幫我買個**嗎?對於五六歲的孩子,完全可以聽得懂道理了,所以我一般會採用下面的辦法:

    1、不要馬上否定孩子的要求,讓孩子講述下自己為什麼想要買某個東西。

    這時候不但可以訓練孩子表達,也可以慢慢想清楚自己是否真的需要那個東西。很多時候小孩子都是因為別人有自己也想要。

    2、我以成人的角度來講述自己的理由

    就電話手錶來說,比如用電話手錶的那個小朋友,她有時候會跟父母分開,而你現在在幼兒園。一天的時間當中要麼在家裡要麼在幼兒園,要麼跟爸媽一起玩。並沒有離開父母,所以不需要電話手錶。而且,電話手錶本身可能有輻射。或者你的幼兒園老師並不建議小孩子戴電話手錶。如果你們班裡的小朋友在老師上課時電話手錶響了也會打擾大家。

    3、即使僅僅因為別人有,理由合理也是可以滿足的

    在孩子的日常配置上,有些便利有益有用的東西可能家長沒法完全瞭解,透過孩子的渠道去了解也是一個不錯的辦法。如果正好需要這樣的配置,也完全可以滿足孩子。

    問題的重點不是讓孩子放棄,而是為什麼要買?買的理由充分了,當然可以買。理由不充分或者我們根本不需要這個東西,大家一起把理由擺出來。

    另一種消極但有效的阻止孩子不合理要求的辦法

    孩子的即興要求很多,特別是買東西這件事。約定下買的時間很重要,比如孩子剛剛買過《冰雪奇緣》愛莎的服裝過萬聖節,但是過幾天又看到了白雪公主的服裝,那麼我們就可以約定下個萬聖節可以嗎?一般而言,最可能的情況是在這中間孩子還會看到很多的“最愛”,直到臨近萬聖節,還惦記著的那件“自然省出”。

    總之,最忌諱的的直接生硬拒絕或者訓斥孩子“不停買買買”之類的,很容易兩敗俱傷。

  • 4 # 付小平

    作為父母,如果我們認為孩子的要求不合理或者對自己和他人有危害,那麼就需要堅決拒絕或阻止這些不合理的要求。

    因此,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一定少不了要對孩子說“不”。當然,這需要根據孩子的不同年齡,採用不同的方式。1歲之前,我們對孩子說“不”的同時需要更多的溫柔;在1歲之後,我們對孩子說“不”的同時就需要更多的堅定。然而,溫柔和堅定這兩者之間的度,卻沒有任何標準可以參考,完全需要父母自己根據孩子的個性特點因“人”而異、因“齡”制宜。

    那麼,究竟如何對孩子說“不”呢?

    1、把“不能做”的事情範圍儘可能縮小,最好是縮小到絕對不能做的範圍

    對於孩子“不能做”的事情,主要的判斷標準就是這些事情是否具有公共性和社會性,是否會涉及到自己和他人的安全,是否會涉及到做人的原則和底線。

    比如,別人的東西不能隨便拿,不禮貌的舉動不能有,不能損壞別人的或公共的財物,不能偷搶別人的或公共的東西,不能用暴力故意傷害別人,不能在馬路上亂跑,不能在深水邊戲水,公共場所不能大聲喧譁,等等。

    2、父母的言行要一致,說了“不”就一定要執行

    如果父母經常對孩子說“不行”、“不可以”,但卻只是嘴上說說而已,實際上並沒有禁止孩子的行為,那麼孩子可能仍然會繼續做那些“不能做”的事情。既然對孩子說了“不”,一般情況下,我們就一定要言出必行,及時制止孩子的這些不當行為,讓孩子親身感受到父母的態度堅決,從而訓練孩子的忍耐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圖片選自網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創業者需要具備怎樣的自我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