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育兒故事匯

    第一,當孩子做了一件很正確的事情的時候,要真心的表達他做了這件事所帶來的改變。例如,我的孩子幫我煮飯,我會說,謝謝你幫我煮飯,你煮飯的時間我可以準備菜,你幫我節省了好幾分鐘的時間呢,太感謝你了。再比如,孩子在地上撿到一個別人扔的垃圾扔到垃圾桶裡,我會對他說,你把這個垃圾送回家之後,垃圾很開心它終於能回家了,這裡的環境沒有垃圾,也變乾淨了很多,在一個乾淨的環境裡生活真是太美好了。當孩子知道他的行動能給身邊的人帶來美好的變化的時候,他的內心是富足的,並不需要額外的獎勵。

  • 2 # 廖老思父母加油棧

    想要強化寶寶的正面行為,應該如何正確的獎勵寶寶?

    三要:

    1.獎勵孩子要及時、具體

    及時

    在孩子表現出正面行為的第一時間,獎勵孩子,如果這件事,已經過去很久了再來獎勵,就失去了意義。

    具體

    把孩子之所以能夠得到獎勵的行為,要描述具體。例如:

    “孩子,你今天在媽媽忙不過來的時候,主動幫助媽媽照看弟弟,這是一種主動體諒人,幫助人的行為……”2.獎勵孩子要有新意

    每次獎勵的東西最好要有新意,不要每次都獎勵同樣的東西,孩子沒有了驚喜,對父母的獎勵就不再期待了。

    3.獎勵孩子可以反其道而行之。

    有時候,孩子的負面行為也可以獎勵,比如:睡懶覺,媽媽可以對孩子說:

    “孩子,你今天睡了一上午懶覺,獎勵給你一個蘋果”。

    孩子的行為原本不值得被獎勵,但是你獎勵了,這種反差就會啟用孩子的自我反省機制——為什麼要獎勵我呀?不是鼓勵我睡懶覺吧?不可能呀?難道是為了提醒我?看來下次不能再睡懶覺了!

    三不要:

    1.不要用金錢(或物質)來獎勵孩子

    用金錢獎勵孩子,會把孩子內在原動力——我想這麼做,轉變為在外的驅動力——為了“錢”才去做。

    2.不要用家長的“滿意度”來獎勵孩子

    不要對孩子說:

    “寶寶真棒,媽媽對你的行為非常滿意,媽媽為你自豪!”

    這其實是降低孩子自尊的行為——孩子做的好難道是為了取悅、討好媽媽?如果媽媽不滿意,是不是我就不是一個好孩子了?

    因此,應該對孩子說:

    “寶寶真棒,你一定很為自己的這個行為感到自豪吧?”

    父母引導孩子關注自己的內在感受,才能驅動孩子內在動力。

    3.不要用同一種標準獎勵孩子

    不要用同樣的標準來獎勵孩子,如果孩子的某種正面行為,已經習以為常了,就沒必要再獎勵了,獎勵的目的在於強化孩子新的正面行為,所以要抓住孩子偶然表現出來的“第一次”。

  • 3 # 風清雲淡1183

    透過語言、擁抱等方式讓寶寶知道,你為他的成就或合作感到自豪,這可以更有效地從內心激勵寶寶。但要確保你表揚的是寶寶的行為,比如“真棒,你今天把自己的房間清理乾淨啦”,而不是表揚的寶寶,比如“你真是個能幹的帥小夥/小姑娘”。而且要確保自己的表揚是恰到好處。

  • 4 # 凡蓋煩

    很多家長為了鼓勵孩子好好學習,採用的方式經常是:“如果你考了100分,我會帶你到國外去玩。”“如果你考進全年級前3名,就獎勵你買個新玩具”等等。後來家長慢慢感覺到這種獎勵的作用越來越無效,甚至一點效果都沒有,成績反而還會後退。

    我們稱這種情況叫“德西效應”,是指形成自發內在動機時,從外界給以激勵刺激,這樣的激勵與刺激不僅顯得多此一舉,還有可能適得其反。

    有這樣一個寓言:在一個小鄉村裡,有一群孩子連續幾天在一位老人家的門前花園嬉戲打鬧,叫聲連天,在屢禁不止的情況下。老人想出了一個辦法,他將孩子們叫到一起給了每個孩子10美分,對他們說:“你們讓這兒變得很熱鬧,我覺得自己年輕了不少,這點錢表示謝意。”孩子們很高興,第二天仍然來了,一如既往地嬉鬧。老人再出來,給了每個孩子5美分。5美分也還可以吧,孩子仍然興高采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給了每個孩子2美分,孩子們特別不高興,“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們多辛苦!”他們向老人發誓,他們再也不會為他玩了!

    在這個寓言中,老人的方法就是將孩子們的內部動機“為自己快樂而玩”變成了外部動機“為得到美分而玩”,而他操縱著美分這個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縱了孩子們的行為。

    我可以再舉個例子,家長也有經歷德西效應的情況,當我們剛工作的時候只要老闆給100元的福利獎勵時,心情愉快好幾個月,而且在工作上也積極向上認認真真。隨著時間推移,期間也有很多次的獎勵,而且是越給越多,但是我們的興奮程度是越來越少,興奮的時間也越來越短,甚至還會抱怨給那麼少。這也說明外在附加獎勵,只能是短暫的,無法持久。

    其實很多人看中的是"內在的成功"而不是"外在附加獎勵",當這種人從事有內在興趣的工作而取得成績,受到領導和周圍同事、朋友讚賞的時候,會體驗到"內在的成功"也就是由衷的滿足感和成功感,反而讓這種成功感得以充分發揮體現,實現自身價值。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也是同樣的道理,不要用外部動機去驅使孩子,去左右孩子的思想,讓他們成為外部獎勵的奴隸。"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但由物質刺激所激發的興趣,在一定程度上是淡薄的,也是短暫的。請讓孩子做自己的主人,只有發自內心的體會、感受,才會是主動、持久的。家長正確引導孩子,讓他們提高對生活、對學習、對事物的興趣感;讓孩子真正體會到獲得成功的喜悅與樂趣,這才是給他們最好的獎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餐飲行業方面的財務,怎樣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