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實現現代化的關鍵因素
鄧小平同志以一名政治家代寫論文的戰略眼光敏銳地察覺到了教育對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作用,在他的教育思想中,無不體現著:
人是實現現代化的關鍵因素。在鄧小平同志的教育理論中,依靠教育提高勞動者素質是實現現代化的前提和目的;“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是實現現代化的基本途徑;“教育要面向現代化”是要透過教育現代化實現人的現代化最終實現現代化;培養“四有”新人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人才標準;“尊重教師的勞動,提高教師的地位”是實現現代化的保障。
鄧小平教育思想;現代化;人的現代化
一、依靠教育提高勞動者素質——實現現代化的前提和目的 人是社會的主體,同樣人也是社會現代化的主體,要實現社會現代化,人的現代化是前提。美國哈佛大學教授英格爾斯就在《人的現代化》一書中指出:
“如果一個國家的人民 缺乏現代心理基礎,如果執行和運用這些現代制度的人,自身還沒有在心理、思想、態度和行 為方式上都經歷一個向現代化的轉變,失敗和畸形發展的悲劇結果是不可避免的。最完美的 現代化制度和管理方式,最先進的技術工藝,也會在一群傳統人的手中變成廢紙一堆。”鄧 小平說過:
“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這裡講的人,是指有一定的科學知識、生產經驗
和勞動技能來使用工具、實現物質資料生產的人。……勞動者只有具備較高的科學文化水平 ,豐富的生產經驗,先進的勞動技能,才能在現代化的生產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因此,只 有提高了勞動者的素質,才有可能發展社會生產力,中國的經濟才能發展。而對於我們 國家來說,一個現實的問題就是,人口多是中國的基本國情,且人口素質相對低下,眾多的人口 既有可能變成沉重的負擔,也有可能變成一筆巨大的財富。據此,鄧小平指出:
“我們國家 ,國力的強弱,經濟發展後勁的大小,越來越取決於勞動者的素質,取決於知識分子的數量 和質量。一個十億人口的大國,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資源的巨大優勢是任何國家比不了的。
有了人才優勢,再加上先進的社會主義制度,我們的目標就有把握達到。” 關於社會現代化的標準,在國際上被廣泛運用的是英格爾斯教授提出的社會現代化的統一指標。
二、“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實現現代化的基本途徑 “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觀點貫穿於鄧小平教育思想的始終,表現了鄧小平同志持有的對於人才的態度。鄧小平教育思想的理論邏輯結構是:
教育(基礎)—科技(關鍵)—現代化(目標),而在這個邏輯結構的每一個步驟之間都應該加上人才的因素:
教育(基礎)—人才—科技(關鍵)—人才—現代化(目標)。透過教育的文化傳遞功能和教育的育人功能來實現知識的傳授和人才的培養;“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科學技術 的進步,生產力的發展要透過教育培養的人才來實現,教育過程中產生的知識也可以直接起到發展生產力的作用;鄧小平同志如此重視教育,尊重知識,尊重人才,他的最根本的目的是為了發展生產力,把經濟搞上去,使我們的祖國繁榮昌盛,實現“四個現代化”的目標 。在這其中的任何一個環節,缺少了人才的作用就無法進行下去,那麼最終現代化的目標就不能實現。因此,必須“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惟其如此,教育(基礎)—科技(關鍵)—現代化(目標)的車輪才能順利地行進下去。
“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是鄧小平教育理論的出發點和生長點,同時他在實際的教育舉措中,也處處體現出了這樣的人才觀。首先,鄧小平提出了優先發展教育的主張,他說:
“教育是一個民族最根本的事業。四化的建設靠知識,靠人才。”為了能夠儘快地培 養出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人才,他衝破重重阻力,主持恢復了高考制度,指出從高中直接招生“是早出人才,早出成果的好辦法”。鄧小平親自抓教育工作期間,一方面集中精力發展全日制正規教育,另一方面又大力倡導發展職業技術教育和各類成人教育,提出了“兩條腿走路”的做法。他還特別重視中小學教育,指出“我們要在科學技術上趕超世界先進水平 ,不但要提高高等教育的質量,而且首先要提高中小學教育的質量”。
三、“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通過教育現代化實現人的現代化最終實現現代化 1983年10月,鄧小平在給北京景山學校的題詞中指出:
“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三個面向”的教育發展戰略是鄧小平教育思想的核心,同時也體現了他 要透過教育現代化實現人的現代化最終實現現代化的思想。
人是實現現代化的關鍵因素
鄧小平同志以一名政治家代寫論文的戰略眼光敏銳地察覺到了教育對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作用,在他的教育思想中,無不體現著:
人是實現現代化的關鍵因素。在鄧小平同志的教育理論中,依靠教育提高勞動者素質是實現現代化的前提和目的;“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是實現現代化的基本途徑;“教育要面向現代化”是要透過教育現代化實現人的現代化最終實現現代化;培養“四有”新人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人才標準;“尊重教師的勞動,提高教師的地位”是實現現代化的保障。
鄧小平教育思想;現代化;人的現代化
一、依靠教育提高勞動者素質——實現現代化的前提和目的 人是社會的主體,同樣人也是社會現代化的主體,要實現社會現代化,人的現代化是前提。美國哈佛大學教授英格爾斯就在《人的現代化》一書中指出:
“如果一個國家的人民 缺乏現代心理基礎,如果執行和運用這些現代制度的人,自身還沒有在心理、思想、態度和行 為方式上都經歷一個向現代化的轉變,失敗和畸形發展的悲劇結果是不可避免的。最完美的 現代化制度和管理方式,最先進的技術工藝,也會在一群傳統人的手中變成廢紙一堆。”鄧 小平說過:
“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這裡講的人,是指有一定的科學知識、生產經驗
和勞動技能來使用工具、實現物質資料生產的人。……勞動者只有具備較高的科學文化水平 ,豐富的生產經驗,先進的勞動技能,才能在現代化的生產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因此,只 有提高了勞動者的素質,才有可能發展社會生產力,中國的經濟才能發展。而對於我們 國家來說,一個現實的問題就是,人口多是中國的基本國情,且人口素質相對低下,眾多的人口 既有可能變成沉重的負擔,也有可能變成一筆巨大的財富。據此,鄧小平指出:
“我們國家 ,國力的強弱,經濟發展後勁的大小,越來越取決於勞動者的素質,取決於知識分子的數量 和質量。一個十億人口的大國,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資源的巨大優勢是任何國家比不了的。
有了人才優勢,再加上先進的社會主義制度,我們的目標就有把握達到。” 關於社會現代化的標準,在國際上被廣泛運用的是英格爾斯教授提出的社會現代化的統一指標。
二、“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實現現代化的基本途徑 “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觀點貫穿於鄧小平教育思想的始終,表現了鄧小平同志持有的對於人才的態度。鄧小平教育思想的理論邏輯結構是:
教育(基礎)—科技(關鍵)—現代化(目標),而在這個邏輯結構的每一個步驟之間都應該加上人才的因素:
教育(基礎)—人才—科技(關鍵)—人才—現代化(目標)。透過教育的文化傳遞功能和教育的育人功能來實現知識的傳授和人才的培養;“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科學技術 的進步,生產力的發展要透過教育培養的人才來實現,教育過程中產生的知識也可以直接起到發展生產力的作用;鄧小平同志如此重視教育,尊重知識,尊重人才,他的最根本的目的是為了發展生產力,把經濟搞上去,使我們的祖國繁榮昌盛,實現“四個現代化”的目標 。在這其中的任何一個環節,缺少了人才的作用就無法進行下去,那麼最終現代化的目標就不能實現。因此,必須“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惟其如此,教育(基礎)—科技(關鍵)—現代化(目標)的車輪才能順利地行進下去。
“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是鄧小平教育理論的出發點和生長點,同時他在實際的教育舉措中,也處處體現出了這樣的人才觀。首先,鄧小平提出了優先發展教育的主張,他說:
“教育是一個民族最根本的事業。四化的建設靠知識,靠人才。”為了能夠儘快地培 養出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人才,他衝破重重阻力,主持恢復了高考制度,指出從高中直接招生“是早出人才,早出成果的好辦法”。鄧小平親自抓教育工作期間,一方面集中精力發展全日制正規教育,另一方面又大力倡導發展職業技術教育和各類成人教育,提出了“兩條腿走路”的做法。他還特別重視中小學教育,指出“我們要在科學技術上趕超世界先進水平 ,不但要提高高等教育的質量,而且首先要提高中小學教育的質量”。
三、“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通過教育現代化實現人的現代化最終實現現代化 1983年10月,鄧小平在給北京景山學校的題詞中指出:
“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三個面向”的教育發展戰略是鄧小平教育思想的核心,同時也體現了他 要透過教育現代化實現人的現代化最終實現現代化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