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水煮木娛

    近期正在熱播的電視劇《慶餘年》,目前的豆瓣評分已經從開播時的7.8分,攀升到了8.0分。能夠收穫如此多的好評,說明可看的點還是蠻多的。如果從攝影角度來看的話,有些畫面確實也是頗有深意,值得玩味。

    比如範閒從澹州回到京都,在書房裡第一次見到他的父親範建時的畫面,就很有些值得玩味。

    範閒還是嬰兒時期就被五竹帶去了澹州,然後他在那裡生活了將近二十年。可是,範建做為他的父親卻從來沒有去澹州看過他。

    這是因為什麼原因?又是什麼意思?範建對於範閒這個“私生子”到底是一個什麼態度?

    範閒在心裡肯定也是充滿了疑惑、忐忑,而又非常期待的。

    當範閒回到京都那個家時,經歷了頗多的波折,範建才終於回來了,讓下人把範閒叫去書房見面。範閒走到那書房門口時,緊張不安地在那門口停留了好一會兒,才長嘆一口氣推門進去。

    範閒這一路走來的鏡頭,忽遠忽近,不時給予他臉部和雙手的特寫,以突出他初次與自己父親見面的那種複雜心情。

    然而,當他終於鼓起勇氣推開了那扇書房門後,鏡頭拍向範建的畫面,就更有深意,更值得玩味了。

    這個時候,觀眾們應該不難發現,範閒在剛見到範建時,拍向範建的差不多一分鐘左右的鏡頭裡,居然一直都沒有拍到範建的正臉。

    範閒的這個從沒見過面的父親到底長什麼樣啊?觀眾們這時候一直看不到範建的正臉,應該感覺很焦急吧。

    然而,這就是導演想要的效果。

    我們一直很想看看那個人長什麼樣,可就是見不到,這種焦急等待的感覺,真的很難熬。可是範閒卻在這種難熬的感覺中,度過了將近二十年。

    導演透過差不多一分鐘時間刻意不讓初次入鏡的範建不露臉,讓觀眾們能夠充分感受到範閒當時是怎樣一種心情。

    可就算如此,範閒想見父親的心情肯定十分迫切,也肯定等得非常焦急,但是當他見到範建時,範建又刻意地把他晾在那裡很長時間,他卻仍然沒有露出一絲焦慮的情緒。

    由此又襯托出了範閒那份異於常人的耐心和平靜。

    所以透過範閒初見範建時,很是值得玩味的畫面就可以看出,《慶餘年》這部劇確實拍得非常用心。他們簡單地運用了一個攝影角度,讓觀眾們焦急等待範建露臉的過程,就達到更深層次地烘托出了主角性格特徵和心理狀態的最好效果,從而讓觀眾們的代入感更增強了幾分。

  • 2 # 子木聊劇

    《慶餘年》播出至今,得到了很高的評價,且不說演員陣容之強大,就從攝影角度分析,《慶餘年》處處埋下伏筆,值得玩味。

    有三個鏡頭可以剖析:

    一、民間盛傳範閒是範建和葉輕眉的私生子,從小被人追殺,範建只不過是南慶戶部侍郎,官品不高,何必要追殺他的孩子?範閒母親死後,財產也已上交國家,那麼追殺者又是什麼人呢?

    開始什麼也沒介紹,但透過攝影,緊張又刺激的氛圍已經營造出來了。

    二、慶帝去神廟,只見重兵把守,卻一直沒看到慶帝本人,之後一行人從神廟出來,攝像一直拍著轎子,只聞其聲,不見其人。

    從攝影角度分析,人都有獵奇心,越是看不到人,越有想看下去的想法,前期氣氛已經渲染好了,廬山真面目也現行了。這部劇有很多類似的攝影手法,如果認真看劇就能發現。

    三、範閒回到家,到書房去見父親時,從小在澹州長大的他,來到京城家中,自然感到新奇,從他進入庭院到書房,就不停地掃視四周。在書房等父親時,範建的背影也從模糊到清晰,雖未見過長大的範閒,但兒子站在面前時,他看起來好像沒有一絲的驚喜,繼續看書、批字,有條不紊,讓人禁不住想,這父親何許人也,竟這般冷酷?但之後停下筆,問道:“著急了吧?”

    範閒則答:“回父親大人,不急,從小到大等了這麼久,不急這一會兒。”

    這時能看出範建臉上一絲笑容劃過,和之前攝影角度分析的反差太大了!

    本部劇,用攝影的角度來表達人物的時候,總是先做好鋪墊,一步步推進,像講故事一樣娓娓道來,舒暢自然,沒有誇張的情景,這也是讓這部劇好看的原因吧!

  • 3 # 匪叔影記

    首先我想說的是攝影是一個綜合藝術,它涉及到燈光,角度,色彩,運鏡切換,場景,演員服化道等等方面,從這些角度來看,如果畫面滿分10分,《慶餘年》個人認為只能打個7分左右,下面我舉例來說幾個有意思的地方:

    一是燈光,看《慶餘年》的夜晚場景時候,總是忍不住想到《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在我看來,《知否》的夜晚場景才最貼近古代夜晚場景,打光柔和自然,光影隨著人物走動而變動,但是《慶餘年》夜間燈光顯得生硬,頭頂打光太亮,沒有夜晚氣氛。兩者對比很明顯。

    二是場景,聽說《慶餘年》本來要去陳凱歌導演的唐城取景,後不知什麼原因沒有去,劇中場景顯得冷清,某些劇情場景街上一個行人也無。

    三是鏡頭運用,在這方面我覺得《慶餘年》有的地方很不如人意,如陳萍萍出場方式,有的地方也讓我覺得拍的很好,例如範府家宴那場,鏡頭隨著範思轍拉的很流暢。

    四是演員服化道,還是對比《知否》,前者的群眾演員服裝看上去自然,色彩不喧賓奪主,也符合對宋朝當時想象,不知道是否有做舊過。《慶餘年》的群演服裝顏色太鮮豔,感覺比較假。

    說了這麼多《慶餘年》攝影上的問題,其實總體還是比小鮮肉劇好的多了,尤其是有老戲骨加盟,演員演技加上劇情的跌宕起伏,《慶餘年》仍然是當今古裝劇不可多得的精品。

    圖片1-4為《知否》,5-9為《慶餘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國演義》宛城之戰,胡車兒明明已將典韋灌醉,為什麼不趁機殺了呼呼大睡的典韋,而僅僅偷走他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