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王朝的廢墟

    拓跋晃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的長子,5歲時被立為太子,然後開始參與政史。史書對他的評價還是很高的——說他“明慧強識,聞則不忘”,長大後“好讀經史,皆通大義”,不敢說一定成為明君,但基本品質還是不差的。

    拓跋晃能成為明君的潛質越發凸顯,是在他隨拓跋燾北征柔然時。他建議趁著柔然不知道北魏部隊前來,立刻發動進攻,但卻被駁回,因為拓跋燾聽了別人的建議,擔心柔然設有埋伏。

    這場戰爭也比較有意思,柔然人似乎還沒有和北魏軍隊發生拼鬥,就逃跑了,而且也不管後面有沒有人追,悶著頭向北一口氣跑了六天。這樣的情況讓拓跋燾非常的後悔,後悔沒有聽從拓跋晃的建議,要不就一戰重創柔然了。所以從這個時候開始,凡是遇見軍國大事,他都會問問兒子拓跋晃的意見。

    中國歷史上發生過四次沒佛運動,其中第一次就是發生在拓跋燾在位期間,由他操盤對境內佛教寺廟進行摧毀,僧尼被強迫還俗。但在這件事情上,身為佛教徒的拓跋晃和自己的父親確是嚴重對立的,不僅抗拒父親的命令,甚至還想盡一切辦法來保護僧尼。

    當時有一個名叫宗愛的宦官,和拓跋晃的親信仇尼道盛等人關係很糟。為了自己的利益,宗愛向拓跋燾告發了這些人。拓跋燾於是下令處斬了這些拓跋晃的親信,這就讓拓跋晃很憂慮,最終也因為憂慮成疾而喪命。

  • 2 # 葉青漁

    拓跋晃,作為中國南北朝時期,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的長子與皇太子。他的死因確實是個謎,因為歷史上記述他是憂慮而死的,這顯然有些說不過去。而造成他憂慮而死的原因就是拓跋晃反對其父拓跋燾滅佛,喜好佛法的拓跋晃與拓跋燾發生了衝突,而後因為拓跋燾的寵臣宗愛的陷害,使得大批東宮官員被殺,而後憂慮而死。

    歷史記述很簡短,無非就是父子政見不合,而拓跋晃又與太武帝拓跋燾的寵臣,陰險暴躁的中常侍宗愛有劇烈衝突。而後奸臣作祟,父子相疑,拓跋燾一怒之下將東宮大批官員處死,這種情況造成拓跋晃憂慮過度,以二十四歲的年紀病故。

    然而越是簡短的史書記載,就越有問題,尤其在南北朝,特別是這種皇家之事。關於拓跋晃之死的原因都很簡短,也大同小異。其實,無非就是父子間的權利相爭,以及會涉及到的一些民族問題。

    拓跋燾時期有個漢族的世家大族權臣崔浩,而拓跋燾一心想推行漢化政策。拓跋晃是鮮卑宗室,是貴族階級代表,這麼一說應該明白怎麼回事了吧。

    作為漢族權臣的代表崔浩與皇太子拓跋晃是有著矛盾的。歷史上說,崔浩極力推行漢化政策,其實想想就知道了,沒有皇帝拓跋燾的支援,崔浩也不至於這麼去做。而拓跋晃也很有政治才能,但他卻屬於鮮卑貴族,這顯而易見的是拓跋父子間明裡暗裡的爭鬥。在加上在關於滅佛上的衝突,這也說明了父子不合,拓跋晃顯然不明白拓跋燾為什麼會滅佛。正應了,子不知父,父不知子這句話。其實,就是權利相爭,而恰恰的是拓跋晃好佛,有受益關係。

    而崔浩後來因國史之獄一案被株連九族,原因是大量爆料鮮卑貴族及皇家史事。而崔浩究竟寫了什麼,肯定是被毀了的,也是這次事件,拓跋父子間可謂矛盾激化。崔浩是拓跋燾用來實行漢化政策的重臣,卻偏偏行事不慎,被鮮卑貴族抓住了把柄。客觀而論,崔浩寫這些事並沒有錯,只是呈現了一個真相,但他忘了那時是鮮卑統治下的北朝,即便拓跋燾任用漢族世家大族,也想改變這種民族對立,但顯然歷史的侷限性是不可能的。史上記載,拓跋燾看見這國史也很是憤怒,這也造成了崔浩自己也不明白是怎麼死的。而崔浩之死,不管主因還是其它,但這件事使得拓跋父子矛盾激化。因為拓跋燾發現,皇太子勢力的威脅。

    歸根結底,拓跋晃的死就在於這皇權爭鬥。當然,北朝的歷史簡短,有掩蓋拓跋晃之死的目的。但可以從與北朝對峙的南朝來看北朝的歷史啊。

    南朝劉宋的《宋史》中記載了這樣一段話:

    “燾至汝南瓜步,晃私遣取諸營,滷獲甚眾。燾歸聞知,大加搜檢。晃懼,謀殺燾。燾乃詐死,使其近習召晃迎喪,於道執之。及國,罩以鐵籠,尋殺之。”

    這段記述中是說拓跋燾南征汝南之事,以及拓跋晃的死因。簡要的說,拓跋晃有才智謀略,精明強幹,在十二歲的時候開始監國,而拓跋燾想實行漢化,自然會觸及鮮卑貴族的利益,加上拓跋晃年幼,所以這些鮮卑貴族逐步向皇太子靠攏,並擴大。這就是矛盾起因,而轉折點正是崔浩之死。可以說這是拓跋燾一次鬥爭失敗下無奈殺推行他政策的重臣,這使得他意識到此時太子黨居然隱隱有了壓過皇帝的勢力,要是父子間政見相合到沒什麼,偏偏兩個對立。像這種情況會出現什麼事,想一下就清楚了。監國太子與皇帝的兩相對立,必有一傷。

    在拓跋燾南征之前,他命令拓跋晃去吞併漠南,命令吳王拓跋餘留守平城,順勢解除了皇太子拓跋晃的監國之權,這便是拓跋晃憂慮的由來。

    於是,就有了拓跋燾徵汝南,駐軍瓜步時,得知皇太子拓跋晃居然暗中收攏軍隊的指揮權。這種行為說明了什麼?說明了拓跋晃準備舉兵造反。而“晃懼,謀殺燾。”幾個字,則說明了拓跋晃造反的事實。

    而拓跋燾,作為一生征戰天下的皇帝。以詐死計,騙過了拓跋晃。而拓跋晃信以為真,作為皇太子肯定是得去奔喪的,結果嘛,拓跋晃被捕。拓跋晃憂慮而死是一定事實,但主要的原因是他準備謀反所致。

    關於拓跋燾是什麼樣的人,不作論述。畢竟問題是問拓跋晃之死,死於父子的權勢相爭。至於後來拓跋燾死於他寵幸的中常侍宗愛之手,而後拓跋晃的兒子拓拔濬在其舊部擁立下發動政變取得皇位,也算是一種因果迴圈吧。由此,南北史混亂,也並非無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哪些電影有濃厚的建築人文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