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貴龍時空學
-
2 # 九九歸真999999999
"上善若水"是史上遭誤讀最嚴重的一章。釋 : "上",最高的。''善",高明的方法和行為。在道德經全書中,所有的善字,幾乎無一處是單純的指人倫意義上的那種善良,好人好事。因為道德經整本書裡面,幾乎很少談及人倫瑣碎。全書都是圍繞著道-天地-萬物;聖人-天下-百姓這兩條脈絡在展開。上善若水一句,應該是道德經一書裡面,被誤讀最嚴重的一句。而且被誤讀後的解釋,也流傳的最廣。通常,這句話被理解為,好人就像水一樣溫柔。再往人倫瑣碎上發散一通,這樣一來,道德經就徹底的被降格解讀了。沿著溫柔-不爭-不辨-無為-寬恕,這樣一條世俗人倫的脈絡闡釋下去,最後居然還能給說的頭頭是道。如果道德經,真的是講這些大傻瓜式的智慧的話,那宋襄公才配得上是聖人,而且他的結局也不應該像現實中那麼悲慘。這句話的真實含義是說,在聖人看來,最高明的做事的方法和行為,就像水一樣。像水一樣又是怎樣的呢?往下看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如果把善,解讀為人類瑣碎的那個善良,為了附會善良之意,那麼自然而然的,"利"也極被解釋為利他行為。善良的人,就像水一樣溫柔,他對誰都好,一心一意的想著做好事助人為樂,從來不跟別人爭,別人不願意乾的髒活累活,他搶著幹,別人不願意吃的虧,他搶著吃,所以看上去,他簡直就是一個得道之人啊。真是這樣的話,那得道也太簡單了。做聖人也太簡單了,治理天下也太簡單了。隨便找個唯唯諾諾老實巴交的人,都能去當聖人去治理天下了。而且,''利"如果按照利他來解,水利萬物,也是不符合現實的。如果水真是本然的利他之物,那麼怎麼還會有水災呢,為什麼還會淹死人呢。大禹為什麼還要治洪水呢,中國幾千年以來,為什麼要前赴後繼的治理黃河氾濫呢。所以說,水並不具備本然的利他屬性。或者說,水既不利他,也不利己,它只是按照自身的本性來表現出自己的行為,利他還是利己,這都是人按照自己的心理傾向給水強加上去的特質。此句中,"利"的真正含義,是指通利。"不爭'',則是不與外物撞擊之意。最高明的做法,就像水一樣,能夠通利萬物,而不與萬物撞擊。這個思想,也體現在莊子的思想裡面,莊子所說的應物無窮,遊刃有餘,都是在闡述老子的這個思想。因為水沒有常形,如遇熱則發等等,它是根據外物的情況,來改變自己的形態,沿著空虛的地方,使自己通利過去。從而也避免與萬物發生碰撞。這就是水利萬物而不爭的意思。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此句也很有內涵。道德經在後面章節中說,大道甚夷,而人好徑。眾人崇尚智巧,爭強好勝,互相撞擊,役累於物,追求盈滿,無有止盡。他們所厭惡的,則正是虛。水沿著這些虛空的地方循行,避開了和萬物撞擊,不管它遇到什麼樣的情況,並總能找到通利的辦法和出路,它所循行的這些為眾人所厭惡的虛空之處,不正是道之所在嗎。大道甚夷,唯道集虛。
-
3 # 知易用難
什麼叫“音聲相和”老君說“上善若水”看到有個善字,你就忘乎所以的給“水”歌功頌德,老君還說“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難道此善不如彼善?我看未必吧,淹死陸地生命,沖毀房屋,沖毀土地樹林,這些難道不是說的不善。
“上善若水”對於正確認識“道”非常重要,理解不了就是“魚在水中不知水,人在道中不識道”。這兩也句也已經解了什麼叫“幾於道”。能不能得在個人。
-
4 # 李想零墨
此言出自老子《道德經》第八章,其中“上善如水”一語為歷代文人墨客奉為圭臬。
人們的理解出現了以訛傳訛的誤解。殊不知:
一、老子述說的物件是誰?老子述說的物件,當然是“上層”統治者。當時,識文斷字的人集中於奴隸主及貴族層面,廣大民眾不識字,讀不起書,更聽不懂李耳的高談闊論。
二、“上”是名詞,而不是形容詞。“上”在古代中國是常用的君主、皇帝的代名詞。基督教也有近似的情形,如上帝可言作“上”或“主”。
三、一個“善”字,足以涵蓋一切善舉。“善”並無上中下之分。
回覆列表
這句話出自老子《道德經》第八章,全文是: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憂。古往今來有多少所謂的大師進行了分析解讀,結果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下面談談自己一得之見,僅僅是管中窺豹、爛竽充數而已。
1、上善若水:
A、一般解釋:上:高、大、上;善:善良、美好;
B、河上公注:“上善之人,如水之性”
C、孔子:至善;
D、南懷瑾注:自然之道,無私善行,如水之性,至柔、至剛、至淨、能容、能大。
E、大田晴軒注:上善為道;
一得之見:上善--若水之間,簡略道德二字。
2、爭:互相爭奪;
一得之見:爭奪,是強行之意,不爭不是不要、不得,是自然而然的得到;
3、所惡:所厭惡的地方,此文中專指低窪之處;
一得之見:水的特性是順勢而為,而不是逆勢而上。
4、幾於道:
A、王弼注:“道無水有,故曰幾也”;
B、大田晴軒注:道者無形,而水猶有形,所以只能是類似於道也;
C、南懷瑾注:水與物不爭的善性一面,幾乎近於道的修為而 已;
一得之見:幾於—道之間加一善字,近似於最美的道德標準,當然這句話是重複總結上面的內容的,可以略去。
二、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憂。第二部分即其餘部分是目、是戰術,
分別從位置、心理、交往、言行、政務、辦事、運動各個方面來詳細制定標準,只要不是逆勢而爭,結果就會萬事如意。
全文淺析:
做人最美、最好、最高的道德標準和規範就象水的性質:自然而然為人民服務,滋潤萬物,隨遇而安得到自己的安身之處,順其自然得到自己應分之得。位置妥帖合適,心地善良沉靜,交往仁義禮智,言行言而有信,政務有法必依,辦事力所能及,行動待時而動。只要不是逆勢而爭,結果就會萬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