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99有電影
-
2 # 局外人影人
唐僧西天取經所經歷的第一難是在《西遊記》第十三回,陷虎穴金星解厄,雙叉嶺伯欽留僧。在雙叉嶺遇到虎精、牛精、熊精,金星把他搭救出來。
一天還沒亮,唐僧就把兩個僕人叫了起來,三人藉著月光趕路。走了十幾裡就開始上山了,道路起伏不平,雜草叢生,十分難走。他們只好一邊拔草一邊走。忽然一腳踏空,三人和馬還一起摔進了深坑。主僕三人正在驚慌之時,忽然聽見"抓起來!抓起來!"的叫喊聲。
隨著一陣狂風,出現了一群妖怪,抓住了主僕三人。唐僧偷偷看了看,上面坐著一個長相兇惡的魔王,那魔王一聲令下,妖怪們把唐僧主僕綁了起來。這時一個小妖來報∶"熊山君和特處士到!"雙叉嶺魔王趕忙出去迎接,那兩人稱魔王為寅將軍。
寅將軍打算用唐僧等人招待他的客人。熊山君說∶"今天,就選吃兩個算了。"於是,寅將軍把唐僧的兩個僕人剖腹挖心,活活地吃掉了。唐僧差點被嚇昏過去。
天快亮了,妖怪們都躲了起來。唐僧嚇傻了,昏昏沉沉地睡著。忽然一個柱柺杖的老人慢慢向他走來,把手一揮,捆綁唐僧的繩子都斷了,又向他吹一口氣,唐僧醒了過來,連忙躬身施禮感謝老人,老人說∶"這個地方叫雙叉嶺,是個危險的地方。"
老人讓唐僧拿上包袱,牽著馬,把他領到大路上來。唐僧連忙拴好馬,準備感謝,抬頭一看,老人已乘著一隻紅頂白鶴飛走了,從空中掉下一張紙條,唐僧接過一看,才知老人就是太白金星,於是趕忙向空中不停地施禮。
唐僧騎著馬,沿著山路往前走,走了半天,也不見一個人。他又渴又餓,想找點水喝。忽然看見前面有兩隻兇惡的老虎,張開了血盆大嘴,又往四周看看,發現身後是吐著紅信的毒蛇,左邊是有毒的蟲子,右邊又是些從未見過的野獸。唐僧被困在中間,急得不知如何是好,只好聽天由命了。
就在這危急關頭,野獸忽然都逃跑了。唐僧驚奇地四處觀看,只見一個手拿鋼叉,腰掛弓箭的大漢從山坡上走了過來。唐僧連忙跪下,合掌高叫∶"大王救命!"那大漢挽起唐僧說∶"我哪裡是什麼大王,只不過是一個獵戶,叫劉伯欽。"
劉伯欽請唐僧到家中作客,唐僧非常高興,牽著馬,來到了劉伯欽的家。第二天,唐僧要上路了,劉伯欽按照母親的意思,帶了幾個人,拿著捕獵的工具,要送一送唐僧。走了半天,他們來到一座大山前。
他們走到半山腰,劉伯欽等人站住說∶"長老,前面就要到兩界山了,山東邊歸大唐管,山西邊是韃靼的疆域,我們是不能過去的,您自己走吧,一路上可要多多小心啊!"唐僧只好和他們道別。
擴充套件資料:
蒙差揭諦皈依旨,謹記唐僧難數清:
金蟬遭貶第一難,出胎幾殺第二難,滿月拋江第三難,尋親報冤第四難,出城逢虎第五難,
落坑折從第六難,雙叉嶺上第七難,兩界山頭第八難,陡澗換馬第九難,夜被火燒第十難,
失卻袈裟十一難,收降八戒十二難,黃風怪阻十三難,請求靈吉十四難,流沙難渡十五難,
收得沙僧十六難,四聖顯化十七難,五莊觀中十八難,難活人參十九難,貶退心猿二十難,
黑松林失散二十一難,寶象國捎書二十二難,金鑾殿變虎二十三難,平頂山逢魔二十四難,
蓮花洞高懸二十五難,烏雞國救主二十六難,被魔化身二十七難,號山逢怪二十八難,
風攝聖僧二十九難,心猿遭害三十難,請聖降妖三十一難,黑河沉沒三十二難,
搬運車遲三十三難,大賭輸贏三十四難,祛道興僧三十五難,路逢大水三十六難,
身落天河三十七難,魚籃現身三十八難,金兜山遇怪三十九難,普天神難伏四十難,
問佛根源四十一難,吃水遭毒四十二難,西梁國留婚四十三難,琵琶洞受苦四十四難,
再貶心猿四十五難,難辨獼猴四十六難,路阻火焰山四十七難,求取芭蕉扇四十八難,
收縛魔王四十九難,賽城掃塔五十難,取寶救僧五十一難,棘林吟詠五十二難,
小雷音遇難五十三難,諸天神遭困五十四難,稀柿衕穢阻五十五難,朱紫國行醫五十六難,
拯救疲癃五十七難,降妖取後五十八難,七情迷沒五十九難,多目遭傷六十難,
路阻獅駝六十一難,怪分三色六十二難,城裡遇災六十三難,請佛收魔六十四難,
比丘救子六十五難,辨認真邪六十六難,松林救怪六十七難,僧房臥病六十八難,
無底洞遭困六十九難,滅法國難行七十難,隱霧山遇魔七十一難,鳳仙郡求雨七十二難,
失落兵器七十三難,會慶釘鈀七十四難,竹節山遭難七十五難,玄英洞受苦七十六難,
趕捉犀牛七十七難,天竺招婚七十八難,銅臺府監禁七十九難,凌雲渡脫胎八十難,
路經十萬八千里,聖僧歷難簿分明。為完九九歸真之數,觀音菩薩看完唐僧災難簿後,
命揭諦趕上八大金剛,還生一難。第八十一難為通天河遇黿[yuán]溼經書。
回覆列表
第一難是金蟬遭貶。唐僧原本是如來佛祖的二徒弟,名喚“金蟬子”。他因自視成就非凡、無需上進,在行為及心理上驕傲自滿、輕慢師教,所以被如來佛祖貶為凡身,從而成為凡人。
在《西遊記》中,佛祖的安排我們可以稱為天意,如果處於現實的角度而言,唐僧這種退步之難,則完全是驕傲自滿在自然規律下的必然結果——日中則退,月滿則確。
擴充套件資料:
唐僧的原型就是唐朝的玄奘。玄奘這位唐代高僧出生與河南洛陽。他13歲跟隨二哥到洛陽淨土寺出家。貞觀元年(公元627年),他遠遊印度,精心研究佛教經典。17年後回到長安,在弘福寺、大慈恩寺等地著書譯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