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職場說媒

    太陽每天東昇西落、耕種變化、朝代記年等都遵循著時間的變化,計時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從人類早期歷史記載可以看出,天體變化產生了晝夜和四季,古人種植莊稼需按季收割,於是產生了日曆……人們為了更好地掌握時間的度,於是各種不同的計時器就出現了。

      計時的方法大都源於天文。古人很早就發現:各種天體執行都遵循一定的規律,它們在天空中位置的變化,實際上就意味著時間的變化。與人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太陽,似較其他天體更便於觀察。在古人看來,是太陽的執行導致了晝夜的週而復始,一晝與一夜便組成一天,每一天的時間長度不變,日中與日出、日落等則是明顯的時間點。於是在漢代出現了漏壺計時器、圭表計時器、金村晷儀等計時器,以規範人們的生活生產活動。

    其中漏壺。有學者因日晷所指時刻很不精確,推測這些日晷只是漏壺的校準器。“漏壺”計時,利用浮力準確計時刻

      河北省博物館收藏的西漢漏壺,是1968年河北滿城陵山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的。這件器物通高22.5釐米,口徑8.6釐米,深15.6釐米。圓筒形、有蓋、平底、三蹄足。近底部伸出一細管狀流口。平蓋中有一長方孔,蓋上作方形提樑,提樑中段亦開有長方孔與蓋孔相對。估計相對的兩孔是插刻箭的,刻箭已失,應屬木或竹質,能隨漏壺內盛水之盈減而浮降,從而指示時辰。

     不難看出,中國漢代人的時間觀念和計時方法,由天文逐漸發展到現實生活、由對太陽的觀察計時發展到水鍾計時,表現出漢代人的聰明才智。

  • 2 # 銜筆書史

    在現代人眼中,計時非常簡單,但在古代,計時卻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甚至成為了帝王權力的象徵。

    這並不是銜筆故作驚人之語——在古代人們的思想意識中,“四時變化”代表著“天意”,唯有“敬天順時”,才能夠得到上天的庇佑。

    因此,中國曆朝歷代都對計時以及曆法非常重視,從而推動了計時工具的持續發展,也出現了許多設計精巧、計時準確的專用工具。但回答不能跑題,銜筆在這裡就專門說一下漢代的計時工具吧~

    首先,漢代最常用的計時工具大致可分為三種:測時式、守時式、機械式

    測時式,就是透過某種工具,測量日影變化的計時器,其最典型的代表便是“圭表”和“日晷”。

    日晷,大家應該都多少有些印象,而圭表又是什麼呢?

    實際上,所謂圭表,應當分成兩個部分——表,就是立在地面上的一根杆,而圭,則是平放在地面,帶有刻度的一段物體。當太陽照射在“表”上產生投影時,人們就可以根據投影在“圭”上的長度來判斷時間。

    這種方式雖然非常原始,但卻在中國古代應用了數千年的時間:在《周禮.考工記》中,就曾經出現過關於圭表的記載,而現今的紫金山天文臺上,還儲存著一架清代的圭表,可見這一工具使用時間之長。

    守時式,則指的是不依靠太陽,而是根據某種物體的規律運動來計時的工具,最為典型的就是“漏刻”。

    根據《後漢書.律曆志下》中的記載,在漢朝已經出現了“浮箭式”的漏刻壺,“孔壺為漏,浮箭為刻,下漏數刻,以考中星,昏明生焉”——這種“浮箭式”的漏刻壺以兩隻壺組成,一隻壺供水,另一隻壺裝有可以浮動的“箭尺”,當水進入壺中時,人們便可根據浮上來的刻度線讀取時間。

    機械式,則是專指東漢時期張衡所發明的“水運渾象儀”。

    按照《晉書.天文志》所載,“張衡又制渾象......以漏水轉之於殿上,室內星中出沒與天相應。因其關戾,又轉瑞輪蓂莢於階上,隨月虛盈,依歷開落”

    張衡所發明的這臺機器雖然也是以水為動力,但他卻別出心裁地以“蓂莢”的開落來顯示時間——蓂莢,是傳說中生長在唐堯時期的一種植物,它從每月一日開始,每天長一個“莢”,一共長15個,而從16日開始,每天又掉落一個,一直到30日為止,簡直是一種天然日曆。

    張衡正是借鑑了這一傳說,在這臺機器上設定了人工製造的“蓂莢”,這也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機械結構的計時裝置。

  • 3 # 古來今往

    古代人由於缺少精密的儀器,對於時間的概念並沒有像現代人這樣精確。古人呢也深知把握時間的重要性,於是乎許多的計時工具都被相繼發明出來。

    古代的計時方法

    觀察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所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是古代人對於時間和作息最為簡單明瞭的一種說法。太陽東昇西落,在正午的時候正好達到了頭頂。根據太陽不同的位置是古人一開始對時間的認識。

    日晷計時。為了稍微精確的把握時間,古代人也會藉助日晷計時。根據太陽照射下的影子的變化在日晷上設計好刻度,對照刻度就可以得出時間。誠然,日晷確實能更加精確的表達時間,但是這種方法也侷限於必須在有Sunny的地方。

    還有武俠小說中一炷香時間的計時方法等。

    那麼,漢代又是如何計時的呢?

    漢朝人白天計時是用圭表計時。所謂圭表,是古代的人在初步觀察到物體收到太陽投影后發影長與時間的相對關係後用於確定相應時間的一種儀器。圭表由圭和表兩部分組成,隻立著的杆子或石柱,以便太陽投射後成影的即為表,用石板製成的尺子以丈量影子長度的即為圭。這樣一來,漢代的人透過讀石板上的刻度即可得知當時的時間。日晷的計時原理同圭表頗有幾分相似。因此,也有傳聞說日晷是在圭表的基礎上發展而來。

    漢朝人晚上的時候計時靠的是刻漏。刻漏則是由漏壺和漏箭兩部分組成,就如同圭和表的關係一樣,漏壺和漏箭,兩者也是缺一不可。漏壺用來裝水,在壺的底部開有一個小洞用來出水,使漏箭浮在水面上,通過水麵高度的變化,對照漏箭上的刻度,大體便可得出相應的時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這輩子遇到一個對的人有多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