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科衛慫

    能提出這個問題就說明,你三觀不正

    一樣米百樣人,怎麼可能不存在分歧?

    你是覺得對方不應該跟你不同?還是產生了自我懷疑?

  • 2 # 睿思睿讀

    在成人的世界裡,為了維護自己的生活,與人發生衝突在所難免。掌握處理人際衝突、矛盾解決的辦法至關重要。從心理動力學角度看,善於面對和解決人際衝突,涉及到自尊管理、人際關係技巧、情感容忍力以及衝動控制等等方面的自我功能。也可以說,善於解決衝突,是一個人獨立化、社會化過程中自我不斷壯大的表現。

    與“成人的世界”相對應的是“孩子的世界”,孩子在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之前,會長時間的依賴父母的照顧、關愛、忍讓,孩子可以依賴於更強大的老師、父母來替代自己去獲得必要的生存資本、環境資源,甚至“爸媽肯定可以幫我搞定”、“老師會給我提供好的環境”等等幻想,一定程度上給了兒童基本的安全感,讓孩子可以有一段相對壓力較小的美好時光。我們的社會與文化認可”孩子需要保護“的心態、孩子也認同“自己需要被保護”的角色,儘管有時候,孩子會有任性的說法“我不要你們管”。但是父母還是要忍讓、犧牲,來讓孩子在一定範圍內可以有自我掌握環境的感覺。

    但是,一旦開始獨立工作與生活,怎樣與人溝通、協商、談判,形成互惠互利的關係,以契約的精神和社會交往,就成為一個人是否可以獨立生存的考驗。題主對自己的問題有很好的理解與總結,結合家庭氛圍、自身的劣勢、父母的教養方式,做了足夠清晰、完整的解析。不過,從心理諮詢臨床角度,我想提示你的是:你對於“不能表達自我”,事後會有強烈的“沮喪”,這一點值得留意。因為這一點,正如同你母親“把事情的過錯都歸到我身上”,這是一種無意識地認同。那一刻,其實你是憤怒的,卻把這種憤怒轉向了自身,也就是說當外界允許你適度表達憤怒、合理地利用憤怒情緒據理抗爭的時候,你畏懼於爭持可以帶來的麻煩與懲罰,選擇了轉而攻擊自己,這種“攻擊性轉向自身”的防禦機制,是你自責、失落、自我憎恨的主要來源,也是造成你情緒低落、偏向抑鬱的心理過程。這種應對外界矛盾、內心衝突的方式,對長期的心態健康、人格發展有糟糕的影響。

    我能看到你在試圖努力掙脫父母帶給你成長中的種種不良影響,這種積極的心態、渴望自我成長的雄心壯志,是令人敬佩的,也是你繼續提升自我、改變生活時強大的自我資源。至於如何去改善,我覺得可以從問題發掘思維,逐漸過度到問題解決思維開始。也就是說,從越來越多地從關注“問題怎樣產生”“問題為何會產生”“為什麼我會這麼倒黴”等等的負性思維,轉變為“現在的我還能做些什麼?”“為了我渴望的生活,我可以調動那些資源?”“從過往的經驗中,我可以學到什麼”等等的問題解決思維。具體如下。

    首先,強調目標的存在,有意識、有自我意義的活著。當你能越來越清晰自己的目標,並敢於表達自己的目標時,也就更容易敢於堅持自我。遇到麻煩時,可以想,“我是有理有據、就事論事的解決問題,不是針對誰”,先把對人、對事情的態度分開。這樣不容易太擔憂自我的態度、不容易在意“別人是否覺得我是事兒媽”。

    如果你是對自己能夠”堅持自我“的性格有意識地想要強化,沒有具體的利益、資源的衝突,而只是要有個好的自我感覺。那麼可以把目標定為,把自我強度增加一個數量級,有個具體化目標才好衡量自我的表現,比如自我力量現在是40分,你渴望要提高到60分,這也算目標。為了這個目標,要實際做一些事情,來磨礪自己。

    其次,回顧自己的生活中,有哪些面對了衝突、成功維護了自己的“例外”情形。我們自身就是自己問題的專家,可以從我們自身的經驗、自身的問題中,學到很多問題解決的辦法。你可以回想,是否有哪些情景、哪些事情,是你曾經可以面對衝突、沒有退縮忍讓的呢?相對而言,在哪些情況下,你可以做到讓自己感覺有力量、可以自我維護?也許那些問題是你真正在乎的底線、原則,也許那些情景下你有效地啟動了自我資源。

    有句話叫“罵人別罵娘、打人別打臉”。這不只是一個俏皮話,而是一種深切的體驗、深刻的總結。每個人都有他想要拼了命,也要維護的尊嚴、資源。你可以多回想、總結一下,自己在哪些方面、情景下,是可以相對做到,勇於堅持自我的。畢竟,面面俱到、處處與人爭強好勝,也不太實際,只要在自己最看重的幾個方面,做到堅持自我,對自我有一種”可以勝任保護自我、保護家人”的好感覺,就很不錯了。

    最後,朝向你的目標,從例外事件中找到合適經驗,邁出堅實的“一小步”。自卑、自我貶低的人,往往容易有極端化的思維,覺得“別人都可以自我維護、敢於堅持,而自己一事無成、唯唯諾諾”“別人都可以那麼輕鬆的保護自己,而自己怎麼做都是失敗的”,這其實是抑鬱情緒的表現之一,即對別人的理想化、伴隨著對自我的貶低。

    要改善這種問題,關鍵是在行動上能”一小步一小步“的做出努力,看到”一小步“的行動帶給自己的幫助和希望,忍受一小步一小步調整過程中的焦慮。與其哀怨殘酷的現實,不如在實際的自我範圍內,看看什麼是自己可以主動尋求改善,朝向目標而做些事情。我想你的沮喪、你的憤怒,不只是自己沒能成功的維護自我的權益,而是壓根沒有維護自我的權益,這時候,對自我的憤怒和失望,是最深切的。

    推薦閱讀:

    1、《建構解決之道》 許維素 著 寧波出版社

    2、《焦點解決短期心理諮商》 許維素 著 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3、《心理學與個人成長》 胡佩誠 譯 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4、《關鍵下一步》 劉志鴻 著 緋色文化出版公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挑戰食品安全底線的行為屢禁不止,公眾食品安全感如何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