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頹廢中帶點頹廢
-
2 # 菱晨話史
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實現統一的封建王朝,單這一點便創造了先河。
我們看一下秦朝統一前全中國的情況,當時的領土分佈大致是——西嬴姓秦國,東姜姓齊國,中原姬姓三晉(趙國、魏國、南韓),南羋姓楚國,北姬姓燕國,此七國最強,史稱“戰國七雄”。
七個國家的統一併不是一件小事,這七個國家的一切都不一樣。
1. 七國爭雄的時候,各個國家之間戰亂不斷,戰車也就成為了重要的戰略武器,為了限制其他國家的戰車在自己國家的軌道上通行,每個國家在造車的時候都下意識地將車輪間隔造得與別國不一樣。
當某個國家統一了全國之後,車轍不一樣帶來的限制非常之大,就像現在讓挖掘機走單車道一樣,極為不便。
2. 戰國時期,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貨幣,當時的陝西和四川人如果要貿易還要換算一下貨幣才行。
3. 秦始皇統一六國前,各諸侯國的長度單、重量單位、體積單位都不統一,你在秦國買的一斤糧食,說不定到其他地方就變成了八兩,這樣給交易帶來了很大的困擾。
4. 戰國七雄的文字都不一樣,一個馬字有各種寫法,讀音也不一樣。今天的普通話解決了各地區交流不便的問題,但當時的四川人和陝西人各講各的方言,溝通純靠猜。
所以,秦國統一的並不僅僅是國土,更是文化和制度。
秦始皇統六國後,統一使用一種貨幣,改為方孔圓錢,推行全國。從此,方孔圓錢這種貨幣一直沿用了兩千餘年。
商鞅變法以後,秦國統一了鬥、桶、權、衡、丈、尺等度量衡。規定1標準尺約合今0.23米,1標準升約合今0.2公升。從秦朝開始,歷朝度量衡都全國統一,一直沿襲至今。
秦朝制定車同軌法令,能夠使全國各地的道路在幾年之內壓成寬度一樣的硬地車道,不僅能夠減少商品和旅客運輸過程的成本,而且有利於帝國軍隊有能力帶著物資快速到全國任何郡縣。
秦朝統一文字為小篆,極大方便了各地人民的交流,也利於帝國的統治。
秦國也並非一直很強,它實現統一著實是下了一番苦心的。
1. 秦孝公即位以後,決心圖強改革。商鞅自魏國入秦,並提出了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和建立縣制等一整套變法求新的發展策略,實行了歷史上著名的“商鞅變法”。
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才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集權國家。
2. 秦國各君主都注意網羅人才。范雎見秦昭王之後,提出了遠交近攻的策略,主張將韓、魏作為秦國兼併的主要目標,同時應該與齊國等保持良好關係。之後,他又提醒昭王,秦國的王權太弱,需要加強王權,最終,秦昭王於前266年廢太后,並將國內四大貴族趕出函谷關外,實現了中央集權。
張儀、范雎之類的文臣和白起、王翦一類的名將都是秦國招賢納士的結果。
此外,秦國統一六國後,將分封改為郡縣;修長城、靈渠、馳道等利國利民的工程;打擊匈奴,解除遊牧民族對中原的威脅;平定百越,使現在的廣東、廣西變成中國的領土……
秦朝雖然只存在了二十年,但它留下的功績是空前絕後的。
從秦朝開始,中國正式成為了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可以說,沒有秦,就沒有漢、唐、元、明、清,也就沒有今天的中國。 統一為中國的古代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條件,實現了大唐盛世等中國史上的輝煌。
-
3 # 使用者67724358697
的確是這樣。
秦發源地甘肅,陝西不過是當年東出最先征服的地方。
周幽王被犬戎殺死後,豐鎬(西安)被犬戎殺得片甲不留。
秦國發源地在甘肅天水,秦公墓在甘肅隴南禮縣大堡子山。
秦攻破豐鎬(西安),趕走犬戎,代替周幽王定都咸陽。
秦準確說是滅七國,還有當時殺死周幽王後,佔據陝西西安(豐鎬)的犬戎一國。
只不過當時佔據陝西的並不是漢人,而是殺死周幽王這些漢人敗類的遊牧部落犬戎。
秦武公滅陝西的時候更快。
秦王仁厚,講究不戰而屈人之兵。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
秦王滅六國,靠的是割地,真正攻城的有幾個?
人屠白起敗壞秦王名聲,被秦王直接賜死。
秦王嬴姓趙氏,秦王殺白起是為趙報仇;白起死後,秦王四十年未攻趙。
-
4 # 心無止境ghyo
秦朝是第一個統一天下的郡縣制王朝,後世的王朝統一天下用的都是幾十年的時間或是幾年時間,可秦國統一天下整整用了一百多年,從商鞅變法開始到秦始皇幾代君主跟六國血拼才完成統一大業,也實在是艱難無比。
-
5 # 寶樹白石
今天的中國文字統一了,語言也在迅猛的統一過程,全國各地都講普通話,臺灣也講普通話,(臺灣叫國語)。這種統一將會把各地區各民族統一在一箇中華血統中,而且越來越穩固。
秦朝時期,中華民族文字不統一,語言不統一,度量衡也不統一,就像今天的世界各國一樣。
秦朝面臨著嚴峻巨大的難題,這就是一統天下的巨大的困難,統一天下首先要做到軍事的強大,武器的優秀,政治力量的團結一致,政治上要清廉,要叫所管轄的官員心服口服,而一心一意為一個有威望的中央政權奮鬥。如果沒有這樣,沒有一個清明政治清正廉潔的中央政府,就不會有威望,也就不會出現一個強有力的政權和軍事力量。
如果大小軍官都去喝兵血,軍官和士兵生活待遇,差別巨大,士兵就不會在戰場上拼命作戰而會一敗塗地。
今天的歷史書籍上記載著秦朝的暴政,殘酷,是經不起歷史的推敲的,這是對秦朝的汙衊,所以也不是真正的歷史原貌,是後人打扮過的歷史。
秦朝,有一個強大的政治力量,就會有一個強大的軍事力量,而其他的六國,就不會是這樣,這六國總是在這方面,那個方面,政治上有致命的缺陷,而使他們的政治力量腐敗,軍事腐敗,無能為力。一盤散沙,而對付強大的秦軍,他們也是無能為力的,等待他們命運就是滅亡,被秦朝統一。
秦朝統一中國之後,也出現了致命的缺陷,勝利衝昏頭腦,認為高枕無憂了。
中國有句古話,兵馬未動 糧草先行,這是軍事方面。
在政治方面呢?
天下一統,宣傳先行,周公吐譜,天下歸心。
秦朝統一六國後沒有做到這些,沒有給六國人民帶來福音,而是強徵民夫修建萬里長城,沒有在六國建立親秦朝的嫡系政權,還保留了六國許多的貴族勢力,項羽就是楚國的貴族勢力,這些人是不甘願自己的權利被剝奪的,他們時刻在夢想著恢復自己失去的天堂,他們要奪回來。
劉邦這樣的人,雖然是一介平民,他也想在亂世中獲得理想的利益。
秦朝統一後,沒有繼續的在政治上用勁,沒有把六國人民的心統一起來,而六國人民的心被六國的貴族收買了。
六國的貴族佔領了宣傳這個高地,六國亂了,項羽起事,帶著江東貴族子弟兵殺到咸陽,秦朝短命了。
但是秦朝給以後的西漢政權打下來基礎,給中華民族的統一打下來基礎,劉邦建立的西漢政權,國家在秦王朝的基礎上沒有在分裂成為七個國家,而是繼秦朝統一後繼續統一,繼續秦朝統一的政治成果,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繼續了秦朝的地方政權統治結構,中央集權制。
從此中國開始了統一後大國的地位,號令天下,八方來朝,歲歲納貢的時代。
劉邦不像秦始皇,劉邦收納了秦朝所有的軍隊,接管了秦朝所有的政權,並繼續秦朝統一後的政治結構,政治成果,官僚制度,地方統治制度。
徹底剷除了項羽的地方勢力,不留後患。
秦朝是短命的,但是秦朝給中華民族帶來了一個強大統一的國家,一個強大統一的民族,而使中華民族在以後的幾千年中,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中華文化傳播四海,中國再也不是一個分裂的民族,而是一個強大的民族力量展現在世界各民族面前,無論風雨歷程怎麼變化,始終保持著強大的力量,一個大國的地位。
-
6 # 史海瘋魚
難是相對而言,作比較後的一個事實結論。
我們先看幾個統一天下的政權(天下分裂後進行大一統),秦並六國成立秦朝,劉邦布衣之身結束楚漢之爭成立漢,司馬家結束三國成立晉,楊堅玩一出禪位成立隋,趙官家結束五代而成立宋,朱元璋平元末亂世成立明。
在這些政權更替裡,出了隋朝無一不是一刀一槍捅出來的,並非歧視隋朝,只是相比較而言,隋朝的建立難度確實較低。
而在這些政權更替中最難的是什麼?並非缺糧短兵,而是敵人太強。
劉邦自公元前209年起事到公元前202年建立漢朝用了7年左右;
司馬家司建立晉朝可謂是撿便宜了,從公元266年到公元280年左不過14年;
楊堅更是一兩年時間上位;
宋朝趙匡胤更直接直接政變上位;
朱元璋算是前面說的這幾個裡較難得一位,從1352年起義到1368年用了16年,期間與陳友諒、張士誠等梟雄博弈頗為凶險;
但上述這幾個政權的建立比之秦朝建立相對簡單,為何?原因有二。1、秦朝的敵對力量是最多的
劉邦的漢政權只有楚霸王,秦朝的軍力都被楚消耗完了;朱元璋的大明敵對勢力主要來自於同期的競爭這,但也只有陳友諒一個勁敵,反觀秦在統一路上,六大強國虎視眈眈,不止一次被六國合圍,其凶險程度不亞於朱元璋的鄱陽湖戰役。
2、文化統一難度極大
何為大一統?首先一個國、一個君,其次統一的價值趨向標準,統一的信仰標準,這對於漢、晉、宋、明等的難度都略低,為什麼這麼說?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爭鳴,各國文化不同、信仰不同、服飾不同、文字語言不同,就連度量衡等生活方面的細則都不同!這些統統都是秦統一路上的問題!秦國的統一不止是國土方面的統一,更是文化與制度方面的統一。
其餘各政權雖然也有這方面的困難需要解決,但相對比秦所面臨的沒有經驗、歷史可尋的情況而言,都還算好。
故而說秦國統一天下比歷史上任何朝代都難。
-
7 # 歷史也很逗
主要是面臨的情況比較複雜,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文字語言都不通,沒有一個統一的語言,自然沒有統一的價值觀,相互沒有歸屬感。
其次,沒有統一的思想基礎,大家相互打來打去已經習慣了,根本就不想統一。
最後,錢幣道路也不同,統一以後,生活都是問題,大家相互不認可。
-
8 # 別樣的李太白
統一與分裂是各個朝代不斷輪迴所進行的必要選擇。
然而作為第一個統一天下的秦國,所付出的代價自然是今後所有朝代的統一所不能比的。
夏朝、商朝、周朝、秦朝、漢朝,乍一聽,這不都是中國的朝代嗎,有何不一樣,為何要給秦朝那麼高的評價?
首先是夏商周三代的特點
夏結束了當時被奉行為主流的“禪讓”制度,開啟了以家天下為主流的封建王朝時代。
天子為一姓,世代傳承,御統百官,監管中央王國。
而對於天下,疆域廣闊,無法全面顧及,以一國的力量無法控制,就封諸侯共治天下,設左右監察萬國。(其實更早的分封自黃帝時期就開始了)
然後封建制度不斷髮展,到周滅商之後,到達頂峰。
由於西周國都遠在西北,不利於控制幅員遼闊的疆土和治理天下,便開始大規模將土地連同居民分封給王室弟子與各個諸侯、功臣,讓其享有在封國內的統治權和世襲權,但要承擔服從天子,定期朝貢,提供所需物資與維護周王室安全的責任。
各個諸侯在其封國內,也享有自己的分封權,可以將土地分給士大夫和功臣。
這便形成了一種潮流與思想,經歷數百年時間深入人心,形成了所謂的“王道”。
春秋戰國的戰爭
當週室衰落,王室東遷,周天子失去了他曾經的軍隊與土地,失去了曾經的威嚴與榮耀,留下的只有徒有虛名的天子名號。
自此開啟了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春秋時代。
春秋時期天子衰微,諸侯興盛,周室無法控制諸侯,各個強大的諸侯為了爭奪土地與資源開始了長時間的爭鬥與戰爭。
自齊桓公開始,稱霸於諸侯,霸主為諸侯之長,名義上遵從周天子統轄,實際上為挾天子以令諸侯,統轄制衡天下的諸侯,分配資源與土地,行天子詔令。
稱霸的諸侯分別有,齊晉秦楚宋吳越。
雖然通俗講一般說,春秋五霸,但各時候表述的霸主都不一樣。
春秋時期便形成了一種另外的統治形式“霸道”,“霸道”適用於強大的諸侯,而他的進一步便是“王道”,他們都是建立在分封制度的基礎上。
郡縣制的發展
分封對於強大的國家可以有效管理遼闊的疆域和拓展與發展,但在某些時候,分封會使權利分散,而導致統治者無法有效管理國家,而使國家發生動盪。
春秋中後期,為了戰爭與鞏固統治者的權力,郡縣同時出現,統治者將沒有世襲世祿的官員分派到地方為官,逐漸形成了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對國家的控制,大大加強了統治者的權力。
不過當時的縣高於郡,為了應付戰爭與擴大兼併,形成地方政府,隨著時間發展到戰國時,就在郡下分設若干個縣,郡在建制上開始高於縣,逐漸形成郡與縣兩級地方政府。
郡制起源於春秋時期的秦國,而縣制起源於春秋時期的楚國。
《左傳》哀公二年:“克敵者,上大夫受縣,下大夫受郡”。
哀公二年(公元前493年)這是中國曆史上推行縣郡兩級制的開端。
分封制經過夏商周三代發展,已是天下主流,直到公元前493年才出現郡縣制的開端,但這極大地觸動了各地貴族的利益,自此分封制與郡縣制便出現了長期的爭鬥,直到一個人的出現。
思想的形成與固定,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瓦解,舊的貴族勢力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消化,秦始皇積六世之功一統六國,將天下全部歸於郡縣下統治,這種做法可堪稱前無古人。
有人將秦皇說成暴君,而我並不這麼人為,秦朝雖然只有15年,但他的功業卻傳至千古,所謂的暴行只不過是當時一些不可不為的事,被後世王朝統治者為了宣揚自己的仁德,而誇大其詞罷了。
回覆列表
秦國自崛起以來到統一天下時間跨度之大,過程之曲折,對手之強大,而且是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一統,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堪稱空前絕後。
那具體難在何處呢,我們來試著分析一下。
其一,時間跨度之大,秦國以一西陲小國曆經一百二十年,幾代君主的孜孜以求,不斷髮展壯大,之後從戰國群雄中乘勢崛起,再到脫穎而出,最終橫掃天下,實屬不易。
其二,過程之曲折,秦國地處邊陲,資源匱乏,前期異族環伺,大國緊鄰,可謂在夾縫中求生存,所以他的發展難度極大,所謂箇中艱辛,冷暖自知。
說完了秦國的艱難,我們來說說秦國為什麼能夠逆襲成功,最終統一天下呢?個人認為也有幾點原因。
第一點,君主賢明,傳承統一。秦國曆任君主不乏雄才大略之士,更為難得的是他們一代代都有著統一的目標,那就是希冀大秦崛起,他們深知自己的弱小,但他們更深信總有一天大秦會騰飛。而秦始皇嬴政最終完成了這一壯舉。
第二點,任人唯才,不拘一格。有了君主的高瞻遠矚,實際操作還需要人才來實施,秦國武將名揚天下,不消多說。而秦國適時的頒佈了“招賢令”,讓天下英才望風而歸,其中商鞅,張儀,李斯等更是成為左右局勢的關鍵人物。
第三點,商鞅變法,脫胎換骨。提到大秦的崛起不得不提商鞅變法帶來的質變,他極大的提升了秦國的綜合國力,軍隊戰鬥力大幅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