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小靜vlog

    這不是病,是一種依賴性和孩子年齡性格有一定的關係。從小應該叫小孩子多接觸人群,接觸新環境,培養開朗外向的性格,如果總是在家跟媽媽或者家人在一起時間長了肯定會有依賴性。

  • 2 # 亞亞的家鄉生活

    兒童害怕離開媽媽怎麼會是病呢?如果你的孩子正在經歷害怕離開你,請你一定要多多給他安全感,多多關注他,愛護他。

    從寶寶還是受精卵的時候就和媽媽血脈相承了,十月懷胎一朝分娩,到之後的養育,媽媽是寶寶最最親近的人。我想每個寶寶都會經歷這樣一段時間離不開媽媽,媽媽不能消失在自己的視線裡,我覺得這個時候媽媽應該是欣慰的,因為寶寶更愛你。但是大了之後如果還是極其害怕離開你,我覺得是媽媽沒有經常帶著孩子融入集體活動,戶外活動較少,也沒有鍛鍊他的獨立自主的能力,這方面可能要加強。

    還記得我小時候也是離不開我媽,有一次我去姥姥家住了幾天,那是我第一次獨自住在姥姥家,雖然姥姥每天都做好吃的,但是我仍然想回來可是我又怕姥姥傷心,所以就忍了幾天,最後終於忍不住要回家。當回來看到我媽的那一刻我哭的稀里嘩啦把來送我的表哥都嚇了一跳。後來媽媽去打工她每次打電話回家我都忍住不哭,怕她擔心。記憶中清晰的事情還是關於離開媽媽時的感覺,之後上學慢慢走出去,自己可以獨立了對媽媽的依賴就少了點。

    所以慢慢來,他離不開你,就是太愛你了,等他長大了是我們離不開他了呢

  • 3 # 高醫生心理

    您好,準確來講,孩子害怕離開媽媽是一種分離焦慮。嬰幼兒在與最親近的人分開而產生的不愉快情緒,以此來抗拒分離。是一種焦慮不安的心理狀態,常發生在學齡前兒童身上,雖是正常現象,不做疾病對待,但由於不同的處理效果會對少兒性格產生一定影響,而受到人們普遍關注。

    要想很好地解決分離焦慮,我們有必要對它有個科學地認識:

    首先兒童分離焦慮會經歷幾個階段:

    英國精神病學家約翰·鮑爾比透過觀察、研究,將嬰幼兒的分離焦慮劃分成3個階段:1.反抗階段:哭鬧不止,踢打他人;2.失望階段:哭泣吵鬧減少,表情冷淡,不願意搭理他人;3.超脫階段:對外界的排斥感減少,願意進食、玩耍等。一旦看見父母又表現得很傷心。

    小朋友在經歷分離焦慮期間,可能會有如下生理變化:

    1.反覆出現不適,如頭痛、噁心、嘔吐、胃疼等症狀,尤其在親人離開時特別嚴重。

    2.抵抗力明顯下降,經常會發燒、感冒、肚子痛等等。

    3.哭叫後會出現屏氣、呼吸暫停、四肢僵直等症狀,俗稱大憋氣的現象(醫學上稱為屏氣發作),過一會兒才恢復正常。

    也可能體現在情緒變化上:

    1.孤獨與遲鈍:寶寶主要封閉自己,對陌生人表現出冷淡、少說話、反應遲鈍的特點。

    2.恐懼和膽怯:表現為怕黑、怕見人、不敢獨處等。此類小朋友易變得懦弱,缺乏自信。

    3.固執與韌性:此類孩子一有不如意的地方就哭鬧、打滾,或者用拒不吃飯來表示反抗,一定要大人滿足自己的無理要求。

    4.暴怒:一旦違拗寶寶的意見,寶寶便大哭大鬧,甚至出現扔東西、咬人等激烈反應。

    5.頑固性習慣:寶寶因為精神緊張,下意識會吮吸手指、啃指甲等,這些行為如果任其發展,久而久之會形成頑固性習慣。經常吮吸手指還會使嬰幼兒感染疾病、牙齒閉合不良等,對孩子的心理、性格發展十分不利。

    為防止出現上述變化,家長需提早介入幫助小朋友應對分離焦慮:

    1.多與同齡小朋友接觸:當孩子一歲的時候,家長就要有計劃的帶著孩子去一些同齡孩子玩耍的地方,儘量多鼓勵孩子主動與他們交流,玩耍,使其融入這個集體中去。待寶寶2歲大時,可以適當增加次數。在寶寶非常熟悉和安全的地方,如奶奶、姥姥家、非常要好的鄰居家等,可以嘗試讓他與父母短暫的分離。

    2.適時培養自理能力:在家中,家人可以透過自理訓練來培養寶寶的自理能力,如一歲左右到兩歲左右,先練習用勺或筷子吃飯,讓孩子學習獨立吃飯;兩歲後再教他們如何解決自己排尿、便的問題,先訓練和指導他們找便盆,然後再訓練如何脫、穿褲子並用手紙擦屁股。學會以上事情的孩子,他們可以儘快適應幼兒園生活。

    3.提前熟悉瞭解幼兒園:進入幼兒園的前1、2個月,家人可以多帶孩子到幼兒園附近參觀玩耍,同時分享一些幼兒園的有趣的事情。這樣可以使孩子提前熟悉幼兒園環境,讓他們對上幼兒園有憧憬和嚮往。

    5.給孩子帶玩具:在徵求老師同意的前提下,可以讓孩子帶一個心愛的毛絨玩具,讓孩子將注意力轉移到玩具上。

    總之,小朋友的分離焦慮,不是一種心理疾病,而是需要家長提前做好預防的一個“大事”。

  • 4 # 宸媽碎碎念

    但是如果孩子出現這樣的情況,或者說孩子在媽媽離開的時候反覆哭喊,說明孩子的安全感受到了破壞,家長應該引起重視。

    我們常說,童年時期安全感的建立會對人的一生產生影響,所以,童年時期給孩子建立足夠的安全感是對孩子最好的養育。

    所以我們時常會建議媽媽在孩子生命早期前三年,儘量的陪伴孩子,給足孩子需要的安全感,這樣的養育方式更科學。

    孩子依戀媽媽是正常的,媽媽如果要離開,需要給孩子講清楚,讓孩子明白媽媽離開是暫時的。如果媽媽需要長時間的離開孩子,那需要給孩子儘可能的建立一些聯絡,現在的社交非常便利了,網路其實給了我們很多便利。有心的媽媽完全可以利用好。

    儘量不要在孩子三歲前離開孩子太長時間。

    這是我給每一個新生兒媽媽的最好的建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塞爾維亞女排連續擊敗義大利土耳其女排勇奪歐錦賽冠軍,她們有機會奪取世界盃冠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