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楊秀讀書
-
2 # 檸羽76876
主題思想是對封建禮教的深刻揭露,對麻木愚昧的批判,對將來的堅定信念
《狂人日記》是魯迅創作的第一個短篇白話日記體小說,也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寫於1918年4月。該文首發於1918年5月15日4卷5號的《新青年》月刊,後收入《吶喊》集,編入《魯迅全集》第一卷。
小說通過被迫害者“狂人”的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的描寫,揭示了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表現了作者對以封建禮教為主體內涵的中國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現了作者深刻的懺悔意識。
作者以徹底的“革命民主主義”的立場對中國的文化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時對中國的甚至是人類的前途表達了深廣的憂憤。
擴充套件資料寫作背景:
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後,魯迅深受鼓舞,與李大釗、陳獨秀、胡適等當時許多先進知識分子一起,寫文章,辦雜誌,在中國“五四運動”結束後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新文化運動。
他站在反帝反封建的前列,積極提倡新文化、新思想、新道德,猛烈抨擊幾千年來的舊文化、舊思想、舊道德。
1917年8月9日,魯迅應錢玄同之邀,答應其為《新青年》寫文章,並在1918年4月完成《狂人日記》的創作。在創作《狂人日記》之前,魯迅曾經看過大約百多篇外國文學作品。
《狂人日記》是魯迅在經歷了沉默與思索之後的第一聲吶喊,作品中融入了他多年來的憤怒、怨恨、不滿、焦慮,以及希望、祈求等各種複雜的情緒,也必然地體現了作者多年來對中國歷史的深思和對現實社會的認識,是一篇徹底的反封建的“宣言”,也是作者此後全部創作的“總序言”。
文章簡介:
《狂人日記》整篇作品幾乎都是狂人內心世界的表白。狂人認為周圍的人都在吃人,自己也要被迫吃人或被人吃。狂人被關起來,拒絕家人送來的飯菜,拒絕被醫治,一直勸說周圍人不要再吃人。
直到最後狂人發現,也許自己就曾在無意中吃過自己妹妹的肉。絕望中的狂人發出“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救救孩子……”的呼喊。
在小說的開頭“狂人日記序”中寫道:“勞君遠道來視,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補矣。”狂人病體痊癒暗示的是其他人在精神上的不正常。在眾人眼中,狂人是一個患有迫害狂恐懼症的病人,在狂人眼中,其他人才是吃人的人。這樣的不同角度和立場,深刻的揭示了病態社會的悲哀。
小說通過古久先生的陳年流水簿子的形象暗示,將矛頭直接指向保守的傳統文化。“將來是容不得吃人的人”,是狂人對未來社會的幻想和規劃;“我也未必沒有吃過妹子的肉”,這是狂人對自我的評價和反思,也是自己對前途的絕望,充滿了自我懺悔的精神。
小說的結尾“救救孩子”的呼喊是狂人為建立新的社會而進行實踐性的探索。在狂人看來,現實中的人都是有罪的,只有孩子是純潔的,沒有受到吃人文化的汙染,因此要想有一個美好的未來,就只有把希望寄託在孩子們身上,就只能趕緊救救孩子。
《狂人日記》不僅表現了徹底批判封建禮教的勇氣,而且還表現了魯迅“憂憤深廣”的人道主義情懷,表現了他以文藝創作來改造社會和人生的總體精神狂狂人日記》的主題十分明確,就是“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弊害”。他還曾在1918年8月20日致許壽棠的信中說道:“《狂人日記》實為拙作……以此讀史,有多種問題可以迎刃而解。後以偶閱《通鑑》,”乃司中中國人尚是食人民族,因此成篇。此種發見,關係亦甚大知者尚寥寥也。”由此可見,作品小序中所謂“今撮錄一篇,以供醫家研究”等語,完全可以理解為作者有意摹傳統筆記小說作法而寫的反語,也可以理解為作者所說的“醫家”有更深廣的含義,並非狹義的“醫生”、“大夫”。 在這部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狂人雖然具有迫害狂的精神特徵,諸如“今天全沒有月光,我知道不妙”,“趙貴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想害我”,“那趙家的狗,何以看我兩眼呢?”等等,但作品的深層意蘊卻是有意識地指向幾千年的歷史和當時社會上的“吃人”現象從古代的“易子而食”,到“前天狼子村佃戶來說吃心肝的事”;從“易牙蒸了他兒子,給桀紂吃”,到徐錫林(即徐錫霖)被炒食心肝。作品內容雖然帶有狂人的非邏輯心理特徵,但始終圍繞著“吃人”,圍繞著中國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不斷髮生的有史可查和無史記載的形形色色的吃人現象,其意圖是顯而易見的。 《狂人日記》在表現其主題時,也表現出鮮明的啟蒙主義的思想特徵。魯迅對中國國民性中的“看客”心態最為深惡痛絕,他的“棄醫從文”的重大抉擇便直接由於這個因素。而顧在五四運動前後寫的所有雜文和小說,都是以啟蒙主義為總的思想特徵的。 《狂人日記》的創作,是魯迅在經歷了沉默與思索之後的第一聲吶喊,其中自然而然地融入了他多年來的憤怒、怨恨、不滿、焦慮,以及希望、企求等各種複雜的情緒,也必然地體現了他多年來對中國歷史的深思和對現實社會的認識,是一篇徹底的反封建的“宣言”,也是作者此後全部創作的“總序言”。 《狂人日記》的啟蒙主義思想特徵,主要表現在對封建禮教的深刻揭露,對麻木愚昧的國民性的批判,以及對將來的堅定信念和熱烈希望。作者寫道:“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葉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四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禮教就是吃人,仁義道德是禮教虛偽的面具,這就是魯迅對封建道德的定義,也是他多年來思考和認識的結果,也是這篇作品最輝煌的成就。
《狂人日記》的主題是"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弊害"。"弊害"乃在"吃人"。魯迅以其長期對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中國的深刻觀察,發出了振聾發聵的吶喊:封建主義吃人! 魯迅曾說,《狂人日記》"顯示了‘文學革命’的實績",它以"‘表現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別’,抨擊了一部分青年讀者的心"。的確,《狂人日記》在近代中國的文學歷史上,是一座里程碑,開創了中國新文學的革命現實主義傳統。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是魯迅先生一生的寫照。
魯迅 狂人日記 主要思想內容是
它“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弊害”,對迫害狂者的精神狀態雖然有逼真的描寫,但對封建禮教的深刻揭露更令人震驚,揭露了“仁義道德”的極端虛偽性,發出了“救救孩子”的呼聲,不僅表現了魯迅的“憂憤深廣”的人道主義情懷,表現了他以創造改造社會和人生的總體精神。它以“表現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別”,以嫻熟的白語口語,以足夠的思想藝術份量,深刻的體現了思想革命的和文學革命的實質,把徹底反封建的精神和嶄新而完美的形式相結合,起到了劃時代的作用。
-
3 # 我只是我不代表你
此問題恕不回答…
幾個月前此問題答過,發出去後如同石沉大海,至今尚未找到其蹤影,如同大海撈針一般,等找到再說吧…
-
4 # 突襲連隊
魯迅先生的《狂人日記》可畫了一個封建的病態的社會,文章擁有直指封建社會積弊的力量,向病態吃人的封建社會發起了猛烈的批判
-
5 # 林巖1963
《狂人日記》是借知識分子的苦苦思索,但又受制於當時封建制度的禁固,不得不借助於狂人的日記,向世人吶喊這是個吃了二千多年人的社會,醒醒吧!世人皆睡,唯狂人吶喊聲聲。當今成不醒,但必須呼喊孩子們醒醒,那就是“救救孩子”。
-
6 # 李愛國nx
我有幸讀過魯迅先生的《狂人日記》,當即想起一句話‘“想起來,我從頂上直冷到腳跟。他們會吃人,就未必不會吃我。你看那女人“咬你幾口”的話,和一夥青面獠牙人的笑,和前天佃戶的話,明明是暗號。我看出他話中全是毒,笑中全是刀。他們的牙齒,全是白厲厲的排著,這就是吃人的傢伙。”“吃人”讓人感覺可怕,但那個時代人並不那麼覺得。
我個人認為《狂人日記》的主題思想,傳統的答案是“反封建”、“暴露禮教和家族制度的弊害”,看起來患有“迫害狂”的狂人,則是一個具有現代意識的封建叛逆者,一個清醒的啟蒙主義者。這應該是公認的結論,並且在當時的環境下,魯迅先生寫出《狂人日記》也的確是依據這一出發點。《狂人日記》的主題,據魯迅說,是“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弊害”。“弊害”何在?乃在“吃人”。魯迅以其長期對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中國的深刻觀察,發出了振聾發聵的吶喊:封建主義吃人!
魯迅曾說,《狂人日記》“顯示了‘文學革命’的實績”,它以“‘表現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別’,抨擊了一部分青年讀者的心”。的確,《狂人日記》在近代中國的文學歷史上,是一座里程碑,開創了中國新文學的革命現代主義傳統。
-
7 # 綠葉風采
揭露封建思想殘餘,曝光任人宰割、不思進取的弱相,以圖喚醒民眾,活出自我,活岀骨氣,改變根深蒂固的社會體制和陳規陋習。
-
8 # 汪老師語文課
看到這個問題,感覺很熟悉。一下子讓思緒穿越到中學語文的課堂上,老師把這個問題寫在黑板上,讓我們思考總結。同學們你一言我一語,最後老師彙總,無非是對吃人的封建禮教的揭露,對麻木不仁人性的批判,對建立新文化制度的信心。當時的我們對這個答案深信不疑。
也許是年少,對社會的認知太淺薄。什麼問題都用是或非來回答,不是黑的就是白的,二十年後再看到這個問題,我覺得應該換一個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
文化,無論是舊文化還是新文化,無論是封建文化還是現代文化,都是適應當時社會現實需要的。現代的學者們已經給了文化一個準確的定義。文化是人們長期形成的生活習慣和精神信仰凝結成的集體人格。所以文化的創作者是大眾,是當時的所有人,而不是某一部人。那麼我們自己創造的文化,我們為什麼要去批判他?
社會是龐大的複雜的,經濟的發展,政治的變革,文化的創新等等,都有其自身的規律。當社會的浪潮洶湧襲來時,有的人成為社會的贏家有的人成為所謂的被吃的物件。任何時代都是這樣的。在任何時代,規則都是強者制定的,任何想要通過改變社會規則或者是文化來追求公平的人都是不可理喻的,強者都是在改變自己。
人性都由自我保護意識,當我們處於社會最底層是,總覺得周圍的人都不友好,都想迫害自己,大腦中的自我保護意識就自發的變現出來。所以大家理解狂人的心態了吧。
所以,回到前面的問題。與其說魯迅對封建文化的揭露和批判,不如說是對人性的揭露和批判。批判的是人們對舊文化的忍耐與接收,批判的是人們改造自身和創造新文化的勇氣。
我喜歡魯迅的文章,不是因為他的文章有多華麗,實際上他的文章一點也不華麗。而是因為他對社會的深刻認識超越了當時的很多人。
-
9 # 中有雜樹
《狂人日記》最初發表於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號,是魯迅的第一篇白話小說,也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小說通過被迫害者“狂人”的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的描寫,揭示了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表現了作者對以封建禮教為主體內涵的中國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現了作者深刻的懺悔意識。作者以徹底的“革命民主主義”的立場對中國的文化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時對中國的甚至是人類的前途表達了深廣的憂憤。
這篇小說受到俄國小說家果戈理的同名小說的影響,《狂人日記》中的狂人所患的病是“迫害狂”,從醫學的角度來看,其突出的症狀是病患者處於一種反應性妄想之中,對於周圍的一切,都可能因某一事物特徵引起多疑性反應:
“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其中最凶的一個人,張著嘴,對我笑了一笑,我便從頭直冷到腳跟,曉得他們佈置,都已妥當了。”將別人善意的“笑”理解為暗藏殺機的吃人者的表面文章,完全背離了正常生活的心理軌道。混亂的邏輯。狂人在這種變態的心理下,正常的邏輯必然會被打破,這就造成了邏輯的混亂。
圖片取自網路,侵刪
“我不見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見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發昏;然而須十分小心。不然,那趙家的狗,何以看我兩眼呢?”三十多年不見月光,從生活邏輯來說是不可能的,因此是荒唐的。“他”與“趙家的狗”沒有必然的聯絡,那狗看“我”兩眼更是與“我”不相干,但狂人卻將他和“那狗”與“我怕”與“月光”的不見都聯絡了起來,組成一個三段論。
侵刪
《狂人日記》的主題,據魯迅說,是“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弊害”。“弊害”何在?乃在“吃人”。魯迅以其長期對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中國的深刻觀察,發出了振聾發聵的吶喊:封建主義吃人。作者通過狂人的內心表白這樣一種角度,揭露了中國封建社會“吃人”的社會病態,並且在文章末發出了對社會的深切憂慮和期盼。
-
10 # 風車車視界
《狂人日記》的主題十分明確,就是要“暴露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弊害”。作品雖然是一篇狂人的日記,卻始終圍繞著中國幾千年歷史中不斷髮生的吃人現象展開,其用意就是告訴大家,在寫滿“仁義道德”的歷史中,其實滿本都只寫著兩個字:“吃人”!這是魯迅對封建道德下的定義,也是他多年來思考的結果。作品通過主人公狂人的眼睛,觀察了他身邊的人:“他們——也有給知縣打過枷的,也有給紳士掌過嘴的,也有給衙役佔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債主逼死的”,然而,他們不但沒有起來反抗吃人的人,反倒也要跟著吃人。狂人為此而困惑,作者為此而憤怒:“是歷來如此慣了,不以為非呢?還是喪了良心,明知故犯呢?”在狂人或作者看來,這些人如果不改,最後終會被吃掉的,而未來的希望只能寄託在那些“或者還有”的“沒有吃過人的孩子”身上,因此,他發出了“救救孩子……”的呼聲。
其實就是吃人還有不要讓後輩人也遭受毒害!!!
用一個精神病人的目光看世界,看到這個世界都是扭曲的,所有的人都是不懷好意的。
回覆列表
《狂人日記》是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主要通過“狂人”的自述和表現,說明封建禮教下“吃人”制度,是作者對封建社會的文化表達出憤怒和擔憂的思想。是一部寓意很深刻,很直接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