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魚又稱烏鱧。烏鱧常見的病害及防治技術:
(一)出血病
1.流行情況:出血病是烏鱧魚種培育和成魚養殖中的一種常見病,發病率高,易引起
大批死亡。每年的7~9月是此病的主要流行季節。流行適宜的水溫27℃~30℃。由於放養密度高、水質惡化、水中溶氧低、透明度低等原因,常會導致此病暴發。
2.症狀:病魚鰭基、腹部、尾部等處有出血斑,眼球突出,眼眶有出血症狀。解剖,肝臟有塊狀及點狀出血、腸內無食物、腸壁充血。
3.防治:
(1)提高水位,增加換水次數,保持水質清新。
(2)在流行季節,定期用生石灰、強氯精、二溴海因、二氧化氯等消毒藥化水全池潑灑消毒,每半個月使用一次,幾種消毒藥交替使用,具有一定的預防和治療效果。
(二)白皮病
1.流行情況:主要危害烏鱧的夏花魚種,每年6~8月為流行季節,主要發生在夏花分塘前後,因操作不慎、碰撞魚體或水質惡化,尤其是放了沒有充分發酵的糞肥,病原菌更易
孳生和繁殖,魚體容易感染此病。止病死亡率高,可達50%以上,它病程短,從發病到死亡只有2~3天的時間。
2.症狀:隨著病情的發展迅速擴充套件蔓延,嚴重時病魚尾鰭爛掉或殘缺不全,病魚遊動不平衡,頭部向下,尾部向上與水平垂直至死亡。
3.防治:發病魚池可用1ppm的漂白粉(含有效氯30%)或0.3ppm的二氧化氯等消毒藥物化水全池潑灑。
(三)腹水病
1.流行情況:此病是近幾年來甚為嚴重的細菌性疾病之一。該病傳染快,發病急,死亡率高。主要發病時間是氣溫較高的夏秋季,流行高峰期水溫為20℃~32℃。
2.症狀:病魚不攝食體色發黑,大多在池埂邊水面漫遊,不怕人。大多數病魚皮下積水、豎鱗;腹部膨大,肛門紅腫。解剖,腹水清亮或淡紅,肝臟土黃色,腸道出血。
3:防治:應採用早防、早治的策略,定期在池塘中投放消毒藥物,定期投餵藥餌,防治採用外消內服相結合,外用消毒藥物用強氯精、二氧化氯或二溴海因等全池潑灑,內服氟哌酸或土黴素加上中草藥配方的“肝腎康寧”拌餌內服,連用3~5天,實際治療效果較好。
(四)水黴病
1.流行情況:主要發生在烏鱧受精卵的孵化階段和魚苗階段,由於水環境不良或水溫低(15℃~20℃),特別在陰雨天,突然感染引起,可造成受精卵及魚苗的大批死亡。水黴
菌多是腐生性的,大多是扦捕、運輸、體表寄生蟲侵襲等導致發病。
2.症狀:內菌絲侵人體內後,蔓延擴充套件,向外生長成綿毛狀菌絲,似白色綿毛。病魚體表粘液增多焦躁或遲鈍,食慾減退,最後瘦弱死亡。
(1)嚴格用藥物消毒孵化池,保持孵化池水體清新,撈卵不離水,輕撈輕放不使卵粒受傷。苗種扦捕、運輸動作要輕,放苗前用5%的食鹽水浸洗魚5~10分鐘,可預防此病的發生。
(2)用亞甲基蘭0.3~0.5ppm化水全池潑灑,連用2天,效果較好。
(五)小瓜蟲病
1.流行情況:此病流行於春、秋季。對烏鱧的年齡無嚴格的選擇性。小瓜蟲病藉助於胞囊及幼蟲傳播;剛孵出的幼蟲侵襲力較強,隨著時間的推延而逐漸減弱,水溫15℃~20℃
侵襲力最強。
2.症狀:病魚體表、鰭條和鰓瓣上佈滿白色點狀的蟲體和胞囊,肉眼可見,病情嚴重時魚體覆蓋著一層白色薄膜。病魚在水中反應遲鈍,漂浮於水面,不時與固體物摩擦,最後
病魚呼吸困難而死。
3.防治:養殖魚池用生石灰徹底清塘消毒,殺死蟲體胞囊;掌握合理的放養密度。加
強飼養管理以增強體質。發病魚池用0.3~0.5ppm的亞甲基蘭全池潑灑,連用2天。
(六)車輪蟲病
1.流行情況:主要危害烏鱧的魚苗魚種階段。一年四季都可發生,而以4~7月較流行,適宜溫度20℃~28℃。池小、水淺、水質不良、餌料不足、放養過度、連續下雨等情況易發此病。
2.症狀:病魚粘液增多,魚苗可呈“白頭白嘴”症狀,病魚遊動緩慢,有的在池水中翻滾、打轉,魚體消瘦,呼吸困難而死。鏡檢病魚鰓絲和體表刮取物可見大量車輪蟲,診斷必須依靠鏡檢。
3.防治:用0.7ppm的硫酸銅全池潑灑。如果是7~8月份高溫季節,適當減少硫酸銅的濃度,連續潑灑2天。採用此法可有效殺滅魚體表和鰓上的車輪蟲。
(七)孢子蟲病
1.流行情況:發病高峰主要在成魚階段,即每年的秋、冬、春季。
2.症狀:寄生在魚的頭部、鰭和體表,形成肉眼可見的大大小小乳白色的胞囊,形成米粒狀,胞囊寄生部位充血、出血。病魚體上的胞囊少則數十個多則可達數百個。取下胞囊,顯微鏡下可見成千上萬個孢子。
3.防治:養殖魚池要用生石灰徹底清塘,殺死淤泥中的孢子,以減少此病的發生。發病魚池可在飼料中拌服“孢殺”,連用3~5天;外用滅蟲精全池潑灑,隔三天後再用“強效碘”全池潑灑,連用3天,採用此法治療效果較好。
烏鱧對病害的抵抗力很強,只要養殖過程中不斷提高養殖技術和管理水平,做到“無病先防,有病早治,對症下藥”,就能減少疾病的發生,達到提高養殖經濟效益的目的。
黑魚又稱烏鱧。烏鱧常見的病害及防治技術:
(一)出血病
1.流行情況:出血病是烏鱧魚種培育和成魚養殖中的一種常見病,發病率高,易引起
大批死亡。每年的7~9月是此病的主要流行季節。流行適宜的水溫27℃~30℃。由於放養密度高、水質惡化、水中溶氧低、透明度低等原因,常會導致此病暴發。
2.症狀:病魚鰭基、腹部、尾部等處有出血斑,眼球突出,眼眶有出血症狀。解剖,肝臟有塊狀及點狀出血、腸內無食物、腸壁充血。
3.防治:
(1)提高水位,增加換水次數,保持水質清新。
(2)在流行季節,定期用生石灰、強氯精、二溴海因、二氧化氯等消毒藥化水全池潑灑消毒,每半個月使用一次,幾種消毒藥交替使用,具有一定的預防和治療效果。
(二)白皮病
1.流行情況:主要危害烏鱧的夏花魚種,每年6~8月為流行季節,主要發生在夏花分塘前後,因操作不慎、碰撞魚體或水質惡化,尤其是放了沒有充分發酵的糞肥,病原菌更易
孳生和繁殖,魚體容易感染此病。止病死亡率高,可達50%以上,它病程短,從發病到死亡只有2~3天的時間。
2.症狀:隨著病情的發展迅速擴充套件蔓延,嚴重時病魚尾鰭爛掉或殘缺不全,病魚遊動不平衡,頭部向下,尾部向上與水平垂直至死亡。
3.防治:發病魚池可用1ppm的漂白粉(含有效氯30%)或0.3ppm的二氧化氯等消毒藥物化水全池潑灑。
(三)腹水病
1.流行情況:此病是近幾年來甚為嚴重的細菌性疾病之一。該病傳染快,發病急,死亡率高。主要發病時間是氣溫較高的夏秋季,流行高峰期水溫為20℃~32℃。
2.症狀:病魚不攝食體色發黑,大多在池埂邊水面漫遊,不怕人。大多數病魚皮下積水、豎鱗;腹部膨大,肛門紅腫。解剖,腹水清亮或淡紅,肝臟土黃色,腸道出血。
3:防治:應採用早防、早治的策略,定期在池塘中投放消毒藥物,定期投餵藥餌,防治採用外消內服相結合,外用消毒藥物用強氯精、二氧化氯或二溴海因等全池潑灑,內服氟哌酸或土黴素加上中草藥配方的“肝腎康寧”拌餌內服,連用3~5天,實際治療效果較好。
(四)水黴病
1.流行情況:主要發生在烏鱧受精卵的孵化階段和魚苗階段,由於水環境不良或水溫低(15℃~20℃),特別在陰雨天,突然感染引起,可造成受精卵及魚苗的大批死亡。水黴
菌多是腐生性的,大多是扦捕、運輸、體表寄生蟲侵襲等導致發病。
2.症狀:內菌絲侵人體內後,蔓延擴充套件,向外生長成綿毛狀菌絲,似白色綿毛。病魚體表粘液增多焦躁或遲鈍,食慾減退,最後瘦弱死亡。
3.防治:
(1)嚴格用藥物消毒孵化池,保持孵化池水體清新,撈卵不離水,輕撈輕放不使卵粒受傷。苗種扦捕、運輸動作要輕,放苗前用5%的食鹽水浸洗魚5~10分鐘,可預防此病的發生。
(2)用亞甲基蘭0.3~0.5ppm化水全池潑灑,連用2天,效果較好。
(五)小瓜蟲病
1.流行情況:此病流行於春、秋季。對烏鱧的年齡無嚴格的選擇性。小瓜蟲病藉助於胞囊及幼蟲傳播;剛孵出的幼蟲侵襲力較強,隨著時間的推延而逐漸減弱,水溫15℃~20℃
侵襲力最強。
2.症狀:病魚體表、鰭條和鰓瓣上佈滿白色點狀的蟲體和胞囊,肉眼可見,病情嚴重時魚體覆蓋著一層白色薄膜。病魚在水中反應遲鈍,漂浮於水面,不時與固體物摩擦,最後
病魚呼吸困難而死。
3.防治:養殖魚池用生石灰徹底清塘消毒,殺死蟲體胞囊;掌握合理的放養密度。加
強飼養管理以增強體質。發病魚池用0.3~0.5ppm的亞甲基蘭全池潑灑,連用2天。
(六)車輪蟲病
1.流行情況:主要危害烏鱧的魚苗魚種階段。一年四季都可發生,而以4~7月較流行,適宜溫度20℃~28℃。池小、水淺、水質不良、餌料不足、放養過度、連續下雨等情況易發此病。
2.症狀:病魚粘液增多,魚苗可呈“白頭白嘴”症狀,病魚遊動緩慢,有的在池水中翻滾、打轉,魚體消瘦,呼吸困難而死。鏡檢病魚鰓絲和體表刮取物可見大量車輪蟲,診斷必須依靠鏡檢。
3.防治:用0.7ppm的硫酸銅全池潑灑。如果是7~8月份高溫季節,適當減少硫酸銅的濃度,連續潑灑2天。採用此法可有效殺滅魚體表和鰓上的車輪蟲。
(七)孢子蟲病
1.流行情況:發病高峰主要在成魚階段,即每年的秋、冬、春季。
2.症狀:寄生在魚的頭部、鰭和體表,形成肉眼可見的大大小小乳白色的胞囊,形成米粒狀,胞囊寄生部位充血、出血。病魚體上的胞囊少則數十個多則可達數百個。取下胞囊,顯微鏡下可見成千上萬個孢子。
3.防治:養殖魚池要用生石灰徹底清塘,殺死淤泥中的孢子,以減少此病的發生。發病魚池可在飼料中拌服“孢殺”,連用3~5天;外用滅蟲精全池潑灑,隔三天後再用“強效碘”全池潑灑,連用3天,採用此法治療效果較好。
烏鱧對病害的抵抗力很強,只要養殖過程中不斷提高養殖技術和管理水平,做到“無病先防,有病早治,對症下藥”,就能減少疾病的發生,達到提高養殖經濟效益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