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醜奴兒 書博山道中壁》
原文: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
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
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作者資料: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享年67歲,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居士,歷城(今山東濟南)人,漢族人。 與蘇軾齊名,並稱蘇辛。平生以氣節自負,以功業自許,一生力主抗戰,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顯示其卓越軍事才能與愛國熱忱,又與宋志士陳亮及理學家朱熹保持深厚友誼,與之砥勵氣節,切磋學問。抗金復國是其作品之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嘆與壯士閒置的憤懣,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還以生動細膩的筆觸描繪江南農村四時的田園風光、世情民俗。其詞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在蘇軾的基礎上,大大開拓了詞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
譯文:年輕時不知道愁的滋味,喜歡登高望遠。登高望遠,為了寫新的詞無愁而勉強說愁。而現在知道了全部愁的滋味,愁得無話可說。愁得無話可說,卻說好一個涼爽的秋天!
鑑賞:這首詞是作者帶湖閒居時的作品。通篇言愁。透過“少年”時與“而今”的對比,表現了作者受壓抑、遭排擠、報國無路的痛苦,也是對南宋朝廷的諷刺與不滿。全詞構思新巧,平易淺近。濃愁淡寫,重語輕說。寓激情於婉約之中。含蓄蘊藉,語淺意深。別具一種耐人尋味的情韻。
《醜奴兒 書博山道中壁》
原文: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
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
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作者資料: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享年67歲,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居士,歷城(今山東濟南)人,漢族人。 與蘇軾齊名,並稱蘇辛。平生以氣節自負,以功業自許,一生力主抗戰,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顯示其卓越軍事才能與愛國熱忱,又與宋志士陳亮及理學家朱熹保持深厚友誼,與之砥勵氣節,切磋學問。抗金復國是其作品之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嘆與壯士閒置的憤懣,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還以生動細膩的筆觸描繪江南農村四時的田園風光、世情民俗。其詞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在蘇軾的基礎上,大大開拓了詞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
譯文:年輕時不知道愁的滋味,喜歡登高望遠。登高望遠,為了寫新的詞無愁而勉強說愁。而現在知道了全部愁的滋味,愁得無話可說。愁得無話可說,卻說好一個涼爽的秋天!
鑑賞:這首詞是作者帶湖閒居時的作品。通篇言愁。透過“少年”時與“而今”的對比,表現了作者受壓抑、遭排擠、報國無路的痛苦,也是對南宋朝廷的諷刺與不滿。全詞構思新巧,平易淺近。濃愁淡寫,重語輕說。寓激情於婉約之中。含蓄蘊藉,語淺意深。別具一種耐人尋味的情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