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倚樓風雨

    閉門思過這成語和孟子沒有絲毫關係,閉門思過的由來如下:

    《漢書·韓延壽傳》記載,韓延壽為左馮翊太守時,有一次見有兄弟兩人爭訟田產。韓認為骨肉爭訟,有傷風化,責任在於自己沒有把地方治理好。於是“閉閣思過”,最後感化了這兄弟倆,由互爭變為互讓。

    由此可見,閉門思過確實跟孟子沒關係,孟子雖然作為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同樣也是提倡人的仁義道德,但和這沒什麼關係!

  • 2 # 顏小二述哲文

    古代閉門思過一說如果按照孟子關於“心”的解讀來看,確實和孟子有關。簡單來說,孟子認為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擁有“四心”,這“四心”缺一不可,缺了一個,就不是絕對意義上的人了,就是接近“禽獸”一般的存在。所以,人犯錯了,就要面壁思過,反思自己丟了哪一“心”,以此保有“四心”,避免成為“禽獸”。

    1、孟子認為,人和飛禽走獸區別開,是因為人生來就有四心

    在孟子思想裡面,所謂的閉門思過,指的就是人失去了人與禽獸所分離開的“四心”。要理解閉門思過,我們先看看孟子思想中何謂“四心”。這四心用孟子的話說,就是: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在孟子思想裡面,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人有四心,這四心分別是:“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和“是非之心”。

    孟子指出,人因為有“惻隱之心”,所以在看到人悲慘的遭遇時,會忍不住同情;人因為有“羞惡之心”,於是不願意去做那些不知羞恥的事情;人因為有“辭讓之心”,所以懂得謙讓,知道長幼有序;人因為有“是非之心”,於是知道什麼事情該做,什麼事情不該做。

    孟子覺得,這“四心”是人獨有的,是與生俱來的,象徵著人先天的“善”,也正是因為人先天就具有這四個善的發端處,所人才會發展出社會,人才會和“飛禽走獸”區別開。

    2、孟子思想中的“四心”雖是先天就有,但後天也可能失去,失去時,就需要閉門思過

    孟子指出,人雖然先天就擁有“四心”,如果後天太過放肆,也會在不知不覺中失去這“四心”,漸漸走向“惡”,

    所以,孟子覺得,人要想一直保有自己“善”的天性,就需要時時刻刻反覆思考自己是不是保有這“四心”,並且去踐行自己“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和“是非之心”。

    如果一個人出現了類似嫉妒、好利之類的情況不知道反思,那麼這個人就可能是失去了類似“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或者“是非之心”,也就是說人代表“善”之天生四心出現不全,這個時候,因為禽獸生來是沒有這四心的,於是失去了四心中無論哪一心的人,某種程度上屬正走在漸漸變成“衣冠禽獸”的路上。這麼一看,孟子這話說得還確實夠狠的。

    所以,大家在看古裝電視的時候,是不是有時候看到長輩罰小輩面壁思過,小輩就哭哭唧唧,又委屈又生氣的?不知道大家當時有沒有這個感覺,我當時反正是覺得,不就是面壁思過嗎,至於這麼悲傷和懊惱甚至是害怕嗎。現在我算是明白了,長輩要晚輩去面壁思過,按照孟子理論來說,這不就是在說晚輩已經在走向“獸”的路上了。聽到長輩說自己“快成禽獸了”,這晚輩能不哭哭唧唧嗎?

    所以,在古代,人一犯錯就需要面壁思過,如果按照孟子思想來解讀的話,也有其邏輯合理處。因為孟子認為人性本善,而人與獸之區別就在於這先天之善,人擁有代表善的四心,即“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和“是非之心”,這四心少了一個,人就向“獸”近了一步,等都沒有了的時候,人與獸之間的差別就沒有了,就完全成為和禽獸無異的存在了。於是,孟子指出人要時刻反思和踐行這“四心”,而所謂的面壁思過,就是古人反思自己是不是丟了這“四心”,繼而防止自己漸漸變成“禽獸”的辦法。

  • 3 # 巴陵人說歷史

    我認為閉門思過是和孟子的性善論和四心有關的。

    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要弄清什麼是閉門思過?孟子的主要哲學思想是什麼?

    一、閉門思過:

    閉門思過,中國古代典故之一,後引用為成語。本義為關起門來思考自己的過錯,比喻自我反省,改過自新。出處:

    1、東漢·班固《漢書·韓延壽傳》、《漢書·韓延壽傳》:“因入臥傳舍,閉閣思過。”

    2、三國·蜀·諸葛亮《黜來敏教》:“自謂能敦厲薄俗,帥之以義。今既不能,表退職,使閉門思愆。”

    2、孟子的哲學思想:

    孟子的主要哲學思想,是他的“性善論”,與荀子的“性惡論”相對(梁啟超認為孟子的“性善論”強調了教育的可能性,荀子的“性惡論”強調了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論”是孟子談人生和談政治的理論根據,在他的思想體系中是一箇中心環節。“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

    按照孟子的看法,不僅人性本善,人性本來有“四心”,就連仁義禮智這四種品質道德,也都是“我固有之也,只不過平時我們沒有去想它因而不覺得罷了。所以,現在我們應該做的就是要在自己的身上,自己的本性之中去發現仁義禮智,“盡其才”,充分發揮自己的天生資質。這使人想到他在《公孫丑上》裡面所說的,人有仁義禮智的四端,“猶其有四體也”。仁義禮智已經植根於我們的本性之中。

    古人犯錯就閉門思過,就是在反思自己到底丟了“仁義禮智”哪一種向善的心的“天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養羊和哪些人打交道會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