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棍哥觀史

    孫太后與朱祁鎮這對母子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是非功過自有春秋評說。若以厚顏無恥論之未免過激,此二人的“汙點”主要在於孫太后的“借子上位”,朱祁鎮御駕親征帶來的土木堡之變,以及“厚顏無恥”的發動奪門之變,復辟為帝。在我們看來,後宮的陰險手段屬於失徳,動搖國本後又兵變復辟,這屬於不明之舉。中宮失德,皇帝不明,這對母子就被認定為厚顏無恥,那到底是不是這樣呢?

    孫太后的汙點

    朱瞻基在當太子的時候,就娶了胡善祥為太子妃,即位後就順理成章的立了胡善祥為後。明朝的后妃選拔與之前的朝代差異很大,不再注重門閥的限制,所以明朝後妃只注重德行、以及外貌。朱瞻基是朱棣最喜愛的孫子,有種說法稱朱高熾能當皇帝就因為朱棣“好聖孫”,可見朱瞻基在當時的家庭地位。這兩點能夠說明一個問題,胡善祥能當太子妃,絕不是爹媽安排的政治婚姻,朱瞻基看不上誰說也無用,所以胡善祥“不得寵”的論調可以視為汙衊。

    這就是胡孫二人的地位發生了轉變,此後朱祁鎮廢后,立孫氏為後,因《明史》記載孫氏所“生”的朱祁鎮其實是宮人子,是被孫氏偷樑換柱到膝下的,所以這次廢后是孫氏的陰謀。我們先不討論《明史》中“借子上位”的真實性與否,單看孫氏得子後的繼承人問題。明朝的儲君設定與前面的朝代也不同,之前朝代大多采用的是“嫡長繼承製”,而明朝是“長房繼承製”,也就是說明朝淡化了嫡庶之別,只注重長幼之分,由長子一脈相傳,在無子嗣時,兄終弟及繼承規則中也是挑選年長者任之。

    因此,朱祁鎮可以說是皇儲的獨苗,沒有任何競爭對手。《萬曆野獲編》中還記載了胡氏主動請求讓位:“以無子多病,表請閒居,而孝恭孫後代其位。”這個記載可以理解,因為明朝並沒有像宋朝那樣,正宮皇后並沒有嗣養儲君的傳統,所以儲君確定的情況下,主動讓位至少可以保證皇子即位後,其母不會刁難自已。另有說法是朱祁鎮想要廢后,顧及胡氏面子,令其上表請辭,這個也能理解,因為皇儲已定,皇子的教育和生活是由生母負責,給以相應的位分是合情合理的,而且廢后大事是由大臣商議後決定的,於禮法、制度都能說的通。

    綜上可見,孫皇后與朱祁鎮這對母子並不能說是厚顏無恥,孫皇后的汙點其實可信度不高,她在歷史上的評價是不錯的,她所做出的決策基本上都是按照規制來的,並沒有太過出格的地方,土木堡之變時的冷靜決策也絕非一般女效能夠做到。朱祁鎮的毛病就是能力不足,但心氣兒挺高,效仿祖輩御駕親征,結果玩大了導致一系列連鎖反應。別的皇帝拿的出手的政績都是文治武功,而朱祁鎮最出彩的是廢除了人殉制度,釋放了建文帝的幼子朱文圭,所以朱祁鎮不能說是厚顏無恥,沒點臉皮他就沒法當皇帝,畢竟能力有限。

  • 2 # 亦君說書

    不是每個皇帝都能做到皇位丟了還能撿回來的。孫太后也許不是個善良的女人,但她是個偉大的母親。朱祁鎮或許不是個好皇帝,但有一點,他能屈能伸能忍常人不能忍。

    朱祁鎮九歲登基,一直受太皇太后張氏控制。直至張氏去世,他才出頭。這麼些年,他確實被憋得狠了,走向了另一個極端:變得有點中二。瓦剌來犯時朱祁鎮才20出頭,為了秀肌肉,不惜御駕親征,最終被瓦剌甕中捉鱉。

    而對於宮裡的孫太后來說,大明的江山沒那麼重要,還是親兒子比較重要。她當時搜刮了宮裡一筆銀子,包括自己的首飾珠寶和兒媳婦的首飾珠寶,找人送到敵營去贖兒子。

    可惜綁匪都是錢越多越貪心,越發不放人的。兒子救不回來,國不可一日無君。拖是拖不下去了,只能讓朱祁鎮的親弟弟朱祁鈺當皇帝。

    於是她強迫朱祁鈺答應,立朱祁鎮兩歲的兒子,她的親孫子朱見深為皇太子才能登基。朱祁鈺答應了,這才得以繼位,成為景泰帝。

    朱祁鈺一開始還是很有雄心壯志的,大敗瓦剌人。瓦剌人一看大勢已去,那算了,把中二皇帝還給你們,一山不容二虎,兩個皇帝看你們怎麼玩。

    你想,他頭上有太上皇,膝下的皇太子又不是親兒子,這不就是一高階打工仔嗎?這種皇帝還有什麼幹頭?

    於是朱祁鈺下了狠手,他把關朱祁鎮的地方大門鎖裡灌了鉛,門口派錦衣衛看著,吃的只能從小洞裡送進去。有時候還剋扣親哥哥的吃穿,朱祁鎮的老婆只能做女紅,再從洞裡塞出去託人賣了錢,換了吃的送進來。這可是皇帝啊!他親媽還在呢!

    這還不算,朱祁鈺還想把太子廢了,立自己的兒子做皇帝。可他是個男人,終究玩不轉後宮那一套。

    孫老太太畢竟做了14年皇太后,整個後宮都被她緊緊地攥在手心裡。從朱祁鈺進宮繼位起,她就送了很多美貌的娼女給朱祁鈺。這些娼女都是常年嗑藥的,根本沒有能力受孕,甚至有些得了髒病的,可能還過給了朱祁鈺。

    一個沒有兒子的皇帝是沒有追隨前途的,你再忠心耿耿,他死了,皇位落入他人之手,你還是要遭到清算。滿朝文武都看得很清楚。於是朱祁鈺在當了八年皇帝之後,丟掉了皇位,朱祁鎮重出江湖。

    可笑的是,朱祁鈺到這個時候還不知道,他身邊的貼身太監蔣安是誰的人,史書記載他最後死在了蔣安手裡。顯然從一開始,孫老太太就佈下了天羅地網,親兒子不回來則罷了,只要回來,就沒朱祁鈺什麼事了。

    朱祁鎮是幸運的,不是每個皇帝在丟了皇位之後還有機會翻盤的。他要感謝他的母親,孫太后。

  • 3 # Z先生評說歷史

    從歷史清晰的走向可能會有一些人做出對明英宗朱祁鎮母子“厚顏無恥”的評價。

    一是朱祁鎮前期在張太皇太后的管理下,還算得上一個盡職盡責的君王,但是自從張太皇太后去世,孫太后掌管了後宮,對明英宗的約束就少了很多,導致了明英宗差點葬送了大明王朝!

    二是明朝經過“仁宣之治”得到很大的休養生息,國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卻沒想到朱祁鎮任用大太監王振,直接導致了“土木堡之變”,不僅自己做了俘虜,還差點成為亡國之君!

    三是發動政變,奪了弟弟朱祁鈺的皇位,並誅殺大明王朝的拯救者——于謙!雖說危難之際,孫太后也同意讓朱祁鈺接過了朱祁鎮的皇位,保全了大明的天下,但是畢竟朱祁鎮才是他的親兒子,最終,明英宗重奪皇位,並試圖抹殺自己的錯誤!

    那明英宗和孫太后真的是厚顏無恥毫無底線嗎?

    我想也不盡然,帝王事也怕是一把辛酸淚!

    朱祁鎮的確行為自己的用人和胡作非為成為了階下囚,並將大明送到了覆滅的當口。

    也正是孫太后在於謙等人的幫助下,以大局為重,立已經成年的朱祁鈺而非朱祁鎮的幼子為皇帝,才避免了亡國的命運。

    那個時候的孫太后肯定是站在為大明的大局上,不僅說不上“厚顏無恥”,而且應該被稱頌為“深明大義”!

    二、囚禁一般的“太上皇”生活,帝王家沒有親情可言!

    “北京保衛戰”以後,大明的天下保全了下來,誰也沒想到朱祁鎮被帖木兒給當了回來,這麼一來北京城有了兩位皇帝,景泰帝朱祁鈺本來不要想哥哥的皇位,可是現在哥哥回來以後他又不想還了。

    尷尬的明英宗朱祁鎮被安了一個太上皇的名頭,過上了囚禁一般的生活。

    一過就是七年,皇位,讓他看清自己最親的弟弟也有自己的私利。要不是弟弟沒有子嗣,恐怕朱祁鎮永遠也沒有機會了。

    在一眾“烏合之眾”的擁護下朱祁鎮發動政變重新奪回了原本屬於自己的皇位,自然接下來就是清算的時刻。

    而於謙首當其衝,沒有人會念及他拯救大明王朝的功勞,只會記得他是景泰帝朱祁鈺最重用的大臣,是不是明英宗的意思都不重要了,歷史向來如此,勝利者掌握著生殺大權!

    可是歷史同樣會記得、會評說,于謙就是明英宗朱祁鎮抹不掉的汙點!

  • 4 # 老易說事

    但是既然題主說的孫太后和朱祁鎮母子,那還是先來說說孫太后這個女人吧!

    首先,朱祁鎮她沒有教育好,雖然這不能完全怪她,她這個母親是不稱職的,朱祁鎮要去土木堡胡鬧的時候,也沒看到她阻止。土木堡之變,朱祁鎮被俘了,國家危難之際,無論從哪個角度,朱祁玉都應該站出來勇挑重擔,但是孫太后卻給朱祁玉立下的條件是,必須要依然立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為太子。這擺明就是過河拆橋嘛!儘管朱祁鈺最後也把皇位坐穩了,也把太子改過來了。但是朱祁鈺好人命不長,八年之後便重病不起,這時候朱祁鎮又通過南宮政變重新奪回了皇位,這其中,孫太后是發揮了關鍵作用的,據歷史記載,曹吉祥、石亨、徐有貞等人在政變前夕是請示過孫太后的。所以,孫太后是古代“慈母多敗兒”的典範。

    一、重用宦官王振,這本就是違背祖制的。雖說仁宣時期,宦官已經明確參政,但是明朝宦官專政確實是在朱祁鎮手裡開始的。

    二、親征土木堡,這是那國家大事當兒戲。不是說皇帝御駕親征就是胡鬧,但是大家如果瞭解一下,朱祁鎮御駕親征的過程,就知道他胡鬧到什麼程度了,從接到戰報,到接受王振的拾掇,率軍出發前後不過5天時間,這是在打仗還是玩遊戲,壓根就沒有準備嘛!壓根就是一場說走就走的旅遊嘛!

    三、被俘後,成為敵人的敲門磚!古代皇帝被俘本就是奇恥大辱,還好意思幫敵人去叫城門?不要被電視劇那些狗血劇情給迷惑了,什麼異域愛情,什麼忍辱負重,這些都是說辭,除了無恥,我無法形容朱祁鎮。

    四、被弟弟朱祁鈺接回國,想要重登皇位,這其實也是人之常情,關鍵是他所選取的方式不對。先是用《金刀案》進行試探和勾結,然後是多門之變直接發難。其實那個時候由於朱祁鈺的兒子朱見濟已經死了,朱祁鈺又重病不起,也正在考慮把皇位傳給朱見深了。朱祁鎮這個吃相太難看了!

    六、上位之處,就迫不及待地殺了朝廷的大功臣于謙。雖說殺于謙有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的脅迫成分在內,但是這種自掘墳墓的事不是一個明君乾的。

    7、朱祁鈺好不容易打壓下來的宦官專政的政局,又在他手裡復甦了。後來曹吉祥拜他所賜,光榮地成為明朝宦官造反第一人(另一個“大功臣”石亨也造反了)

    8、對於一直對他不離不棄的錢皇后,朱祁鎮一直是薄情寡義。南宮之中,他忙著和妃子們生孩子,錢皇后只能做手工給他賺錢。重登帝位之後,他顧著響了,錢皇后獨守深宮。

  • 5 # 司馬光遷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得回答另一個問題:孫太后跟朱祁鎮母子倆算是“厚顏無恥”嗎?

    厚顏無恥,是指人臉皮厚,不知羞恥。

    所以,我們來看看孫太后母子第一臉皮到底厚不厚?第二,是否不知羞恥?

    所謂“臉皮厚”,就是讓人看不到你的臉,不能從你的臉上看出你有什麼心思。這跟“不要臉”不完全一樣,“不要臉”是已經沒有底線了,而“臉皮厚”還是有底線的。

    孫太后母子臉皮厚嗎?

    孫太后當年因為生了兒子朱祁鎮而被立為皇后這件事,一直有人拿來說事。可是,朱祁鎮是皇帝的大兒子,在皇后沒有兒子的前提下,立這個大兒子為太子,不算過份吧?要知道,沒有太子才會使國家更動盪。

    當時,胡皇后只生了兩個女兒:順德公主與永清公主,而明宣宗那時已經三十歲了。在古代,普通人到了三十歲還沒有兒子是一件令人著急的事,何況是帝王之家,那可是關係到天下人的命運。

    兒子是太子,母親沒有資格做皇后嗎?雖然說“母以子貴”,但同樣的,子亦以母貴。孫妃的出生和身份又不是很見不得人,有礙國體,她為什麼不能因為兒子立為太子而升為皇后?

    而且,在那個時代,她是否能立為皇后也並不是她一個人能說了算的。準備廢立之前,朱瞻基可是跟張輔、蹇義、夏原吉、楊士奇、楊榮等人商議過的,是取得了輔佐大臣一致同意的。而從歷史記載來看,孫太后並沒有與這些輔佐中的任何一個有勾結。

    所以,拿孫太后上位的事來說她臉皮厚,站不住腳。

    朱祁鎮就更不用說,雖然他在土木堡之變前是個“不好”的皇帝,但他做人確實明明白白,以至於也先部落上上下下對他都很尊敬。

    他回來以後,其實要求也挺簡單,只要能跟老婆孩子在一起,就是住在南院那種破落地方也無所謂。並沒有要讓朱祁鈺把皇位還給自己。

    所以,也不能說他是個臉皮厚的人。

    再來看看他們母子兩是否“不知羞恥”。

    所謂不知羞恥,就是三觀無下線,以“不知禮義廉恥”為正確行為。

    先說“禮”吧。按道理,嬪妃在冊立時是有公文但沒有印章的。但孫妃被冊封時,皇帝不但給了她任命書,還給了印章。於是有人說孫妃不合禮儀。但是,給印章不是孫妃要求的,是朱瞻基要給她的。因為他們倆從小玩到大,關係本來就很不錯。如果不是政治因素,胡氏還不一定就是皇后。

    胡氏善祥,歷史評價她“天性貞一,舉止莊重,頗有賢名”,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好人形象。也正是因為她的優秀,就有人把孫皇后放在了她的對立面來看,認為孫皇后就“不優秀”。但如果胡皇后繼續為後一直到土木堡之變,說不定她的作為還不如孫皇后。

    在胡氏成為“廢后”之後,孫皇后對她還是以禮相待的。雖然在婆婆張太后那裡吃飯時,張太后總是讓胡氏坐孫皇后之上,孫皇后除了心裡有點不高興之外,也沒有什麼動作。

    所以,孫皇后在“禮”這點上是沒有瑕疵的。

    在“義”方面,唯一被人詬病的就是同意了石亨的“奪門之變”計劃。認為朱祁鈺為國家出了那麼大的力,甚至可以說是犧牲,但一生病,孫太后就對他動手。不過,這件事也得從另外兩個方面去看。

    一是為了自己受苦受難的兒子,作為一位母親,她的行為我覺得沒有毛病。從這點來說,朱祁鈺也是有責任的。如果朱祁鎮回來後,朱祁鈺不要那樣對哥哥,而是好吃好喝供著,兄弟兩時不時溝通一下,估計孫太后不一定會同意石亨他們的計劃,而朱祁鎮也不會要弟弟讓位的。不過,如果是那樣,也不會給石亨他們有行此計劃的機會。

    二是“奪門之變”其實是一個偽命題。這個後來朱祁鎮也知道了。但當時的孫太后其實也並不清楚。

    所以,說她對朱祁鈺“不義”,應該談不上。

    說完“母”,再說說“子”。

    前面說了,朱祁鎮是個人格很令人尊崇的人。在“禮義廉恥”方面,他沒有什麼過錯。對於復位後的所作所為,只能說他“不智”。

    他受石亨們的矇蔽而殺了于謙,這是很“不智”的事情,但談不上不顧“禮義廉恥”。

    他給朱祁鈺死後的待遇,雖然可以用“壓抑太久”或者“以牙還牙”來作為藉口,但確實有點“不義”。從但依然不至於說他“厚顏無恥”。

    結論

    綜上所述,我認為孫太后與朱祁鎮並不是如題主所說的“厚顏無恥”之輩。

    歷史的評價是中肯的,孫太后是一個有魄力的,能穩定朝局但又不專權的女人。這樣的太后,算是當時的國之大幸了。

  • 6 # 這陽光正好

    我覺得題主這個評價太過主觀和感情用事,評價歷史人物不能脫離歷史環境。

    首先先不說歷史真相到底是什麼,就說各方提出觀點的邏輯性上進行分析。一種觀點是孫太后陰人之子,朱祈鎮非她所生,這個可操作性大嗎?她當時還是貴妃,一是她自己還有生育能力,為什麼要挺而走險?二上面有大家都公認的號稱女中堯舜,一心護著胡皇后的張太后,三身邊還有當皇帝的老公,要是這樣懷胎十月都沒被發現,還讓皇后自請下堂,,那她的手段該高於張太后才對,是說張太后和胡皇后管治後宮無能?朱瞻基眼神不好?要是孫太后這事做得如此圓滿,那在後宮可以算是隻手遮天了吧,那除掉胡皇后不是分分鐘事嗎?怎麼當了皇后就開始過得憋屈了?另外如果朱祈鎮非她所出,要個兒子只為了上位,後面真不必費心把他接回來,只要想辦法立朱見深為太子就行了,再扶持個幼帝,對她的來說更容易把控不是。如果她又花錢又費心細地把朱祈鎮弄回來,還至少說明她還有親情。還有歷史上關於孫太后的記錄隻言片語,如果她真有武則天的手段,既然有那麼野史,那為何她沒讓人多寫些好話,證明下存在感,這樣話語權也能多點。所以於情於理都說不通。

    評價歷史人物還應功過分開,如果無功是不是就算是厚顏無恥沒有底線?朱祈鎮在土木堡之變中的確損兵折將,正所謂一將無能累死三軍,但從主觀來說,他作為皇帝想要御駕親征本意是好的,沒想過要讓三軍去送死,沒想過自己要去當俘虜吧。那對比一下他的祖宗朱元璋和朱棣,朱元璋可以殺盡功臣,還是剝皮那種,這是主觀出發要殺死大將啊,朱棣也是奢盡舊臣,甚至後宮無辜女子,手上沾得血可多多了,那不該是更厚顏無恥?比起這兩位的手段,朱祈鎮都只能算是小兒科,只能說他帝王之術學得太差,無能。孫太后的記錄裡也沒有殺掉後宮女子的事記。孫太后真要有手段,為什麼朱祈鎮還能被圈禁幾年,不直接回來就復辟?

    朱元璋為了避免子孫爭位,定下的立長立嫡,所以對於那個朝代朱祈鎮就是正統,不管他是什麼樣的皇帝,正統就是最大的規矩,即然要維護胡皇后被廢的正統,就該知道朝堂皇位的正統更被看重,就算朱祈鎮被廢,但朱見深依然是正統的謫子謫孫,而朱祁鈺只是代宗,卻想要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就把正統的路子改了,這一點才引起了反彈,所以于謙最終也未出手阻止奪門之變。一旦改了祖宗定的立長立謫的規矩,將引起的是更大的爭端,朝臣站隊的現象會更厲害,所以這也是萬曆皇帝想立貴妃的兒子卻始終沒立成的原因。

    如果心疼胡皇后,那隻能怪她沒有生出個兒子,朱瞻基從政治原因出發,想要維持正統,也只能把兒子的母親封成皇后,否則沒有嫡子,反而會引發朝野動盪。所以孫太后能夠上位,絕不是光憑一個女人一已之力達成的。

    所以這兩位還真談不上厚顏無恥沒有底線,其實比起前幾位皇帝,都屬於心還不夠狠的人。

  • 7 # 歷史畫中人

    不少看了《大明風華》的人最近一直有個感覺,那就是這個孫太后和朱祁鎮母子兩個,就有點非常不是人了,完全就是毫無底線,那麼為什麼會這麼說,歷史上的這對母子就真的這麼厚顏無恥嗎?

    提起孫太后,我們不得不提另外一個女人,她叫胡善祥。在明英宗朱祁鎮的父親朱瞻基還是孫子的時候,明成祖朱棣便讓胡善祥做了皇太孫妃。後來朱瞻基當了太子,胡善祥又做了太子妃。朱瞻基當了皇帝之後,胡善祥就做了皇后。

    可就這個皇后一生無子,只生兩個女兒。為了維護嫡長子繼承製,朱瞻基就廢掉了他的皇后位,讓孫太后(也就是朱祁鎮的親媽)做了皇后。

    孫太后做了皇后之後,對這個前任皇后依然是禮敬有加,在朝廷有宴會的時候。坐在皇帝身邊的還是讓胡善祥坐上去,一直到胡善祥病故。

    從這一件小事上來看,孫太后實際上是一個心地很善良的女人。

    因為那個時候瓦剌軍已經打到了北京城下,為了大明江山社稷,孫太后義無反顧的支援朱祁鈺做了攝政王,只讓自己兩歲的親孫子做太子(那個時候朱祁鈺是沒有兒子的)。

    可不成想,朱祁鈺做了20天攝政王之後,覺得還是自己當皇帝比較好,就直接幹了皇帝,也就是後來的景泰帝。

    直到朱祁鎮通過奪門之變,重新當成了皇帝,這一切的情況也才得到了改觀。所以說,孫太后她是一位心地善良並且能夠忍辱負重的人。

    明英宗朱祁鎮:雖然是一位奇葩皇帝,但寵辱不驚,敢於擔當。

    朱祁鎮一生最大的敗筆,是御駕親征瓦剌的時候被人俘虜了。沒有做到他老祖宗所說的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如果他當時戰死了或者自殺了,那他也名垂千古了。也不會像現在這樣譭譽參半,或者說被人黑得不輕。

    1.他有熱血,敢御駕親征。當然並不是說沒有御駕親征的就不是好皇帝,但敢於御駕親征的一定是有熱血的皇帝。敵人入侵,他敢拿起刀槍保衛家園,這是鐵骨錚錚的一條漢子。

    2.他被俘虜一年沒有出賣國家利益。我們不知道朱祁鎮在瓦剌軍這一年是怎麼過的?但史料中沒有明確記載明朝有賠款,割地,和親,納貢這樣的事,所以筆者判斷他沒有出賣國家利益。

    1.當時的皇帝景泰帝朱祁鈺病重,而朱祁鈺沒有太子(他的兒子朱見濟夭折了)。一旦朱祁鈺去世,當上皇帝的就兩個人選:一個是原來的皇帝朱祁鎮;另一個是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而朱見深那個時候只有八九歲,所以朱祁鎮重新當皇帝的可能性更大。就算明朱祁鎮不發動奪門之變,等朱祁鈺死後,他依舊會做皇帝。

    2.朱祁鎮發動奪門之變是被逼的,有三個主謀分別是曹吉祥,石亨和徐友貞。

    說朱祁鎮敢於擔當,是因為他敢御駕親征。說朱祁鎮寵辱不驚是因為他由皇帝變成太上皇,又變成囚犯,又變成皇帝。這一輩子是能當人上人

    總結:對於朝政,孫太后母子從來都沒起到過任何的正面作用.

  • 8 # 不知道叫啥子3

    厚顏無恥這個詞,用在政治人物身上完全就是誇獎嘛!

    但是我覺得他們娘倆其實還達不到這個高度…

    首先,你這個印象大部分來自於英宗復辟的“奪門之變”,以及之後殺于謙…然而在這件事當中,景泰帝朱祁鈺也並非是什麼好人…至於于謙,雖然很可惜,但也確實是他太過剛正…

    說到奪門之變,就不得不說到從土木堡開始的一系列政治事件。

    土木堡之前,正統皇帝朱祁鎮其實是有太子的,當時朱見深已經差不多兩歲,而且已經被正式冊封為太子。

    但當時局勢險惡,國家處於巨大的危機之中。所以于謙帶頭建議,讓監國的鋮王朱祁鈺(能讓弟弟監國,充分說明了此時朱祁鎮對朱祁鈺的信任)登基稱帝,以應對危局。

    孫太后對此表示同意。但這背後是有條件的!

    不管這個條件是誰提出來的,或者大家預設的,總之是客觀存在的,那就是:太子朱見深的地位不變!

    也就是說,朱祁鈺這個皇位本身就是插隊得來的,這是公論…

    也就是說,當時的名分和順位應該是:朱祁鎮變成“太上皇”(被俘確實責任太大,正常情況即使回來也不可能復位了),朱祁鈺成為皇帝,太子依舊是朱見深(朱祁鎮之子)…

    不過朱祁鎮回來之後,朱祁鈺對待他的態度就稍微有些過份了:幽禁可以,但至少用不著太苛刻吧?(畢竟之前朱祁鎮做皇帝的時候,其實對朱祁鈺是很好的)門鎖灌死的真偽不論,但朱祁鎮在南宮的生活很困難是事實,並直接造成了錢皇后殘疾(朱祁鎮對錢皇后也非常不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有正式記錄的殘疾皇后)…兄弟情分是從朱祁鈺這裡斷開的…

    這就算了,之後朱祁鈺還想換太子,徹底將老哥的江山搶過來(朱見深也成為明朝歷史上唯一一個被廢的太子,不過之後又陰差陽錯做了回去,只能說是天命在身)…這也算了,誰叫他那時是皇帝?

    但這種公然破壞規則的行為,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對,也得罪了很多人(包括孫太后)。

    換就換吧,但悲劇的是,朱祁鈺自己的兒子朱見濟不爭氣,很快就夭折了…(只能說沒這個命)

    這件事最嚴重的後果就是,在激化兄弟矛盾的同時,導致了儲位空懸,簡單來說就是偷雞不成蝕把米。

    之後朱祁鈺病重,就擺明了只能由朱見深按宗法繼位,或者由朱祁鎮復位。(根據宗法,父死子繼,兄終弟及,再然後是侄子…的順位,朱祁鎮父子是理所當然的並列第一繼承人…)

    但朱祁鎮父子和朱祁鈺的矛盾已經大得不可彌合了,所以才有了投機者參與的“奪門之變”…

    所以事情走到這一步,有八成都是朱祁鈺自己作的…如果朱祁鈺不搞換太子這一波無用的騷操作,朱見深是理所當然的太子,那在他死後,朱見深順理成章的繼位,自然用不著搞政變…而且他和朱見深的關係如果還可以的話,朱見深也不至於把他怎麼樣…

    而於謙…對國家而言有功沒錯,但對於復辟的朱祁鎮來說,是必然要處理掉的!

    為什麼?因為當初是他領頭擁立朱祁鈺,首先朱祁鎮不記恨是不可能的。而在太子廢立案中,于謙立場曖昧(很多大臣當時都上書反對,但于謙並沒有!),這導致他在皇位鬥爭這個漩渦中,越陷越深,而且成為了朱祁鈺死黨!

    你說你一心為國,那為什麼朱祁鈺在換太子這件不合規矩的事上支援他?這又把朱見深、孫太后也給得罪了…同時也給了朝中其他人攻擊他的口實!

    所以這也是他自己在這場鬥爭中走錯了兩步棋,從而導致了自己的悲劇。

    兩步棋並非是擁立朱祁鈺,而是在換太子事件中沒支援朱見深,以及在奪門之變中依然態度曖昧。奪門之變可以說是於少保剛正不阿,但換太子的時候你怎麼就不“剛”了呢?你這分明就是針對朱祁鎮父子!

    如果於謙當時態度鮮明支援朱見深,很可能就能避免朱見深太子被廢,甚至就很有可能避免“奪門之變”!

    而朱祁鎮政變復辟,那就必然要殺于謙!因為當初就是你把人皇位給“廢”了的!臣子廢立皇帝,難道不該死?

    所以啊!大人的世界裡,哪有那麼多無辜和卑鄙?大家都在做選擇題,選對了,榮華富貴、青史留名,選錯了,身首異處…

  • 9 # 七月流火140400643

    我個人覺得,以情緒化的語言評價歷史人物,是沒什麼意義的。得不出客觀的結論。特別是對歷史上帝王的評論,不可能一言以蔽之。歷史人物都是有多面性的,都可以是橫看成嶺側成峰。特別是帝王,因為他們的言行關係重大,所以更不可能以好壞二字簡單評判。

    就以明英宗朱祈鎮為例,他是中國歷史上很少見的被敵國俘虜放歸後又復辟成功的皇帝。說他無能是可以的,不無能何以被俘?說他賣國,恐怕就有值得討論的地方。他被俘之後,成為敵人挾持的人質,個人尋求自保,也是人之常情。況且,當時的國家,是朱家的國家,並不是人民的國家。這一點,不能與現代比。

    明英宗朱祈鎮

    《明史》對英宗的評價還是比較中肯的。說他在位時“無甚稗政”,也就是沒有惡政的意思。說明他與明後期的武宗、世宗、神宗等等比起來,是不算差的。雖然沒本事,卻沒幹太多壞事。不但如此,他在位的時候,還是幹了幾件讓人心暖的好事。第一,他把建文帝的兒子放了。靖難之役後,建文帝跑掉了,他年紀很小的兒子被囚禁了起來。到明英宗時,把他給放了。這種胸懷還是可佩的。其次,在他的手上罷免了宮中妃嬪殉葬的做法。明代從朱元璋開始,就有後宮嬪妃宮女殉葬的做法。以至仁宗宣宗的時候,這一做法,都在繼承。明英臨死之前,下遺詔廢除了這一做法。這樣,就救了後代很多無辜殉葬者的性命。這一點,就很值得稱頌的。

    《明史》中還有一件稱讚明英宗朱祈鎮的事,是與他的母親孫太后相關的。朱祈鎮的父親朱瞻基前後有兩位皇后,前一位姓胡,叫胡善祥,本來是朱瞻基的正妻,孫太后原三是側室,也就是小妾。因為孫太后長的漂亮又聰明,深得朱瞻基的歡心。於是,就以胡善祥沒有生育不借口把她給廢了。這才有孫太后上位。迷惑丈夫廢掉正妻,從這一點上,說孫太后臉皮厚大約也是沒錯的。

    孫太后上位,與朱祈鎮有很大關係。因為胡皇后被廢,原因是沒有兒子。朱瞻基結婚的時候,有一妻一妾,因為他結婚時是太子的身份,所以,妻稱妃,妾稱嬪。胡善祥是太子妃,孫是太子嬪。因為朱瞻基的父親朱高熾只當了一年皇帝就去世了。朱瞻基很快就從太子升格為皇帝,這樣太子妃升格為皇后,太子嬪升格為貴妃。

    在胡皇后與孫貴妃兩人之間,朱瞻基更喜歡活潑靈動的孫貴妃,於是,沉穩大方的胡皇后就受到皇帝的冷落。孫貴妃想取而代之的想法就越來越強烈。

    古代講究“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孫貴妃要上位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先生下兒子。本來,這也不難,朱瞻基本來更喜歡孫貴妃,二人努力造個兒子出來就行了。但是,天不隨人意。兒子一直沒生出來,這時,宮中一個默默無聞的宮女卻生了個兒子。這就好比《紅樓夢》中寶釵和黛玉明爭暗鬥之際,襲人把兒子生下來了,這兒子就是朱祈鎮。

    《明史》中沒有記載生下朱祈鎮的宮女姓氏名誰。也不知她最後的結局和下落。我覺得,她應該是被孫貴妃滅口了。總之,孫貴妃立既把皇子偽裝成自己的兒子。這樣,朱瞻基以無子為由,把皇后胡善祥廢掉。孫貴妃上位,成為孫皇后。這個故事,與《狸貓換太子》中的劉貴妃很像。不同的時,宋仁宗在劉太后去世之後,知道了自己親生母親的事。並開棺看到了自己母親的形象。而朱祈鎮的母親是誰,就沒人知道了。

    明英宗之母,孝恭孫皇后

    張太后是明仁宗朱高熾的妻子。如果把明代后妃排排位,她是可以排在第三位的。第一當然是朱元璋的馬皇后,第二是明成祖朱棣的徐皇后(徐達之女)。第三位就是朱高熾的張皇后了。

    朱高熾因為長得比較胖,父親朱棣很不喜歡。這樣兄弟之中想取而代之的人就多了。因為媳婦比較賢惠,在公公婆婆面前細心護持著丈夫,才使得朱高熾的太子之位得以保全。所以,張太后是位厲害人物。因為張太后的原因,她的父親張麒被封為“彭城伯”,一直世襲到明朝滅亡。

    朱瞻基的兩個媳婦,都是父母為其娶的。胡與孫兩位都是山東人,胡皇后是山東濟寧人。孫皇后是山東鄒平人。她的父親在河南永城做主薄。永城是朱瞻基的外婆的老家,孫皇后還是一個小姑娘的時候,就被朱瞻基的外婆看中帶到京城,經過朱棣同意後,準備給朱瞻基當媳婦。由於當時孫皇后還很小,暫時交給朱瞻基的母親撫養。所以,朱瞻基的兩個媳婦與母親的關係都不錯。特別是孫氏與她,不僅是婆媳關係,也有母子之情。

    胡皇后被廢之後,張太后依然對她像媳婦一樣。這與今天富家小三上位後,婆婆依然與前媳婦保持良好關係是一樣的。孫氏雖然當上了皇后,在皇家聚會的時候,張太后依然讓“靜慈仙師”胡皇后坐在孫皇后的上首。這讓孫皇后心中非常不爽,但也沒有辦法。

    張太后一直在孫子朱祈鎮當了皇帝七年之後才去世。第二年,胡善祥也去世了。這時,他曾經的丈夫朱瞻基已經去世八年了。

    胡善祥去世之後又過了二十年,明英宗正統六年。孫太后去世。在孫太后去世的第二年,朱祈鎮為胡善祥恢復皇后名號。這是朱祈鎮為後世史家所肯定的另一件好事。

    從個人的履歷來看,孫太后算得上一個厲害人物。一生經歷也算豐富多彩。從宣德初年越過胡皇后上位,到天順六年去世,三十多年時間裡,在大明朝的後宮中,位置都是很尊貴的。期間,他的兒子朱祈鎮被俘,到被放回後幽禁,以及後來的奪門之變中,孫太手後都在努力掌控局勢,維護自己與兒子的利益。體現出較強的政治能力。如果沒有孫太后,會不會有奪門之變都很難說。但是,明代從朱元璋以來,就非常注重後宮干政的事,採取了許多制度性的安排預以防範。所以,有明一代,後宮對朝政的影響是遠遠不及前代的。孫太后和宋仁宗的劉太后相比。劉太后當時是對朝政直接掌握的。但孫太后就不行,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制度上的制約。

    明英宗被俘之後,另立朱祈鈺為帝這事,是朝廷大臣于謙主持的。這對國家有利,但對孫太后未必有利。對孫太后有利的安排是,讓太子朱見深即位,太皇太后可以臨朝稱制。但這一點,慈禧太后做得到,孫太后做不到。後來的奪門之變,也是石亨等人發起後告訴孫太后,而不是孫太后直接主導的。

    以上,是根據《明史》對朱祈鎮和孫太后這對母子情況的記載而整理的。至於說他們是不是厚顏無恥沒底線,只能是見仁見智了。

  • 10 # 江水趣談

    朱祁鈺和朱祁鎮不是一母所生的,朱祁鎮是孫太后的親生兒子,而朱祁鈺是吳賢妃,後來朱祁鈺當皇帝之後將他生母封為皇太后,本人稱為吳太后。

    朱祁鈺和朱祁鎮兩人中只有朱祁鎮是遵照祖制順理成章成為皇帝的。然而朱祁鎮在正統十四年時,接受太監王振的進言,自己出發去瓦刺御駕親征了。

    看到他御駕親征還覺得他還挺不錯的,沒有做一個貪圖享樂的皇帝,反而很勇氣的親自上戰場了。但是非常不幸的是,朱祁鎮在土木堡之變中被抓,成了俘虜。

    古時候常說,國不可一日無君,朱祁鎮被俘了,朝中就要開始操心接下來誰來當君主的問題。

    當時的太子朱見深正是朱祁鎮的兒子,本來理所應當的應該是朱見深繼位,但是這個太子當時年僅兩歲,這就很難受了。所以就有朝臣提議讓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鈺即位,朱祁鎮的生母孫太后同意了這個提議。

    朱祁鈺當皇帝之後,明朝做了很多努力終於把朱祁鎮從瓦刺手裡要回來了,這個時候問題又來了,朱祁鈺不願意把皇位讓回給朱祁鎮了,還把朱祁鎮給軟禁了起來。

    但是好景不長,沒過幾年,朱祁鈺病重了,在這時將領石亨等人發動政變,擁立朱祁鎮復位了。而這場政變也是在提前徵得了孫太后的意見舉行的。

    在兩次政權變更的過程中,孫太后彷彿一切都知道,一切也都不反對,感覺她自己沒什麼堅決的意見。

    確實孫太后的表現整體來看都是為了朝政穩固,是為了大局著想。但是畢竟朱祈鎮是她親生的,在朱祁鎮復位的事情中他肯定還是偏向了自己的親兒子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暗戀:那沒說出口的喜歡,現在後悔了嗎?可以分享你的故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