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地理老師周曉琪
-
2 # 不吃腸的大腸
赤道地區,準確的說是赤道南北5個緯度之內,是沒有颱風生成的,主要是因為這一帶無法為颱風的生成提供地轉偏向力。地轉偏向力又叫科氏力,科里奧利力。它並不是真實存在的力,而是一種虛擬力。
科氏力的提出是因為地球自轉的存在。
地球的自轉讓它變成了一個非慣性參考系,在這個參考系之下,是沒法用適用於慣性系的牛頓運動定律去研究物體運動規律的,但是如果加上一個虛擬的力,就可以把非慣性參考系轉化成慣性參考系了。這個力就是地轉偏向力。
地轉偏向力不會改變物體運動的速度,但是會改變運動的方向,簡單來說北半球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這個力,對我們日常生活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但是對臺風很重要。颱風其實是一個氣旋結構的天氣系統,就是中心氣壓很低,空氣呈逆時針旋轉。颱風一般會生成在比較溫暖的海面上(海溫高於26℃),這時候空氣蒸發上升,就會出現一個低壓中心。
由於低壓中心的存在,和外圍氣壓相對較高的空氣有一個氣壓差,外圍的空氣就會流入低壓區然後上升,上升之後的空氣冷卻凝結放熱,又會加劇底層空氣的上升,中心氣壓更低,外圍空氣繼續流入。。。。。
這個時候要形成颱風就需要地轉偏向力的作用了。如果沒有地轉偏向力,只有外圍空氣向中心低壓區的流入,那是圖片裡藍色虛線這樣的,但是因為地轉偏向力的存在,空氣運動偏向右,就會逆時針的旋轉起來,就像黑色實線的樣子。
如果能夠保持足夠的溫度,最後就會旋轉著發展成颱風。
地轉偏向力的大小除了和物體的速度和質量有關,還和緯度有關,公式瞭解一下~在緯度為0的時候,地轉偏向力也為0,所以赤道附近是沒有地轉偏向力能讓颱風胚胎旋轉起來的,這裡也就不會有颱風產生了。
-
3 # 不哈韓的小韓
颱風的生成需要幾個條件?
1. 有足夠的熱量,去形成颱風初期的胚胎。
2. 颱風發展過程中,海溫夠高。能促進颱風的發展。
3. 地磚偏向力,也就是必須在赤道南北5個緯度以外,才能形成這樣的旋轉。
其中的第三點,地轉偏向力又叫科氏力,科里奧利力。它並不是真實存在的力,而是一種虛擬力。科氏力的提出是因為地球自轉的存在。地磚偏向力呢,不會改變物體的速度,這裡包括了速度的絕對值,也包括了速度的方向。
颱風呢,就是一個氣旋結構的天氣系統,中心的氣壓很低,空氣呈現逆時針旋轉的特點(南半球是順時針,颱風也不再叫颱風了,叫颶風)。
所以,赤道地區的海域,有能量,有颱風生成的溫床,但是本質上,颱風無法真正生成。或者說,無法旋轉。
這樣來看,赤道地區南北5個緯度這事兒,幾乎是颱風生成的最重要先決條件。當緯度是0的時候,地磚偏向力是0。也就不會有颱風生成。
說點題外話,其實由於海洋麵積遠大於陸地面積,所以海洋常年接受太陽照射,產生的能量無處排解,就得靠颱風以及溫鹽環流的兩種形式,去排解。不然熱帶或者亞熱帶海域的生物,都死光了。
-
4 # 降中浚
赤道附近當然沒有颱風!
因為從颱風的本質講,颱風是一個低壓系統,是由於下層氣流做上升運動,然後隨著地轉偏向力而使上升的氣流旋轉,轉動時有一定的風速,當風速達到17.2米/秒時,就算是颱風了;而風速達到了32.6米/秒(12級),就是典型的颱風。而緯度低於5度時,地轉偏向力很小,若在赤道上則地轉偏向力為0,上升的氣流得不到旋轉,就不會形成颱風了。高於南北緯5°,就有足夠的地轉偏向力將上升氣流旋轉起來,能生成颱風。
生成的颱風若移到接近或低於5°地區時,同樣以為地轉偏向力不足而強度逐漸減弱並消散。比如說去年的第26號颱風啟德,在北緯7°時還有23米/秒的風力,而在北緯6°附近時卻降至熱帶低壓(16米/秒)了。
圖1 颱風啟德在北緯7°時風速23米/秒,在北緯6°時卻降至16米/秒。
圖2 降至熱帶低壓的颱風啟德。
回覆列表
先說答案,赤道地區沒有地轉偏向力,氣流不會出現旋轉上升的運動。
赤道兩側海域還真是沒有颱風或熱帶風暴的分佈。大家請看下面這幅全球檯風的分佈圖,中間的海域的確是沒有颱風的分佈的。
所以位於赤道地區的新加坡、馬來西亞、汶萊等國家受颱風的影響非常小。強熱帶風暴在地球不同的海域稱呼不一樣,在西太平洋海域叫颱風,在大西洋西北海域成颶風。其實性質都是一樣的。
現在來分析為什麼赤道地區沒有颱風,我們先看臺風的真容北半球強熱帶風暴(颱風),大氣逆時針旋轉
下面這幅圖是南半球強熱帶風暴,注意大氣是順時針旋轉。
為什麼南北半球的颱風旋轉方向相反,那是因為氣流在運動的過程中受到的地轉偏向力的偏轉方向不一樣。空氣在受水平氣壓梯度力的作用下,由高壓流向低壓。但在流動的過程中會受到地轉偏向力的影響,北半球時向右偏轉,南半球是向左偏轉。赤道地區沒有地轉偏向力,所以氣流再運動是就不會發生偏轉,也就不會形成颱風。地轉偏向力是由赤道向南北兩極變大的。主要影響流體的運動方向,比如空氣、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