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飲言食語
-
2 # 餐餐美味
引語:人們生活越好,反而質量其實沒有太多的提高,人是吃五穀雜糧的,但是現在的食物新增劑太多,都是速成品,所用的食材大部分都以速度為先,做出來東西肯定是不好吃!
我印象最深的是小時候老家的豬肉,本身我是農村長大的,所以說從小養過豬,你要知道小豬到成豬至少養一年到兩年時間,都是用一些地裡打的草餵養、也散養,這樣子生長週期長,肯定味道就非常好了, 今天我不囉嗦,直接上乾貨,山東大包子,這可是小時候的味道。
【 山東大包子】
主料:冬瓜1000克 五花肉300克
輔料:大蔥100克 生薑50克
【調料】:老抽35克 十三香15克 鹽13克
【製作流程】:
發 面
步驟1. 鍋中燒水,水溫30度,取出倒入盆中
步驟2. 盆中放發酵粉一袋,把發酵粉攪均勻放入麵粉,邊放麵粉邊攪動,直至軟硬適中。
步驟3.面揉光以後蓋上蓋子密封好,防止面幹。
步驟4 面板上撒上面,將麵糰取出,放在案板上。.
步驟5.取小碗放溫水,放鹼面來回攪拌,直至鹼和水均勻吸收。
步驟6.將麵攤開,倒上鹼水,來回揉麵,邊揉邊倒,當面揉到一定的程度時,用手拍一下有彈性,用刀切一下,有螞蜂窩狀,用鼻子聞一下沒有酸味,就好了!
步驟7. 將面揉長條狀圓形,用刀切成小塊。步驟8.麵糰上撒上乾麵,用手摁一下,用擀麵杖擀成圓形。
拌 餡
步驟1.將冬瓜切成小丁並放少許鹽,用紗布擠出水分。
步驟2.五花肉切片兒再切絲兒,再剁成末。
步驟3 冬瓜擠幹以後,放入老抽、生抽、香油 、蔥 、姜 、蒜 、五花肉 、鹽,攪拌均勻備用。
包包子與蒸包子
步驟1.將餡放入包子皮中擰成卷,包成包子形狀放入蒸籠上。
步驟2.點火燒水,水開以後,把包好的包子放在蒸籠上蓋上蓋子,開始調小火,2分鐘以後調成大火,蒸18分鐘。
步驟3.18分鐘後,等2分鐘以後再開啟蓋子取出包子。
注意幾個方面:
第一:包包子的時候一定要把冬瓜水擠乾淨,防止漏湯。
第二: 冬瓜要切成丁,不要切的太碎。
第三:蒸包子時開始兩分鐘,要小火後調大火,開蓋子時要等2分鐘再開防止滴水到包子上。
回覆列表
我是農村出來的,對食物味道的變化感覺非常明顯,感觸也很深。小時候在農村老家時,糧食是自家種的,蔬菜用的是農家肥,煮、雞、鴨都是糧食慢慢餵養出來的;現在在城裡買的蔬菜很多都是大棚種植的,肉類也大都是飼料養出來的。我是深刻地感受到現在的食物很難再吃到食材的本味了,增味劑和新增劑越來越多。
1.食材的變化
地球上這麼大的人口當量,城市人口在持續增長,要養活這麼多人,對糧食和各類農副產品的產量和成熟效率的要求就越高。產量增高、長速越快,犧牲的就是細胞純天然生長而具有的食材本味,本味就是食材分子散發出的天然香味,以促進食慾。
比如國內很多正在消失或已經消失的老品種,有一種老品種水稻畝產僅三四百斤,但口感極好,米質甘甜,取而代之的是產量千多斤的雜交水稻;有一種老品種黃瓜,異香撲鼻,又香又脆嫩,取而代之的產量高的青黃瓜和燕白黃瓜;有一種老品種糯玉米,糖分高,煮熟了粘手,個頭小,取而代之的是產量高、個頭大、糯度降低的新品種……產量提高,味道口感明顯降低。
小時候農作物基本上用農家肥,也很少打農藥,催長劑和催熟劑就更不可能了,任其慢慢生長,反正是種來自己吃的;豬喂的是糧食和菜葉野草,雞鴨喂的是玉米稻穀,魚是在魚塘裡自然生長,成長時間都比較長,反正是喂來自己吃的。現在是農藥、化肥、生長劑廣泛使用,飼料養殖餵雞鴨養魚還要用激素,豬可以三月出欄,雞鴨可以45天開賣……生長效率提高,週期縮短,味道口感明顯下滑。
2.調味的變化
如今烹飪和食品工業帶來的最大變化就是味精、雞精、辣椒素、骨湯粉等大量化學增味劑的普遍使用,它們看似讓食物更好吃了。以前調味用“湯”提鮮,牛羊豬骨湯還是魚湯都可以,吃得是天然的鮮味。增味劑調出來的香味濃烈但不厚重,所謂的鮮味完全沒有綿長感,比如骨湯粉勾兌的所謂大骨湯,變態辣裡面的辣椒素,辣條裡的味精,火鍋裡的飄香劑,等等。
大量使用化學增味劑的食物,吃到嘴裡那一瞬間還是覺得挺好吃的,但無法讓人去回味去深深體會食物的滋味,純粹叫好吃而不能叫味道好。更嚴重的問題是敗味,降低我們對食物滋味的敏感性,就越來越覺得會沒什麼滋味了。
3.味覺的變化
一個原因是剛剛講的增味劑降低了味蕾的敏感度,第二個原因就是各類美食吃多了,天南海北都比較容易吃到,吃過很多見過很多,食物本身帶給我們的愉悅感就會大大降低。就像做美食媒體一樣,一天火鍋江湖菜,很快就對味道沒多大感覺了,麻木了。以前好吃的少,大魚大肉不能常吃,帶著期盼心情吃那麼一頓,滿足感就越大,就會越覺得好吃。
還有就是現代人工作壓力增大,會造成味覺靈敏度降低,味型重一點才能給我們帶來足夠的滿足感,川菜和辣味被廣泛接受也有這個原因。
雖然第三個原因佔一定比例,但核心原因卻是前兩個,即食材的變化和調味的變化,也就是說食物本身味道確實不如以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