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國際名場面

    首先我們定義一下後期這個時間段,一般來說,以諸葛亮五丈原病逝(公元234年)為界限,此後就是三國後期了。

    的確,很多人對於諸葛亮死後的歷史,不大感興趣,我記得早年的真三國無雙,劇情也都是到諸葛亮死後就結束了,就可見一斑,甚至我想羅貫中先生也是這樣的,他的《三國演義》全書一百二十章,但對於234——280年之間這足足46年,佔據三國將近一半的歷史內容,卻只花了短短十五章的篇幅左右去寫,要知道他之前寫赤壁那短短兩年,可是足足寫了十幾章,就可見他對後三國時期是不願意費心思的。

    而《三國演義》對於我們的影響又是如此巨大,因此羅貫中先生對三國後期的事情沒寫詳細,就給我們造成了一種三國後期名臣將相寥寥無幾的感覺。

    不過首先,我必須得承認的是,這種感覺也不能說很錯,畢竟三國後期有頭有臉的人物,確實不如前期多了,我想大概有這麼幾個原因:

    一.綜合戰事頻率下降,就算有戰事,也基本集中在固定的幾個地方,導致籍籍無名的潛力股英雄,難以有更多機會去嶄露頭角,因為他參軍了也未必會在前線,在前線也未必能一戰成名。二.階級固化,曹魏的九品中正制,東吳的江東化,蜀漢老一輩高層的逐漸凋零,都使得三個國家,不得不對士族門閥做出不同程度的妥協,士族漸漸掌握主導權,雖然說也引出了陸抗、鍾會、陳泰這種不錯的世家子弟人才,但更多的寒門英雄還是難以登場了。三.拼國力的時代到來了,在前期,大家都是草莽小勢力,一戰兩戰的失敗,沒準就兵敗被滅了,在這種時候,武將或謀士的個人能力就顯得相當重要,一聲大喝,一個小計策,就能扭轉乾坤,而到了三國後期,三家各有優勢,政治局勢穩定,則拼國力的時代就到來了,在這種時期,文治大於武功,戰勝敵人,多半是靠強大的國力為支撐,因此單憑几個牛人就力挽狂瀾的情形,幾乎就沒有了,諸葛亮也逃不過時代的限制,因此也給我們造成錯覺,感覺後期都沒什麼一言一計可以決定生死的名將謀士了。

    但這也不是說,三國後期真的就沒人才了,我還是為大家舉幾個比較符合的名將例子吧:

    一.王昶(?——259年)

    在三國後期伐吳取得勝利,斬殺吳國猛將鍾離牧,並在魏國平定母丘儉、諸葛誕的戰役中都有很大功勞。

    二.王基(190——261年)

    參與的戰役跟王昶相似,也都有不少功勞,最奇特的是他對於軍事戰略的判斷非常準確,不只一次猜對過敵人的真實意圖和想法,同時對魏國朝廷的舉措也有許多正確的建議。

    三.文鴦(約238——291年)

    文欽的兒子,跟趙雲一樣,有過萬軍叢中七進七出的壯舉,司馬師就是被他嚇得眼疾發作,然後病死的,文鴦後來成為晉朝的大將,大破鮮卑,可惜司馬衷繼位後,他被諸葛誕的外孫誣告謀反,最後身死。

    四.張嶷(?——254年)

    蜀漢將領,主要功績在於穩定南方,數次征伐,後來率領無當飛軍,帶病跟隨姜維北伐,壯烈犧牲,但所殺敵人是自己的數倍。

    五.馬忠(?——249年)

    蜀漢的馬忠,不是吳國的馬忠,他是蜀漢第四任庲降都督,在南方討伐叛亂,很有威信,官至鎮南大將軍。

    六.王平(?——248年)

    是的,就是街亭之戰時,馬謖的副將,是街亭時唯一頭腦清醒的人,王平也是一步步刷過來的,諸葛亮死後也逐漸成長為大將,官拜鎮北大將軍,成功抵禦曹爽的伐蜀。

    七.諸葛恪(203——253年)

    諸葛瑾兒子,諸葛亮侄子,吳國權臣,為人極有智略,可惜性情疏狂,曾取得東興大捷,最後卻誤判形勢打了新城,導致威望一落千丈,後期被政變殺死。

    八.丁奉(?——271年)

    從少年時的小兵,到吳國後期的大將,丁奉靠的是自己的戰功,雪中奮短兵擊敗魏軍,幫助孫休除掉孫綝,都是不可忽視的存在。

    九.胡遵(?——256年)

    與母丘儉、王昶並稱“曹魏三徵”,打公孫淵,打吳國,也是中堅力量之一。

    十.陳騫(?——281年)

    抵禦姜維北伐、平定諸葛誕叛亂、擊敗吳兵,都有他的身影,西晉開國八公之一。

    就先舉這十個例子吧...真的要舉其實舉不太完,像是大家熟知的鄧艾、鍾會、姜維、羊祜、杜預等等等等等等就不須介紹了,一般來說,我們還可以去看看西晉的開國將領都有誰,他們肯定在三國後期是有亮眼表現的。

    ————————————————————————————————————

  • 2 # 一斗書生說歷史

    武廟十賢七十二將中,三國時代共有十二人入選。三國前期有七人,諸葛亮、張遼、張飛、關羽、呂蒙、周瑜、陸遜;三國後期有五人,鄧艾、陸抗、杜預 、羊祜、王浚。

    江山代有才人出,說三國後期不再出名將,其實是一個偽問題。只要仗還在打,就會有名將。

    但為什麼給人的感覺,三國後期名將除了鄧艾之外,其他人的知名度、辨識度不高呢?這隻能怪羅貫中老先生的《三國演義》對三國後期的描述過於簡略,遠不如三國前期濃墨重彩。

    《三國演義》一共120回,寫到鄧艾偷渡陰平已經是117回,寫滅吳之戰只有120回一個章節。這讓陸抗、杜預、羊祜、王浚的形象實在沒有篇幅展開了。

    (配圖依次是鄧艾、陸抗、羊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蘭花服盆期可以噴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