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不安分的魚兒
-
2 # 思千華
一、家庭對孩子這方面缺乏教育。大環境的影響,現在孩子少了,家裡就一個兩個孩子,對孩子太嬌慣。物以稀為貴吧。當你太寶貝某個東西時。你只有一味的付出,而沒有索取。什麼都想給她最好的,甚至於對他的人生早就有了規劃。工薪階層不惜送孩子出國讀書,自己省吃儉用,卻為孩子的前途而不惜一切。現在孩子攀比的是,誰誰被送出國讀書了,誰誰父親給買房了,他們認為這是理所應當的,周圍的同伴都是如此。他們看不到這些背後父母的努力付出。父母只是一味的付出,而不讓孩子幹這幹呢,那孩子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了。得到父母這麼多,從沒想過怎樣報答父母。
六七十年代,家在農村的那一代人。從小都會幫父母割草,種田,割麥子,收棉花……親身經歷感同身受,那時候長大的孩子。都很懂事,孝敬父母,贍養父母,都懂得感恩。
二、感恩教育比較缺乏,現在社會有些太物質化,一切都要拿錢說事,人情關係變得冷冰冰的。人心也變得冷冰冰的。誰還談感恩。
-
3 # 樂呵的小螞蟻
以下觀點純屬個人看法!說的不對見諒!
想培養成什麼樣的孩子首先自己做到,
孩子會耳燻目染就成為你想要的樣子了!
-
4 # 快樂庭院
一說起孩子不懂感恩,似乎是孩子天生不懂感恩,其實孩子懂不懂感恩很大程度上不在於孩子,而在於家長。感恩能力是後天培養起來的,孩子後天的成長付出最多的是家長。
不管孩子以前養成了什麼樣的習慣,在家長意識到孩子不懂感恩的那一時刻,就開始自我改變吧。我用自己對生活的體驗和大家分享做為家長,我們到底該怎麼對孩子進行感恩教育:
自己表達對家人的感謝,用行動和語言表達出來。如果你剛剛在單位獲得了獎賞,記得回家把這個好訊息分享給你能分享的人,向他(她)表示感謝。
我自己現在能堅持運營自媒體4年,也跟著孩子成長了四年,每每獲得一個獎勵,都會和家人分享我的快樂,向他們表示我的感謝,這種感謝是真誠的,不僅僅是限於言語,行動也必須跟得上,比如對老人的體貼和關愛,陪老人聊天,和她講外面的一些事情,增加她對新事物的接受力。比如和愛人說幾句開心的話,比如直接告訴孩子,“這我得感謝你,是你給了我學習的機會!”當然還可以外帶物質的表示。
這種生活中的事件是最能薰陶孩子的。
如果別人幫助了自己,記得及時表達對他人的感謝,就是一時沒有機會,也要把自己感恩的心情表達出來,不管被感謝的人在場與否,這種感恩的心情一定要讓孩子知道。
為孩子創造為別人服務的機會,讓他享受到被感謝的幸福。很多家長出於對孩子的愛,喜歡把孩子照顧到無微不至,我要說這是一種很蹩腳的愛,也是一種培養白眼狼的絕好方式。
對於小孩子,可以讓孩子幫忙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掃地、擦桌子、或者擺放碗筷,再或者讓他利用他的所學幫忙做一點事情。我自己創作中斷時,曾經讓自己孩子寫下詩歌或者選擇他比較優秀的作文供稿,當然還有其他的比如美術作品什麼的,現在我自己的LOGO 就是麻煩孩子幫我做的。每次他幫我做了事情或者他為全家人做了事情,我都會表示真誠的感謝。
今年我的生日,孩子放學早早回家做的飯,雖然簡單,但很舒心,從準備飯菜到洗碗整個都不讓我動手,還堅持陪爸爸去給我買禮物。我很及時地表達了我的幸福感,同時,我自己還當著愛人和孩子的面給自己的媽媽打電話,表示對媽媽的感謝,先生還主動給老人表達了心意。
這些事情,生活中的事情,孩子都參與了,這樣的薰陶比什麼樣的感恩道理都有意義。
奶奶的生日,我和愛人為老人張羅,一個目的只要老人高興,根據老人的心意去做,細節就不必一一告訴老人,這些事情孩子即使沒有清楚每一個細節,但是他能感受到我和爸爸的誠心誠意,也能看到我和爸爸的言行,也能感受到老人的快樂,還有姑姑叔叔們的快樂。這就足夠了。
父母永遠是孩子模仿的物件。
在家長感慨孩子不懂感恩的時間裡,是否反思自己以前是否沒有給孩子真正示範過感恩家人的機會呢?是否沒有為孩子創造過接受他人感謝的機會呢?
感恩教育,前幾年很多地方組織孩子們一起給媽媽洗腳,還組織孩子們集體向父母鞠躬,這樣的活動出於好意,可以作為某個活動中的一個點,比如畢業典禮什麼的,但是不能做為一個重點或者主題。這樣的主題很有些譁眾取寵,很難落地的,一個孩子不可能總是生活在有組織有安排的活動中,他是生活在平平常常的生活中的,所以生活中最好的薰染也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回覆列表
現在人們的條件好了,也願意在孩子的教育上不惜花重金給孩子更好的條件,所以為了孩子更全面的學習,不光父母圍著孩子轉,可能家裡的爺爺奶奶還有外婆外公。大人們幾乎包攬了孩子除學習之外的所有事情,也就會讓孩子覺得我只要負責學習就好了,其他的都有人替我幹,也就出現了現在的一個名詞:巨嬰。他們覺得自己就是家裡的中心,所有人都應當理所當然的圍著他轉,慢慢的也就養成了自私的性格,從而也不懂得感恩。所以我們平時讓孩子除了學習之外,要讓他們適當的參與家庭勞動,讓他們感到父母的艱辛,從而培養他們的責任感和感恩的心理!一點拙見,見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