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影觀史

    其實提問者已經給出了答案,“北失南補”的確是金朝軍事抗衡的一種厚黑但又高明的策略,但無奈金朝北有蒙古,南有南宋,東臨大海,而其和鄰居處的都不和睦,所以最終國滅,但要放到三國,這種一根筋似的執拗,卻可以讓金朝,實質上是整個三國鼎立的局面得到更長時期的延續,因為,在三國時期,這的確是一種“騷操作”也就是大膽而又實用的操作。

    疆域決定戰爭,戰爭決定歷史

    這個問題可以直觀的從兩張地圖來解析。第一張圖為蒙、金、南宋後期的勢力劃分,結合歷史推演,蒙古打壓金朝,金朝不敵,掉轉頭欺負南宋,這就是題目中的北失南補,這種奇特的軍事形勢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蒙古的強大,南宋的懦弱和金朝的厚黑,而蒙古和南宋並不接壤,雖然唇亡齒寒的道理南宋比任何時候都懂,但想起“靖康之恥”的痛苦,南宋從上到下都對金朝咬牙切齒,南宋太需要揚眉吐氣一次了,所以才有了後來的“聯蒙滅金”。再看第二張圖,第二張圖是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勢圖,和第一張圖不一樣的是,三個勢力成品字分佈,互相牽制,而從疆域上看,魏國最大,蜀國最小,而吳國與魏蜀隔江而治。

    所以,從疆域分佈來看,金朝的“他打我,我打你”的戰爭策略是不可以運用到三國時期的,因為從三國軍事實力來說,魏國稍強,但也還未強大到兩線作戰,吊打吳蜀的程度,而吳蜀兩國勢均力敵,雖聯盟抗魏,但彼此也互有提防,三國才得以形成鼎立之勢長達四十餘年。

    金朝的無奈

    假設分別把蒙、金、南宋穿越回三國時期,把曹操、劉備、孫權和三國群英從歷史上蒸發。

    按軍事實力來打最貼切的比方:蒙古居長江以北,虎視金宋、宋朝前期疆域較大,但經歷了多次抗金之戰後勢力被打壓,南宋政權雖失半壁江山,但仍能和金朝區域性作戰,勢力分佈於江東,按歷史的佈局,那麼金朝就佔據了最活躍,卻最先被滅的益州。好了,蒙、金、宋這三位演員按歷史導演的劇本已經各自就位,一部極富色彩性的穿越大局即將上演。首先是蒙古老大哥開始表演,他瞟了一眼南宋,見南宋在用一種乞求的眼神望著他,那種眼神,在不久之前,他也曾有過,而他望著的,是當時的金朝,他咬了咬牙,轉臉看向了金朝,嘴角不自覺的上揚,眼角露出一絲狡黠。金朝低著頭,心裡直嘀咕“真是怕什麼來什麼”,擦了擦頭上的冷汗,往宋朝的地盤——荊州挪了幾步,要是換到之前,宋朝是要哭的,哭不頂用也是要象徵性的推金朝幾把的,但現在不同了,面對以前金朝出的難題,宋朝要麼答對,反抗成功即得分,要麼答錯,很不幸又讓金朝佔地了,而從歷史導演的口中得出,宋朝是經常答錯的,但今天不一樣了,宋朝突然發現,今天的題目,我可以回答,也可以迴避,問答題成了選擇題,所以他在蒙古和金朝打的不可開交的時候,偷偷的用粉筆在蒙宋邊境長江以北往北重新劃了一道。這一道雖不明顯,但對於宋朝來說夠多了。但是劃的多了,蒙古大哥也翻臉了,但是這邊還兩隻手掐著金朝的脖子,騰不出手來呀,索性連一隻腳也上去了,金朝也打的急眼了,他沒有看見宋朝的小動作,也不明白為什麼今天的蒙古和以前不太一樣,金朝急眼了,他使出吃奶的勁從蒙古手中掙脫,連滾帶爬的跑向了宋朝。就這樣,歷史的大戲從以前的十來集的迷你劇改版後,登上了各大衛視,被後人所觀、所評、所議······

    小影不才,打了一個不是很形象的比方,但小影想要表達什麼,我想各位細心的讀者是可以看出個大概來的。所以三國時期你來我往,卻很少有魏蜀或魏吳交戰正酣、第三方勢力落井下石的情況,更多的時候,是孫劉聯合抗曹,即使吳蜀掐架,曹魏也未有大的軍事動作,當然這有其紛繁複雜的歷史原因,不做贅述。

    唇亡齒寒的一致性

    需要注意的是,南宋聯盟滅金似乎步了北宋聯金滅遼反被金滅的老路,但相較於金朝這種一貫厚黑不作不死的做法,宋朝選擇的是兩害相較取其輕的做法。歷史往往就是這樣,北失南補是金的被動接受,那麼聯蒙滅金也是宋的被動接受,但凡有選擇的餘地,故事就可以改編,雖然結局必然相同,但過程卻可能大相徑庭。所以唇亡齒寒的道理放諸南宋和東吳兩個時代皆準,只是西蜀之於東吳和金朝之於南宋卻是天壤之別罷了。

  • 2 # 月夜羽夕

    當時就有人提出,不能夠夥同蒙古,出兵滅亡金國。但這種聲音在朝野中是十分微小的,靖康之恥的痛楚使得“恢復”成為南宋的一大主題。在這種觀念的引導下,南宋的出兵也就順理成章了。 值得注意的是,在13世紀初,蒙古興盛的時候,中原大陸的王朝,金和南宋的主政者,都缺乏長遠的戰略眼光,金在北方被蒙古挫敗後,一度在西邊和南邊同時向西夏和南宋開展,以圖擴張領地,彌補北方的損失;而南宋主政者考量的出發點,也就是“雪恥滅恨”,報靖康之仇;反倒是最弱小的西夏,想到了要搞聯合,但杯水車薪,於事無補。 另外,蒙古一直以比較好的態度面對南宋,雖然有借道南宋四川並抄掠各地的情況發生,但大體上兩個政權間的關係還算良好,這也使得南宋方面喪失了警惕。 最後再談端平入洛。“拒關守河”的戰略是很好的,能夠加大戰略縱深,收復領土。雖然當時南宋內部有爭議,但理宗能力排眾議,選擇在蒙古北撤的時機進軍,也是很正確的,但以京湖制置使史嵩之為首的一些官員,仍舊反對這一項戰略。特別是史嵩之,貴為制置大使,竟然拒絕出兵。這直接導致參與“端平入洛”這一軍事行動的部隊,由兩淮出發,輾轉千里,西進作戰。由於後勤補給不便,使得部隊的戰鬥力大減,加之將領間的相互扯皮,最終導致了慘敗。 也就是說,如果南宋方面能夠上下一心,理宗想要實現的“拒關守河”的戰略,是可以實現的。這樣,南宋與金抗衡的年限,還會往後推移很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18年你開銷最大的一筆錢和花得最值的一筆錢分別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