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愛賺賺

    人云亦云是典型的“從眾”現象,著名的實驗:阿希從眾實驗得意證明。

    從眾包括三個方面的因素:

    ①不被團體接納的壓力:有句話很好:“道不同不相為謀”

    ②對看發負責的心裡因素:不同的間解需要自己獨自承受錯誤的風險,以人趨利避害的本性,從眾也就不難理解了。

    回到問題 ,我認為面對同一問題你有自己的看法,更重要的是表達出來,有些事在腦子裡想是不夠的,想法只是一個抽象的概念,用語言表達出來寫出來這中間有個過渡,需要你更加嚴謹的思考。思維是不斷地鍛鍊的,一開始可能有欠缺,一定別怕,不要怕別人挑錯。因為這是畢竟之路,不再在思維上懶人云亦云。

    總之抗的住上面的壓力,去認知自己的看法,根本辦法提升自己的閱歷和實力。

  • 2 # 半路出家111

    人云亦云古時候說得是人沒主見,不敢說

    感覺現不被人云亦云的少

    領導一句話,就算錯了有幾個敢說不,還不是在邊上附合。

    王建林說定個小目標裝逼的時候,有個人敢站出來說,頂多在背後笑笑

    馬爸爸說句話還不都當真理!

    百頭老百姓有點啥,還不是都找關係送東西

  • 3 # 心理專家劉愛民

    初看問題,覺得有點偏激,怎麼“人云亦云”就成了缺點了呢,不是還有“英雄所見略同”這麼個說法嗎?不同的人對同一事物有相同或相近的觀點也是常有的事情呢。

    後來猜測,題主是覺得自己總是人云亦云,缺乏主見,只能隨聲附和,所以痛苦了,想到了改變。這是一個很好的事情,給自己一個成長的機會!

    人云亦云的人在性格上有缺乏安全感、膽子小、怕擔責任、依賴的特點。性格改變有難度,俗語也講“江山難改稟性難移”,但只要有恆心有毅力,付出努力總是能一點一點靠近想要的結果的。具體有以下方法供參考:

    一、放自己出去闖

    安排自己出去旅行,先從離家近的城市開始,逐步擴充套件到離家遠的城市。出門之前自己做旅行攻略,不用怕考慮不周,現在一部手機在手大部分的事情都可以搞定。回來以後對自己的旅行攻略進行經驗教訓總結,為以後出行積累經驗;把自己旅行的所見所聞寫成日記,重點描寫你遇到了什麼困難,如何解決的,成功、失敗的原因,以後的改進辦法。

    二、多閱讀

    三、勤動手

    從小事做起,家裡洗碗、掃地、擦拭傢俱等等都伸手幹。事情做得多,遇到的問題就多,動腦筋解決問題的機會就多。問題解決得多了,自信就上來了,就敢擔當責任了。

    四、養成發表意見的習慣

    先在家裡積極主動發表意見,家裡沒問題了就在朋友聚會的時候練發表自己的見解,朋友聚會沒問題了就在工作單位談談自己的想法建議,這樣循序漸進地逐漸讓自己在各種場合都敢於發出自己的聲音。

    五、專業幫助

    如果以上的自我調節方式實施起來有困難或者不奏效,可以聯絡專業的心理諮詢機構來專業解決。

  • 4 # 建築防火設計指南

    這個問題讓我想起了一句古詩。蘇軾在題西林壁中的兩句詩詞: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所闡述的道理就是說我們與人交流學習探討問題的時候,觀察問題一定要客觀全面。不然的話,你所得出的結論往往是錯誤的。

    身陷人云亦云是因為我們置身於廬山之中,所觀察到的廬山,只是一個區域性而已。我們的視野無法開闊,因為受到了局域限制,站得不高就不能看的更遠也無法看到外面的世界。要想擺脫人云亦云,弄清事物的本質,必須要超越這個狹小的範圍。多讀書讀好書,理論聯絡實際。在學習實踐中增長才幹提升能力。

    股神巴菲特就特別注意如何才能有效避免自身出現人云亦云的問題。巴菲特很小就致力於投資理財知識方面的學習總結。他經過多年的探尋之後,形成了一套獨特的行之有效的投資理念。他認為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不要讓你身邊的任何人對你產生任何影響。甚至於你的父母你最親愛的人。因為他們經常每天和你在一起交流影響很大。

    但是這一點通常很難做到,因為一個人完全脫離一個生存環境,不食人間煙火是不現實的。總要和外界和不同的人相接觸。巴菲特為什麼要離開華爾街,在小縣城奧馬哈工作和生活?就是不想受到干擾。並且他的辦公場所也沒有電腦也從來不做股價的預測。他不想受到華爾街市場小道訊息和負面言論的影響。

    人云亦云盲目聽信他人的意見,是人類最大的弱點。曾經有人做過這方面的實驗。你在人群前面走,你隨便做個手勢動作,後面通常也會有人跟著你學樣,無意識中不加思索的被傳染。這就是盲從的影響。

    那麼如何才能做到獨具慧眼自成一家,還是要多讀書學習,不斷地總結領悟才能有獨到的見解。也能更好培養和增強自信心。自信不是自大,自信是源於你不斷地充實完善自己,由內到外水到渠成自然的激發。而自大往往是墨守成規的固執傲慢。頭腦簡單,反倒對自身成長不利。

  • 5 # 暖陽熱線yu心理諮詢

    看到這個問題,首先讓我想到的是那些“人云亦云”者的共性。他們幾乎都是缺乏獨立思考的習慣甚至能力。

    聽到什麼事,不會再從自己頭腦裡“二次加工”——想想這事是否靠譜。又由於這些人普遍渴望與他人的交流,於是,聽到什麼就急著告訴另一個人,以此先滿足他們對“交流”的心理需求。再加上自己也沒思考過這件事情,不知道真假,索性當成真的,到處散播。

    通俗的概括一句話——愛“人云亦云”的人,說話都不怎麼“經過大腦”。想改變,就得先培養自己的思考習慣。遇事自己先想想“是不是這樣的”。在不確定前,忍著別到處去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想買檯筆記本電腦,就平時玩一下英雄聯盟跟看電視,哪個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