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論說古今
-
2 # 歷史都付笑談中
諸葛亮是一名出色的外交家,他早在三顧茅廬時,提出的《隆中對》裡面,就把東和孫權作為重要的戰略一環。等到劉備兵敗當陽,危難關頭,諸葛亮主動請纓,去江東,勸孫權一同抗擊曹操,最終說服孫權,孫權派周瑜率軍協助劉備,雙方共同在赤壁擊破曹軍。
在《三國演義》中,描寫了舌戰群儒、激周瑜等精彩片段,不過按《三國志》來看,只有智激孫權是有明確記載的。
當時,諸葛亮沒有一上來就請求結盟,而是採用迂迴戰術,先用了一個“對比法”,把孫權和劉備放在一起比較,以此刺激孫權。
孔明曰:“將軍外託服從之名,內懷疑貳之見,事急而不斷,禍至無日矣!”權曰:“誠如君言,劉豫州何不降操?”孔明曰:“昔田橫,齊之壯士耳,猶守義不辱。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士仰慕。事之不濟,此乃天也。又安能屈處人下乎!”
孫權、劉備,都是身為人主,地位相當,拿來做對比,再合適不過了。諸葛亮認為,劉備在任何情況下,都是不會投降的,因為人家是帝室貴胄,當世英雄,而你孫權嘛,就不必太勉強自己了,感覺打不過就直接投降好了。
這是很明顯的故意抬高一個,貶低另一個,不過孫權年輕氣盛,還真的中了諸葛亮的激將法,登時勃然大怒。
劉備僅僅新野一縣之地,幾千人馬,就敢屢屢和曹操叫陣,自己坐擁江東,數萬之眾,兵精糧足,竟然連一戰的勇氣都沒有?
別說孫權一開始就有交戰之心,哪怕孫權開始打的是投降的主意,被諸葛亮在眾人面前這麼一激,也肯定要和曹操大戰一場,證明自己不比劉備的段位低。所以孫權勃然大怒後,就下決心發兵了,諸葛亮也達到了他的目的。
諸葛亮的這一激,其中奧妙在於,他變被動為主動了。
本來孫劉聯盟,劉備才是來求援的一方,盼救兵如盼月亮,如果孫權不發兵,劉備無路可走,難不成投奔吳巨去?而諸葛亮這麼一激,孫權不僅主動發兵,還要主動請劉備一方提供曹軍情報,因為吳軍之前沒有和曹軍交過手,想要獲勝,劉備的情報彌足珍貴,這樣大大拔高了劉備集團在聯盟中的地位。
-
3 # 高慶春呢稱雲中龍
孔明是有眼光,有預見的玫冶家和外交家。赤壁之戰的前夜,劉備被曹操追東奔西跑,多虧劉琦才有了一塊落腳的地方。孔明心裡明白,只有聯吳抗曹,才能有生機,並可發展壯大。劉備也有同感,同意孔明去東吳。到東吳後,東吳文臣諷刺瓦苦,其目的是文臣多主章投降。對孔明的目的很明白。孔明多智,先用計策激怒孫權和周瑜,與東吳聯盟宣告成功。使劉備有了喘息機會。也使江南人民免遭戰爭創傷,刀兵之苦。也使江南再一次脫過了血與火的洗禮。與吳聯盟,顯示了孔明在外交指揮上的才能,也使劉備由弱到強,終成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格局。這與孔明的大智大勇分不開的。
-
4 # 青山不掩
諸葛亮不是帝王,孫權曹操更不是他的臣民,何談指揮?
外交,在不同集團之間斡旋,只能是協調。
曹操知道劉備志存高遠,所以一直畏懼,容不下劉備,劉備則屢戰屢敗。諸葛亮出山,從新野之戰開始,屢次大敗曹操軍隊,兩家結下樑子,肯定死咯到底了。但劉備兵力微弱,無法單獨抵禦曹操,必須聯合東吳。
東吳是否願意對抗曹操呢?
東吳美女首推大喬小喬,分嫁孫策,周瑜,孫周兩家也算親戚了。而且孫策周瑜還是發小,情同手足,所以孫策早逝,周瑜仍然願意輔佐孫策其弟孫權。
曹操南下長江,意欲一統天下,肯定要滅掉東吳,東吳文臣自然可以投靠曹操,所以絲毫沒有打仗的意願。東吳若滅,首推吳王孫權當受殺頭之罪,這當然是不願看到的,所以有抗戰的迫切要求,這就是蜀吳聯盟的基礎。
東吳是孫堅,孫策父子倆帶領部將,一刀一刀拼殺出來的,當然珍惜自己的成果,願意對抗曹操。
曹操攻打東吳,遭罪的自然是百姓,所以東吳百姓不願家破人亡,也願意參加赤壁大戰。
其中,諸葛亮就起到了粘合劑的作用。諸葛亮遠赴東吳,首先批駁了文臣的刁難,這就是舌戰群儒的由來。緊接著摸清東吳軍事統帥周瑜的真實想法,巧妙激發了周瑜與曹操的不共戴天仇恨,然後透過周瑜,魯肅,會見了吳王孫權,兩軍比較,各種因素一一道來,徹底打消了孫權的畏懼心理,痛下決心,決一死戰,終於結成吳蜀聯盟。
再加上其他計策,如反間計,連環計,苦肉計,草船借箭騷擾曹操軍隊,晝夜不安。放大了吳蜀聯盟的功效。
相反,曹操南下,新收荊州部將,卻因曹操多疑的本性,心存疑義,中了反間計,誤殺了蔡瑁張允又沒有及時撫慰其部下,荊州兵將更加離心離德,未能融合。以至於周瑜火燒赤壁,荊州兵一鬨而散,加速了曹操軍隊的潰散。
回覆列表
在《三國演義》中,描繪出諸葛亮是一位出色的外交家,機智幹練,能言善辯。在赤壁之戰前夕,諸葛亮去東吳,請求兩家聯合,在孫權還在猶豫不決之時,先是激怒了孫權,再舌戰群儒,最後又怒激了周瑜,最終,孫權答應了孫劉聯盟。可謂是一切計劃,竟在掌握之中。
這也側重的說明諸葛亮的足智多謀,外交上那是相當的成功。這也為赤壁之戰的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畢竟曹操當時的實力也是相當之強悍的,只憑孫權一家,是難以戰勝曹操的。
但是在《三國演義》中,其實諸葛亮並沒有直接參與赤壁之戰的,戲份也很少,當時的諸葛亮和周瑜共同制定火攻的計劃後,到諸葛亮借東風,當然其中還有草船借箭的故事,但是這些都是與謀略相關,並不能算是外交上。真正體現外交指揮的還是促使孫劉的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