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雪落無聲教育工作室
-
2 # 子hong
聘用制度?可以。問題是麻煩不要搞雙重標準,制度上是聘用,薪水卻拿的還是編制。學校課時費一節課多少錢,外面機構一節課又多少錢?要求也不高就參考機構平均水平可以嗎?另外既然是聘用,那一切都得按聘用的來,除了與教學有關的事項必須參與,其他事情應該可以不用管吧?
-
3 # 事業單位備考
2019年公考資料獲取辦法:
1、我們的資料都是國內一流機構(包括中公、華圖、粉筆、縱橫公考、站長申論、腰果公考、四海公考、必勝公考、花生數量、羚羊風暴行測等)的最新課程,
百度網盤分享群共享的資料有:
1、19年國考
2、19年各省省考
3、事業單位綜合崗
4、事業單位教育崗(特崗教師)
5、事業單位醫療衛生崗
6、教師資格證
7、三支一扶
8、銀行農信社
9、公安招警
10、國家電網
11、最新時政資料
12、英語四六級
13、會計職稱類
14、工程類證書(一級建造師、二級建造師、監理工程師等)
15、贈送資料(育兒課程、演講與口才,MBA考研課程、研究生考試、最新電影、電視劇資源等,要什麼有什麼)
-
4 # 桑七二十一
這個是有意義的,中國國情是教師始終是屬於事業單位的,所謂的聘任制是針對那些很沒教育熱情的人的約束,如果你有教育熱情,你完全可以不用去擔心的。無論什麼社保不社保,交金的問題,單位幫你交了,你的退休金和養老金就有了,這個不用擔心。在編的福利和不在編的福利是不一樣的,而且歸屬感不一樣的,如果你在編,你就是正規軍,否則,你是游擊隊,學校培養的重點物件一般也是正規軍的。
教師聘任制實施有不少年了,它給教育系統的人事改革帶來了一股春風,給教育注入了一針興奮劑,一時間不少的地方都採取了這樣的方案,但隨著聘任制的逐步深入,其弊端就逐漸暴露出來,並日益趨於矛盾尖銳化。聘任制“聘”到了教師許多方面,同時也“聘”走了教師不少的東西。
1.“聘”到了教師的工作規範,卻“聘”走了教師的責任之感。實行聘任制後,教師各項工作制度相應出臺,教職工都必須認真切實的遵守,否則將對下次的聘任產生不良影響,因此教師的言行得到相當程度的規範化。但從中也產生了一些不好的現象,表面上教師都服從管理和安排,但從心理上卻很反感甚至是牴觸。如在維護學校形象上表現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在為學校節約用水用電上是無所謂的,用的反正是學校的,浪費就浪費了;在家長到學校瞭解情況時,對不是自己學生的家長不冷不熱;在集體臨時做事上推三阻四、拖拖拉拉、隨隨便便、馬虎了事,效率極低;對教育政策法規只關心自身的利益,其他與學校有關的一概不理,對教育改革不聞不問,對學校的管理從不思考出點子,總是埋怨領導這不該那樣不好,都打自己的小算盤。聘任制使教師的工作表面上規範化了,而內心工作的責任感卻喪失了,形成了一種“外緊而內松”“形聚而神散”的局面。
2.“聘”到了教師的個人努力,卻“聘”走了教師的團結之心。實行聘任制後,教師的個人努力程度較以前有大幅度的提高,為了使自己在聘任制中佔到優勢,教師們可謂是苦心圖志、堅持不懈、孜孜不倦,絕大部分教師的敬業精神是極佳的。但是教師之間的團隊精神卻日益淡化,甚至趨於對立。聘任制使得同科的教師成了競爭的對手,同班的教師成了相對的奪學生時間和喜愛的對手。原本同在一所學校的教師應該共同為提高本校的教育教學質量而齊心協力、同舟共濟,同一學科的教師要協調分工與合作,發揮各自的優勢做好本學科教學,同班級的教師需團結一致使本班學生全面發展,但聘任制打破了這種平衡,造成了力量的分散化,甚至相互牴觸。如同科的老師變得神秘兮兮,互相拆臺、猜疑;同一個班的教師背後在學生面前貶低其他老師、抬高自己,擴充自己學科的時間,迫使學生只學自己這門課程,這樣教師的矛盾就更激烈化、明顯化、公開化;在目標打分時教師之間的相互講他人的不足和錯誤更是比比皆是,甚至是當場發生爭吵。聘任制使每個教師的努力大增了,而整個集體的力量卻並未與之成正比,形成了“教師個人是一條龍,而教師集體卻成了一條蟲”的反差。
3.“聘”到了教師的教書之能,卻“聘”走了教師的育人之本。實行聘任制後,教師的課堂教學抓得十分的緊,備課十分紮實,作業批改及時認真細緻,特別是課後輔導做得好。教師的教學能力可謂發揮到極致,學生的潛力可謂是被“挖空”,學生的學習成績也得到較大提高。但是學生的為人處事能力、道德素質卻日漸下降,學生的身體素質也變差,這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教師只教書未育人。恰恰相反,我們的課堂教學也好,作業批改也好,最終還是為育人服務,重心應為育人,要使學生的整體素質提升,先成人再成才。聘任制關注的是教師的工作常規和教學業績,而育人是一個很難評價、很難把握的事情,很少將其納入聘任依據或者就算納入了也只是表皮而已,因此教師的工作中心變成了“教書”。如對成績好的學生的缺點視而不見,甚至是包庇,而對成績落後的學生排斥,甚至挖苦諷刺,使學生形成一種“成績好就什麼都好”的錯誤認識。又如很少老師對學生校外的不良言行進行教育;任課教師課內育人不多,課外就更少;班主任的教育與管理也是抓表皮的淺層次育人,實質是哄騙中度過一期(年),至於以後的長期性育人很少考慮,形成了一種“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學生管理狀態,“外面素質教育喊得轟轟烈烈,學校內部卻濤聲依舊”的育人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