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你知道什麼是中元節嗎?對這個節日瞭解多少呢?
6
回覆列表
  • 1 # 瞭然翁523

    據史料記載,中元起於唐代,唐人把農曆正月、七月、十月的十五日稱為上元、中元、下元。

    中元節,舊時道觀在這一天作齋醮。唐代詩人李商隱詩集五《中元作》:“絳節飄颻宮國來,中元朝拜上清迴。”

  • 2 # 叭嘰小猿君

    鬼節也稱作中元節,源於佛教盂蘭盆會。相傳,釋迦牟尼弟子目連尊者父母雙亡,修道之前十分思念母親,得道後,他開天眼通在地獄尋找自己的母親。發現其母墮落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為烈焰,飢苦太甚。目連無法解救母厄,於是求教於佛,以救其母。佛陀被目連的孝心感動,授予其《佛說盂蘭盆經》。按照指示,目連尊者與眾僧人於農歷七月十五用盂蘭盆盛百味五果、飯食素齋供奉地獄裡的眾生,解救了自己的母親。因此,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蘭盆會”,即我們所說的“鬼節”。

  • 3 # 董旭洸

    每年農曆的七月十五日,在我們國家,是一個專門給鬼過的節日,俗稱“鬼節”。

    這一天,既是民間的秋嘗祭祖節,又是道家的中元節、佛教的盂蘭盆節。

    其實,秋嘗祭祖節、中元節、盂蘭盆節,是分屬於民間俗信、道教與佛教的說法。

    三者呈並列關係,而不是一個節日的三個不同名稱。

    在中國的上古時代,人們對於農事的豐收,常寄託於神靈及祖先的庇佑。

    如漢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四祭》中說:“古者歲四祭。四祭者,因四時之所生孰,而祭其先祖父母也。故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嘗,冬曰蒸。”

    奉祀先祖在春夏秋冬皆有,但“秋嘗”在其中十分重要。

    因為七月半正是秋天收穫的季節,有若干農作物成熟,

    因此用新米及時令佳品等向祖先亡靈獻祭,向祖先報告秋成;

    然後自己品嚐這些勞動的果實,並祈祝來年的好收成!

    起初,“秋嘗”的日期並不確定,後來逐漸固定在七月中旬,一般是立秋後第一個月圓的望日,秋氣新來之時。

    而“七月半”被稱為“中元節”,則是源於東漢之後道教的說法。

    道教諸神中有天官、地官、水官,合稱“三官大帝”,

    他們是天帝派駐人間的代表,分別在“三元日”為天帝檢校人間功罪以定賞罰:

    “天官為正月十五上元賜福,地官為七月十五中元赦罪,水官則為十月十五下元解厄。”

    地官所管為地府,所檢的重點自然是諸路鬼眾了。

    據說中元之日,地宮開啟地獄之門,也是地獄開門之日,

    眾鬼都要離開冥界,接受考校,

    有主的鬼回家去,沒主的就遊蕩人間,徘徊在各處找東西吃,因此又稱鬼節。

    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點荷燈為亡魂照回家之路;

    道觀舉行盛大法會祈福吉祥道場,道士建醮祈禱,內容是為亡魂的靈魂超度。

    然而,道教“中元節”形成之前,七月十五早已被佛教徵用。

    佛教中的七月,原為一個佛的歡喜月,而非“鬼節”。

    但為何七月的盂蘭盆節成為“鬼節”呢?

    盂蘭盆,是梵文Ulambana的音譯,原意為“救倒懸”,即解救在地獄受苦的鬼魂。

    佛經《盂蘭盆經》在西晉時期翻譯傳入中國,經中有“目連救母”的故事:

    佛陀有位名叫目連的弟子,他開了天眼。

    目連利用自己的天眼神通看到他去世的母親墮入了餓鬼道,

    瘦的皮骨相連,不能進食,日夜痛苦不堪。

    目連不忍心母親受這般苦難,連忙下到地獄裡,用缽盛飯餵給母親吃。

    但是因為他的母親由於惡業要受報應的緣故,

    每當飯到嘴邊就化為了烈火,根本不可能吃到肚子裡去。

    目連為了拯救他的母親,向佛陀請示解救的方法。

    佛陀感念目連的一片孝心,於是讓目連在農曆七月十五日這天,

    把百味飲食放置於盂蘭盆中以供養三寶,三寶就是佛法僧。

    用這種功德讓七世父母和現世父母在厄難中者,脫離餓鬼道,能夠到人世間或者天上去享福。

    這與當時仍然存有的孝道觀念暗合,後被推崇“三教同源說”的南朝的梁武帝蕭衍提倡,

    將其定為一個民俗節日,當時其主要功能是供奉佛祖。

    只是到了宋代才發生了變化,俗道僧三流合一,發展為薦亡度鬼。

    從有關七月十四/十五的傳說中,可深切體認到七月十四/十五的祭祀具有雙重意義:

    一是闡揚懷念祖先的孝道,二是發揚推已及人,樂善好施的義舉。

    就其文化內涵而言,七月十四/十五也是中國傳統祭祖節日之一,

    其文化背後體現的是一種信仰,是追懷先人既古老又現代的一種傳統,

    體現了古人“慎終追遠”思想,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

  • 4 # 天高雲淡任心遨遊

    中元節的傳說:佛教盂蘭盆節也就是中元節起源於“目蓮救母”的故事,出自《大藏經》。

    目蓮救母的故事: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蓮尊者,惦念過世的母親,他用神通看到其母因在世時的貪念業報,死後墮落在的惡鬼道,過著吃不飽的生活。目犍蓮於是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給他的母親,但其母不改貪念,見到食物到來,深怕其他惡鬼搶食,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無法下嚥。目犍蓮雖有神通,身為人子,卻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請教佛陀如何是好。佛陀說:“七月十五日是結夏安居修行的最後一日,法善充滿,在這一天,盆羅百味,供巷僧眾,功德無量,可以憑此慈悲心,救渡其亡母。目蓮遵佛旨意,於七月十五用盂蘭盆盛珍果素齋供奉其母,其母親終得食物。”這便是臺灣普渡拜“好兄弟”的由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是什麼讓你從不輕易放棄生命?生存的意志來自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