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紅塵觀自在
-
2 # 張海軍書法
古詩最好的賞析方法就是先弄清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時代背景;古詩內容是作者對社會生活的反映。是個人感情的宣洩,讀懂一首詩就是了解詩人內心深處的想法,對時代的看法和態度。然後搞清楚古詩的種類派別賞析就非常容易了……古詩分古體詩和近體詩兩種;詩的題材又分山水詩、代表人物王維、孟浩然等;田園詩的代表詩人陶淵明等,還有邊塞題材的詩、愛國詩,代表人物岳飛和屈原;思鄉詩、哲理詩、懷古詩,詠物詩等等……盛唐時期又出現了一類閨怨詩,抒發古代民間棄婦和思婦以及少女懷春的感情。代表人物:李清照。
-
3 # 江湖夜雨92
賞析的賞,是鑑賞的意思,析,指分析,賞析是一種高層次的思維活動。
賞析的基礎是反覆誦讀,反覆涵詠。古人強調讀書,說一天不讀書,就俗氣了。這裡的讀,就是誦讀。只有把詩歌背的如出自己之心,如出自己之手,才能正確理解詩歌內容,用到的時候,才能脫口而出。現在的孩子讀詩詞不開口,這不是好習慣。孔子向師襄子學琴,十天了,也沒換新曲子 。師襄子說,可以了,孔子說,我只熟悉了樂曲,還沒掌握技法呢?過了些時候,老師又說,可以學習新曲了。孔子說,我還沒有了解思想感情呢?又過了些日子,他還沒有學習新曲子,認為自己還沒有了解作者那個人呢。樂曲和詩歌一樣都需要反覆誦讀。
要分析詩中的形象,詞句的意境,體驗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劉協說,在心為志,發言為詩。詩歌就是表達人的思想感情的。很多詩,是直接抒情的,如,李白的低頭思故鄉。但大部分詩歌,溫柔敦厚,是用形象說話的,所以,清,王國維提出了意境說,認為詩歌具有無我之意境,才算好詩。這等於,作詩的在和咱讀者捉迷藏,什麼意思,不告訴你,你猜吧?這叫含蓄美。李白的獨坐敬亭山,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你能讀出什麼感情?是詩人對美景的讚歎,還是很少有朋友來一起舉杯的孤獨?結合前兩句的形象分析,應該是孤獨之情了。
還有馬致遠的秋思,被譽為秋思之祖,運用多種景物: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渲染了漂泊在外的遊子的羈旅之愁,思鄉只苦。可見抓住形象,才能分析感情。
我們還可以賞析詩詞中富有表現力的詞句。古代人寫詩,注重錘鍊詞語。老杜曾經有詩句,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宋祁在玉樓春中寫到,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一個鬧字,境界全出。寫出了春的勃勃生機。
很多詩歌,富有哲理,我們也可以從理趣的角度去賞析。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道出了誠摯的友誼可以超越時空,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的道理。劉禹錫的,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蘊含了新事物必將代替舊事物,未來肯定比現在好的智慧。
賞析詩歌還需要了解背景,這樣才能批文入情。朱熹的《春日》,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一般人當做寫景詩,看看背景就知道,朱熹生在南宋,一生未踏入孔子故鄉,他是在寫讀書感受,只要你走進書中,任何人都能領略到哲理的美妙。
-
4 # 閒看秋風999
俗話說:詩言志。如何賞析古詩,說白了就是要真正瞭解詩作者們在說啥,為什麼要這麼說?
換言之,欣賞古詩其實有點兒類似欣賞西方古典音樂——這段音樂的主題是什麼?作曲家要表達什麼?他的主旋律究竟是什麼?
古詩,有兩種;一種是“古體詩”比如《詩經》以及漢代的《樂府詩》;另外就是“今體詩”,也就是人們俗稱的格律詩。
唐朝詩人也寫古體詩,比如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換言之,除了“楚辭”以外的是古體詩,唐代人寫的“行、吟、歌”也是古體,因為沒有嚴格的格律。
今體詩,也就是格律詩不用說了,就是“律詩”、“絕句”;宋詞以及元散曲等等有格律限制的詩。
詩的形式,或者古體詩,或者近體詩,這些都不重要,教科書中都有,一般的詞典中也可以查得到。欣賞古詩不是欣賞它的形式而是內容 。
欣賞內容,主要欣賞什麼呢?關鍵詞,也就是所謂“詩眼”。
詩人寫詩,往往不是一氣呵成;而是偶然得一佳句,自己覺得是神來之筆,日後不斷髮展延伸,連詞成句最後成了一首詩。
我們欣賞的目的,就是要找出詩人作品裡面的關鍵詞,他的“神來之筆”,這就是整首詩裡面的“眼”,也是“綱”,綱舉才能目張。
舉個例子。比如,紅杏枝頭春意鬧。這一句出自宋代人宋祁之手的宋詞《玉樓春•春景》;全文如下:
東城漸覺風光好。 縠皺波紋迎客棹。 綠楊煙外曉寒輕, 紅杏枝頭春意鬧。 浮生長恨歡娛少。 肯愛千金輕一笑。 為君持酒勸斜陽, 且向花間留晚照。
這首詞的“關鍵詞”或者說“眼”就是一個“鬧”字。“鬧”字不僅形容出紅杏的眾多和紛繁,而且,它把生機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點染出來了。
“鬧”字不僅有色,而且似乎有聲,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
而至於這個詞牌的來歷什麼?上下闕怎麼分還重要嗎?
回覆列表
讀古詩首先要吟詩,反覆誦讀,體會詩的韻律節奏,似有似無的領會意境,不要指望第一遍就弄懂、或者自認為弄懂後再讀詩。所謂讀書不求甚解,就是先通讀,然後在以後的生活中如果再現詩中意境,自會心有靈犀。當然,瞭解詩的寫作背景、作者生平等知識是必須的。讀詩,千萬不能像讀古文一樣,一個字一個字翻譯,割裂詩的整體意境和韻律。最好是身臨其境,所以,讀萬卷書同時要行萬里路。詩歌源於生活、歸於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