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說新傳
-
2 # 不書公子
春秋時期,衡量一個國家大小的標準就是這個國家擁有“戰車千乘”還是“戰車萬乘”:“萬乘之國”即大國,“千乘之國”就是小國。據考證,戰車作為正式裝備列裝軍隊,始自夏朝末年!
最早登上戰車的,是貴族子弟,而非普通民眾——普通民眾或奴隸只有跟著戰車跑的份:
一輛戰車上有甲士三人:一人駕車,一人持弓箭遠端攻擊,一人持長矛或長戈近身格殺,戰車兩側配有步兵數十人不等,列隊衝殺。
春秋時代,“兵者,詭道也”一說尚未得到實施,國與國之間打仗要遵守規矩:
一、戰爭要師出有名,不可趁人之危;
二、交戰時間、地點透明(戰場要選在開闊平原,利於集結軍隊、駕駛戰車衝殺),而且要等雙方都準備好了再開打,不可攻敵不備;
三、雙方戰鬥過程中不能攻擊對方君主(遇見後還要行禮),且一方敗退後,勝方不可追著大殺大砍,只能追擊五十步,就要停止。
正是這些先決條件,為戰車提供了優越的生存環境!
自進入戰國時代後,戰爭愈發激烈且無底線,戰車逐漸失去了價值:
首先,一輛合格的戰車造價很高:車身、車軸、車輪都需要上好的木材製成;車廂、車轅要以優質銅鐵包裹;戰馬、車兵裝備特殊,要專門打造(修繕成本同樣很高)。
其次,後世的戰場環境對比春秋時期更加複雜:戰爭不再是對陣開闊平原的“點到為止”,山地、河灘同樣可以成為戰場,在你死我活的戰場上,如戰車這般傷了馬匹便失去戰鬥力的裝備,已經成為戰爭的累贅。
最後,騎兵的興起及馬蹬的出現:戰場、戰法複雜化後,軍隊的機動能力成為影響戰爭勝敗的又一大要素,而騎兵的發展,恰恰滿足了這一點!尤其是馬蹬出現後,騎士坐在馬上更加穩固,可以自由放箭、近身格殺。
所以,戰車的淘汰是時代發展之必然!
如題主所說,戰車在古代戰爭中確實是風靡一時。
戰車的應用在古代有著悠久歷史,不僅是中國,在國外也是如此。最初戰車應用是運輸工具,而到了夏朝末年逐漸演變在了作戰工具。有記載說,在商湯滅夏的戰鬥中,曾經動用戰車七十乘,這裡的七十乘不知道是不是全部用來作戰,還是指揮,還是運輸等用途,但至少可以肯定,戰車已經應用於了古代戰場,但這時敵我雙方對壘仍以步兵為主,戰車還不是作戰主力。
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有多種寫法的車字,都是戰車的象形。在隨葬品中也有一些戰車出土。到了西周時期,戰車才成為了戰場的主要作戰力量,長達數百年,在統計戰果時,只統計車馬數量,在春秋戰國時期,一個國家擁有的戰車數量,往往被作為衡量綜合國力的重要標準。
這時戰車的地位已躍升至步兵之上,由此導致車戰成了西周、春秋時期許多戰役中主要的作戰形式,而且規模很大。據《左傳·僖公二十八年》記載,公元前632年,晉、楚兩國爆發城濮之戰,晉國出動戰車七百乘。《左傳·宣公二年》中記載,公元前607年,鄭、宋兩國的大棘之戰中,鄭國一次就俘虜了宋國的戰車“四百六十乘”,公元前684年齊魯兩國長勺之戰,當齊軍敗退時,曹劌阻止魯莊公匆忙追擊。他觀察齊軍敗退時的旗幟和車轍,確認齊軍是真的潰敗後才下令追擊,就是因為害怕齊軍佯敗後退設伏。
基本組成:車戰的基本作戰單位是乘。乘是以戰車為中心配以一定數量的甲士和步卒(徒兵),再加上相應的後勤車輛與徒役編組而成。一般是2馬或4馬駕一輛戰車,其中4馬為多,四馬兩輪式戰車是中國車戰的定型用車。車上載3名甲士,按左、中、右排列,周圍再包括一定數量的步兵。
武器裝備方面:長武器一般有戈、酋矛、夷矛、戟、殳等,和短兵器有刀、劍等,此外,還有用於攻擊的兵器弓箭。
作戰場地:兩國交戰一般都將戰場選擇在便於大量戰車集結展開的開闊暴露的平原地區。
作戰方式:雙方戰車對壘中,先用弓箭對射,以此殺傷對方造成對方陣容的混亂,然後戰車快速逼近時,確保隊形排列嚴整,在雙方戰車錯轂時的瞬間夾擊對方戰車,從而在格鬥中佔有優勢。
在戰車使用最為鼎盛春秋時期,各國軍備激增,當時晉國的戰車達到了四千乘,楚國戰車的數量也與之不相上下。
不過到了戰國之後,戰車就逐漸退出歷史舞臺。究其原因,還是自身的侷限性太多。首先是對場地要求太高,戰車投放戰場需要一定的面積,保持隊形的齊整、協調,但實際作戰環境往往很難滿足車戰需要。如果不是大平原作戰,戰車的優勢全無,機動性太差,甚至成為拖累。
再就是車戰戰鬥方式特殊,無論在編伍還是在對陣中,都有一定規則,需作戰雙方共同遵守,春秋時期各諸侯爭戰還講究禮儀、宗法,但後期這套規矩全無。戰爭就是以取勝為目的,不是競技表演,如果對方不按套路出牌,你很難利用車戰,跟對方彬彬有禮的按套路作戰取得優勢。
還有就是人員配備上,早期戰車配有二人,後期演變為三人,其中一個還是指揮,車的周圍還有一定的步兵作為輔助,打了勝仗是戰車上士兵的功勞,打了敗仗周圍的步兵還得想辦法保護戰士,如此以來得不償失。在城池攻堅作戰中,戰車作用同樣發揮不出來,還得依靠步兵。況且後期騎兵部隊的出現,幾乎革了車戰的命,野戰中騎兵是能聚能散,能衝能退,靈活自如,反觀車戰,優勢全無。
公元前405年,韓、趙、魏聯合攻齊,“大敗之,齊將死,得車二千,得屍三萬”,此役三國聯軍大敗齊國以車兵為主的舊式軍隊。
自戰國以後車戰逐步衰落,當然並非全面淘汰退出,只是由戰場上衝鋒陷陣改為了防禦敵方衝鋒陷陣之用,主動使用車戰去殺敵的戰史是越來越少,而且車輛多用於運輸輜重或環衛營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