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rangwomenziyouzizai
-
2 # 青山煙雨客
長城,又叫萬里長城。因為其長度從山海關至嘉峪關就有6千千米合古代計量的1.2萬里,所以叫萬里長城。其實就是按意思來叫的,一萬里長的城牆,簡稱長城(萬里長城)。
我們今天所說的長城是指明長城(東起河北山海關,經山西-陝西-寧夏,西至甘肅嘉峪關),因其修建年代較近,儲存較完整,所以成了大家心目中的長城的形象。但實際上長城遠不止這些,自秦以來,歷朝歷代曾修建了很多各種長度和形式的“長城”,但大多因為年代久遠,缺乏保護,甚至有些是因為其本身修建的就不是很牢固(比如一些外圍的土長城),時至今日已經大多消失了。歷代長城之最:最北的長城是東起內蒙古,穿俄國,西至蒙古國的金長城;最南的是河南省駐馬店市-平頂山市-南陽市一帶的楚方城;最東的是東起遼寧省與北韓接壤的丹東市的明長城和九連城的燕、秦、漢長城;最西的是東起內蒙古西至新疆庫爾勒市的漢長城(“…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歷史上的三大名城玉門關,陽關,敦煌就在這段長城的中部,甘肅與新疆交界處。)。所以正解是:長城經過內蒙古,遼寧,河北,北京,山東,山西,陝西,河南,寧夏,甘肅,新疆。
長城(Great Wall)又稱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長城修築的歷史可上溯到西周時期,發生在首都鎬京(今陝西西安)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戲諸侯”就源於此。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爭霸,互相防守,長城修築進入第一個高潮,但此時修築的長度都比較短。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後,秦始皇連線和修繕戰國長城,始有萬里長城之稱 。明朝是最後一個大修長城的朝代,今天人們所看到的長城多是此時修築。長城資源主要分佈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陝西、甘肅、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山東、河南、青海、寧夏、新疆等15個省區市。根據此前文物和測繪部門的全國性長城資源調查結果,明長城總長度為8851.8千米,秦漢及早期長城超過1萬千米,總長超過2.1萬千米。1961年3月4日,長城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7年12月,長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名稱由來
兩千多年來中國各時期長城的修築基本上都有記載,但各朝各代在修築長城和記載長城時,所使用的名稱多有不同,這些不同的名稱,有的在同一歷史時期互相通用,有的僅在某個歷史時期或某個地域用過。
長城
這是長城最通用的稱謂。長城是一種很長的牆體防禦建築,或形式和牆體相近、防禦性質和牆體一樣的防禦建築。長城之稱始於春秋戰國時期。《史記·楚世家》載:“齊宣王乘山嶺之上,築長城,東至海,西至濟州,千餘里,以備楚。”
方城
稱長城建築為方城,只在春秋時楚國用過。《漢書·地理志》載:“葉,楚葉公邑,有長城,號方城。”
塹、長塹、城塹、牆塹
這幾種稱謂基本上相互通用,從戰國直到明代幾乎全都使用過。《史記·秦本紀》在記載秦簡公六年(前409年)沿洛水修築長城時,就只用了“塹洛”兩字,《北史·契丹傳》載:“契丹犯塞,文帝北討至平州(今河北盧龍縣)遂西趣長塹。”
塞、塞垣、塞圍
在史書中用到塞字的地方很多,一般情況有兩種意義:一是用以表示關口要隘。這些被稱之為塞的關隘,有的就在長城之上,有的則在離長城很遠的地方。另一個意義是用以表示長城。如《史記·匈奴列傳》載:“漢遂取河南地,築朔方,復繕秦時蒙恬所為塞,因河為固。”《後漢書·烏桓傳》載:“秦築長城,漢起塞垣。”
長城塞、長城亭障、長城障塞
這是把長城同塞並在一起合稱長城的一種表示形式。這種稱謂在史書中也很常見,如:司馬遷《史記·蒙恬列傳》中有:“行觀蒙恬所為秦築長城亭障。”《晉書·唐彬列傳》載:“遂開拓舊境,卻地千里,復秦長城塞”。杜佑《通典》古冀州條下載:“密雲縣東北至長城障塞一百十里。”
壕塹、界壕
壕塹是長城建築的一種形式,多指在不易築牆的地方,挖有深廣各若干丈的深溝,並將所挖取之土堆於溝的一側,其防禦作用同修築牆體是一致的。界壕則是金代長城的專用詞,除金之外,基本沒有使用界壕一詞來稱長城的。
邊牆、邊垣
將長城稱之為邊,主要是明朝。中國古代多將中原各地與東北、華北、西北、西南等地,少數民族之間的地域,稱之為邊地,明代則將在這一帶地域修築的長城,稱之為邊牆或邊垣。如《明史·戚繼光傳》載:“薊鎮邊垣,延袤兩千裡。”《明史·兵志》載:“請修宣、大邊牆千餘里。
歷史意義
促進了邊帶的發展。自秦漢至明清,長城沿線的許多關口成為農、牧兩大經濟、文化系統民族交易的場所或中心,有的逐漸發展成為長城沿線的重要城鎮。長城既保證了農業經濟、文化與畜牧業經濟、文化的正常發展,又為二者的交流和相互補充提供了場所和方便;又起著調解兩種經濟,使農、牧業經濟朝著主輔相互配合的方向發展的重要作用。因此,長城不單純是曾起過將兩種經濟、文化分割開來的作用,還曾擔負著將兩種經濟、文化緊緊繫在一起的重任。
促進了民族的融合。在文化方面,長城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和發展上也起了重要作用。長城的修建和戍守,長城區域的爭戰,反而促使了中國古代漢族和十幾個少數民族進行了廣泛的融合。
長城的防禦作用不是一般人以為的“不被攻陷”;其真正的用處在於——入侵者或許能集中力量偶爾攻破一兩個關口、闖入內地,但只要整段長城還駐守有強勁的軍隊,入侵者就始終面臨被阻擊、伏擊而無法回家的危險;尤其是,長城扼住了燕山和太行山北支各個交通要道,遊牧民族的騎兵縱然破關而入,但只能對內地實施騷擾,而他們的後勤根本無法通過關口輸送進來,故而無法在內地立足、從而動搖中華帝國的根基。癬疥之疾再重,也侵入不到膏肓,這是長城存在的根本意義。
長城以其雄偉的氣勢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吸引著歷代的中華文人名士及國際人士,許多中國的文人墨客以長城為題材創作了大量的詩詞歌賦、美術、音樂等文藝作品,其中唐代的“邊塞詩”尤為典型。如李白的“長風幾萬裡,吹度玉門關”,王昌齡的“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王維的“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岑參的“忽如一夜春風來,幹樹萬樹梨花開”等名句,千載傳誦不絕。孟姜女送寒衣的歌詞至今還廣泛傳唱著。唐以下的宋、元、明、清以及近現代,均有不少詩人詞人名人,路經或登臨長城,有感於長城的修築、作用,以及長城兩側的壯美河山等,揮毫寫出了名篇佳作,迄今仍廣為流傳,大大豐富了長城文化的寶庫。
對於中中國人來說,長城是意志、勇氣和力量的標誌,象徵著中華民族偉大意志與力量。《義勇軍進行曲》的長期傳唱,使長城在人們的心目中已昇華為民族精神和意識,增強了中華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和愛國熱情。
北京有8段長城,分別是:
1、八達嶺長城
2、居庸關長城
3、慕田峪長城
4、黃花城長城
5、司馬臺長城
6、金山嶺長城
7、古北口長城
8、箭扣長城
-
3 # 悠然旅行
“天高雲淡,望斷南飛雁。
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
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
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
毛主席在帶領紅軍翻越六盤山時的詠懷之作《清貧樂-六盤山》,抒發了“長纓在手”定當“縛住蒼龍”的革命豪情。詩中有“不到長城非好漢”的詞句,指不登長城關口絕不是英雄。比喻不能克服困難,不達到目的,就不是英雄豪傑。這反映了中華民族的一種精神氣魄,一種積極向上的奮鬥精神。
長城,自古以來在中華民族的國防實用及精神世界都是一種“可依可靠”的存在。
從先秦時期,以及秦漢以後的歷朝歷代,都修築過形式各異,但大體相當的長城。由於歷史時期的不斷演進,其稱謂也各不相同,諸如列城、方城、亭障、塞垣、壕塹、界壕、邊牆等等,而實質上都是指長城。
具體的,哪個朝代用哪個名字呢?
方城:只在春秋時楚國用過,特指春秋時楚北的長城。從今天河南省的方城縣,沿著伏牛山,向北直至今天的鄧縣 為古九代塞之一。
塹、長塹、城塹、牆塹:這幾種稱謂基本上相互通用,從戰國直到明代幾乎全都使用過。王安石的《送程公闢之豫章》詩文:“下視城塹真金湯,雄樓傑屋鬱相望。”以及明朝何景明的《點兵行》詩文:“邊頭城塹誰營屯,遂使犬羊窺北門。”基本上從類似的這些詩文中可以瞭解長城的這些稱謂。
塞、塞垣、塞圍: 在史書中用到“塞”字的地方很多,一般情況有兩種含義:一是表示關口要隘,二是表示長城。比方說“塞垣” 本指漢代為抵禦鮮卑族所設的邊塞,後亦指長城 ,邊關城牆,又指邊塞、北方邊境地帶。
長城塞、長城亭障、長城障塞:這些稱謂在史書中很常見,隨便翻翻軍旅體裁的古籍,都能見到這些稱謂。
壕塹、界壕:是長城建築的一種形式,而界壕則是金代長城的專用詞,又稱金長城、 兀朮長城,始建於金太宗天會年間,是規模巨集大的古代軍事防禦工程。
邊牆、邊垣:將長城稱之為“邊”,主要是明朝。在中國古代,習慣上多將中原各地與少數民族之間的地域稱之為“邊地”,明代則將在這一地域修築的長城稱之為“邊牆”或“邊垣”。
作為冷兵器時代的產物,現如今長城已失去了它的邊境國防作用,但是,由於它的雄偉、堅固,歷史悠久,在中華兒女的心底深處,其精神象徵意義永存。正如毛主席的詩文所敘“不到長城非好漢”。
-
4 # 是個小姐姐呀3333
長城是古代人類智慧和勤勞的結晶。值得所有人都去體驗。最推薦去的長城還是慕田峪長城,和 平 西 橋 地 鐵站 上 車就可以了。非常方便。
-
5 # 雲遊霧裡櫻兒遠方的詩
長城關隘 嘉峪關、山海關、居庸關、玉門關、井陘關、娘子關 、雁門關、偏頭關、平型關、古北口、喜峰口、榆林塞、黃崖關、 瓦橋關、虎山長城、鴉鶻關、牛莊城、分...
回覆列表
萬里長城有多少名字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爬一次長城,就當了一回好漢!!!
中國的長城,蜚聲中外。從小到大,也聽過不少關於長城的詩句、詞語或者典故。比如,“長城高際天,三十萬人守。一日詔書來,扶蘇先授首。”還有“萬里長城永不倒,千里黃河水滔滔”等等。其中有一句至今流傳深遠,那就是“不到長城非好漢”。
也不知道是不是這個原因,如今許多人到首都北京,有不少都是衝著長城去的。
或許正因為如此,每天參觀長城的人不少。尤其是到了暑期、節假日這樣的旺季更是如此。此時,一定要提前預約好門票,否則即使到了門口,也可能因為流量限制,沒有門票而無功而返。不管是徒步登城的,還是坐纜車的,都是要排上很長的隊伍,遇到高峰,更是需要排上數小時才能輪到。
從北京城區到八達嶺長城景區,雖然路程有些遠,不過交通倒也是比較方便,有幾處旅遊直達公交車,也可以坐觀光火車前往。還有高鐵可以前往。如果是外地遊客,打車前往的話,就花費稍微多些了。自駕遊也可,在景區有專門的停車場,可以停放車輛。
八達嶺長城是中國古代防禦工程——萬里長城的重要部分。雖然它的海拔並不算高,但是由於這裡自古以來就是通往山西、內蒙、張家口等地的交通要塞,位於居庸關的前哨,正如古語所說的“居庸之險不在關而在八達嶺”,所以位置十分重要。它也是長城中最早開放的一段,也是萬里長城的精華,尤為具有代表性。
長城雖然不算很高,但是由於都是建在山巒之上,也是十分險峻。如果是徒步要登城,沒有一番好體力是不行的。如果是年歲大些或者體力不太好的,最好是坐纜車上下比較合適。不管是如何上長城,只要站在長城上往四周一望,心中便是豁然開朗,只見眼前崇山峻嶺,一片大好河山,一條如同帶子一般的長城,在山樑上蜿蜒盤旋,消失在盡頭。
上山容易下山難,同樣也是如此,上長城容易下長城難。長城陡峭,有的地方有臺階,平緩的還好,有的地方几乎到了垂直的角度。還有的地方,沒有了臺階,就如同是一個陡坡,膽小的人一看,恐怕有些腿軟了。人要想下長城,只好用力扶著邊上的鐵欄杆,或者是乾脆採取後退的方式,慢慢地向山下挪步。
所以,就算是體力很好的年輕人,下到山腳的時候,也是要出一身熱汗的。不過,也許就是在走走歇歇的過程中,剛好能夠愜意地欣賞一下長城內外的美景,舒緩一下心中鬱集的各種不好的心情,何嘗不是人生的一大美事呢?
長城易到,好漢難為。其實,登過了長城,這就化作了人生中的一次美好回憶,而漫長的人生千滋百味,還需要我們去細細品味、用心度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