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遁世迷糊人
-
2 # 白天甲骨文晚上鬥地主
“上善若水”是修煉的,和統治者和品德沒有關係。我對這句話也不是十分理解,每次都有不一樣的理解,經常變。說說現在的理解。我天天研究辟穀,辟穀最難的是喝水,一喝水就餓,不喝水就渴。渴就喝水,餓就吃飯,吃飯就不是辟穀。所以喝水是最難的,喝也不行,不喝也不行,所以“可不可以“這個詞大概就是指這個。若弱諧音,若可能是指弱。弱溺相似。弱是指水,叫若水,溺也是指水,叫溺水。溺水是死,是惡,弱水是善,是活。因為弱是指水,是指善,所以,溺裡的惡是指氵,是氵導致人被水嗆死的。所以,不能讓水到達氵。或者,不要讓氵喝著水。喝水沒有錯,但是讓弱喝著水,不要讓氵喝著水。所以就弱弱地喝一滴水就可以了,就叫“上善若水”。再說說氵,氵是指靈魂。因為沒是無,是0,所以沒是靈魂,所以靈魂裡有三個東西組成,氵幾又。所以,不要讓水到達靈魂,也就是到達腦,到達頭,所以只喝一滴水就可以了。
-
3 # 明儀居士
上善若水,是品德的最高境界。也是人生修行的最高追求。他不是某個人的私有財產,也不是什麼統治階級的專利產品,更不是誰能要求誰必須要達到標準。
-
4 # 人體和意識
上善若水:上善是對道德的形態評述,上善即是大道大德。若水是對道德的本性描述,即水的屬性近同於道性德性。
上善若水——老子與道:
老子是通過修行悟道,覺知了人體的先天認知,再以人為主體(道、太極),以自身經歷的證道知之,總結歸納了《道德經》的德經,以此由淺入深地講述了天下之物的可存在和可發展的平衡表現形態,及其變化規律和形式特點。以此推演了宇宙的存在形態和變化規律,並將其稱為道。依據物件不同,又可分為天道地道人道的三才之道。正如《文始經》所述,道同於水性,在於水性無源無歸,道性無首無尾,所以,常以可見可知的水性來擬喻可知而不可見的道性,即“上善若水”。
所以自以為,老子是悟道、證道且得道的高人,知道了人性和天下之物的物性及其共性,即老子所說的“道”。其根本思想與伏羲相同,都是以宇宙全息統一為基礎,以陰陽同生、相依、共存、共榮為事物存在形態和變化根源,這種宇宙全息統一的關係和影響規律,就是老子“道”的概念。《易經》的中心思想也是如此。
這種共性規律適於所有天下之事物,也適於宇宙。其相互作用和關聯性,同於中國的圍棋思維模式。
--2019.3.2
“人之初,性本善”的理解:
上善若水。水性近於道,上善若水即大善近於道。人之初,性本善,即人性的起初是近於道性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人性、地性、天性和道性都是同於自然大道的,即無善無噁心之體,心之體即是人的先天意識屬性,佛家稱其佛性。
由此可見,“人之初,性本善。”的原義是人的初始本性是無善無惡近於道性的,我們常稱其“天性”。所以說“性相近,習相遠。”即人的初性是差不多的,是出生後的現實生活改變了人之初近於道性的天性。這與王陽明心學“無善無噁心之體”的思想認識同一,這也是“頓悟”悟道的初識覺知,是大道自然的天性所在。這是與道所描述的“事物存在狀態和變化趨勢”是同一“意識狀態”,即天(道)人合一的狀態,是知天命(知“道”)的修行才能獲得的悟道“頓悟”的意識狀態。
--2019.12.4
-
5 # 瑾名軒起名大師程中華
上善如水,出於《道德經》第八章,原文是:
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道德經》第八章,瑾名軒譯文:
處在上面的人要善於像水一樣。
水滋潤萬物而不居功,處在眾人所厭惡的地方,所以幾乎等於道。
居上要謙卑,愛人要深厚,結交要仁義,說話要守信,施政要有方,處事要盡力,行動要審時。
因為不居功,所以不會有錯誤。
“故幾於道”,“政善治”,都與治理有關,與百姓關係不大;該章也不是講什麼是最好的品德的;該章應該是說給上層社會,說給統治階級如何統治的,普通百姓本身無所謂施政,將“上善若水”譯成“處在上面的人要像水一樣(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所惡)”,更加合理。
《道德經》通篇是講“無為而治”,根本不存在“最好的品德”,徳在《道德經》是次等的,“上善若水”,理解為“最好的品德像水”,與《道德經》的精神不服。
-
6 # 蘇楠雮
水無常形,也無常勢,會隨著外部環境變化而變化,所以我們要做的事情,其實也特別簡單,在各種選項中尋找到自己內心需要的東西,水的善是一種利萬物的思路。對所有的事物都有好處,我們就順其自然的去這麼做。
-
7 # 孤竹國人1
上善若水,從善如流,我的理解為,積善要像水那樣寬廣,像水那樣承載萬物,即包容又承擔。還要像水那樣純潔無暇,萬年不腐,造福人類。不管統治者和被統治者均為這樣。
-
8 # 為無為而以天下為公
上:統治者。善:善於的意思。對某些事物有所特長。若:好像、就像。總的意思就是:作為一個統治者,你的行為處事就要像水一樣。
-
9 # 微醺姐學國學
最好的品德要像水一樣,水利萬物而不爭,執政者也應該要像水一樣去對待自己的百姓。這樣才會有一個仁愛的國家,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
-
10 # 崑崙139100429
上善若水是一種比喻,是從正面借自然中的水能潤萬物、澤八方而隱喻人的品德。人的高尚品德是總括、泛指,當然也包括統治者。統治者能惜萬民、利眾生,自然歸為至善了,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個社會如人人向善互利,品德高尚、風氣優良也自然是美好的。當然這是從正面指潤澤萬物的水,而非暴聚為害的水……!
-
11 # 思想先鋒派
上善若水應該指統治者政策應該像水,能夠滋養萬物,應該讓老百姓安居樂業,休養生息,這樣民富才能國強,也可理解成最好的政策和最好的品質應該是仁愛,而不是暴力,就如同當今的美國使用暴力,帶來的是更大的暴力。
-
12 # 無咎
老子道德經,揭示的是萬物本源及規律,上善若水是老子道德經裡很推崇的一句話,在老子看來,水利萬物而不爭,水的本性與道的本性接近,近乎道!這樣看來,上善若水,適用於萬事萬物。不僅僅指統治者和老百姓。
-
13 # 道法自然ID
上善若水具體來講應該是指修行之人和為人的道德標準,修行的景界就是要象水一樣,利萬物而不爭,甘居卑下,思想總是保持深藏不露,對一切都保持仁愛,在永恆的變動中表現出善性。有知識有教養的人也要有水的胸懷,至於統治者老子希望他們無為而治,不要過多的干預人們的生活。
回覆列表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治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講的是“處下”和“不爭”的道理。
不過與其說統治者要像水,不如說統治者要懂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是因為水處下,更是因為水源在高處。人如果在水源下游的河道邊,是水利人;人如果在水源上游的陸地上,則是人尋水。
水者,利也。人尋水,人亦趨利;人為了更方便的獲利而不是每天勞碌獲利,最合適的做法就是處在水源的下游。如果沒有水源,大家就會四散,若是有人有能力找到隱藏水脈並在山上開鑿出泉眼水源,那麼下方必定得人才擁護,這就是讓利者位高的道理。
若是有人私截水流,不讓水流繼續下行,必然築堤壩,然則水蓄越多,所承受壓力越大,這就是“欲戴王冠必承其重”的道理。及至扛不住壓力,水也是會決堤,決堤的洪水會破壞一切,這就是“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
做事要如同治水一般,利用水的特性。讓要保護的人居於高處,堵住惡水侵襲的可能;為了讓水流經需要照顧的地方,可以規劃河道,也就是命令的釋出,以正確的流向為第一要務。只要不是水源都是需要爭寵、爭利的。作為水的使用者,其實爭水者,如果想相對安全,需要成為重要的水源。不是死水湖,而是真正的水源,江河不產生水,卻因為能容而得了實惠。水的疏堵之道,合了“令行禁止、賞信罰必”的治術。要懂水,更要精於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