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元宵節了。自西漢以來,兩千多年間,華人年年有元夕。
雖然2月14日的情人節剛過,而且多數華人更熟悉另一個日子——七月七日,把它當成中國的情人節,但我更傾向於認為,今天——元宵節——才是屬於傳統華人的情人節。
傳統中國是個農業社會。生產並不發達,交通也並不便利。在大多數時間,人們忙於生產勞動,以求填飽肚子。傳統中國也是個講究等級、父權、男女不平等的社會。在一般的日子,男女是不得隨意交往的。
但是,在人們忙了一年、窩了一個寒冷的冬天之後,元宵節來了。這時候,除了家規森嚴的大戶人家不許女孩子出門,大多數人都可以出門了。男女在這個日子裡,可以更加自由地交往,情人們一起逛集市,買東西,互送禮物,欣賞娛樂活動。在元夕,還可以“人約黃昏後”,一起賞花燈。這在生產落後、觀念保守、交通不便的古代,已經是難得的相聚了。
古代詩詞裡寫元宵節的精品很多,下面我們來欣賞幾首。
正月十五夜
唐代·蘇味道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遊伎皆穠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這是唐代的元宵節。漂亮的燈火,熱鬧的人群。天上有月亮,地上有美女。平時的宵禁也取消了,這一天人們可以暢快地遊戲、玩耍。“火樹銀花合”更是千古名句。
青玉案·元夕
宋代·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辛棄疾的元宵節照樣是漂亮、熱鬧,但熱鬧之後,有一絲落寞。主人公在人群中尋找自己的心上人。千百遍的找尋,卻在燈火昏暗之處,找到了那個人。
永遇樂
宋代·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雲合璧,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晚年的李清照,獨自居住在南方,沒有親朋好友,她回憶起自己的少女時代。她在元宵節這一天費心打扮,戴上“鋪翠冠兒”,插上“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爭做最好看的人。如今過著孤苦的日子,回想起從前的歡樂,幻如隔世,更添煩惱。
生查子
宋代·朱淑真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溼春衫袖。
這首《生查子》,有人說是歐陽修作的,有人說是朱淑真作的,我寧願相信作者是後者。去年元宵節還在熱戀的情人,今年卻已經分開,失戀的人十分悲傷,淚水沾溼了袖子。
詠元宵
南宋·姜夔
元宵爭看採蓮船,寶馬香車拾墜鈿。
風雨夜深人散盡,孤燈猶喚賣湯元。
姜夔的這首詩是寫元宵節的主食元宵的。夜深人靜之後,還有人在販賣元宵。也真是夠辛苦的。
鷓鴣天·元夕有所夢
宋代·姜夔
肥水東流無盡期。當初不合種相思。夢中未比丹青見,暗裡忽驚山鳥啼。
春未綠,鬢先絲。人間別久不成悲。誰教歲歲紅蓮夜,兩處沉吟各自知。
這首詞也是寫愛情的。詞人姜夔在元夕想起了自己的情人,春天剛剛到來,草木還沒有變綠,自己的白髮已經很多了,也許久沒有見到她了。希望她也在想我吧。
解語花
宋代·周邦彥
風消絳蠟,露浥紅蓮,燈市光相射。桂華流瓦。纖雲散,耿耿素娥欲下。衣裳淡雅。看楚女纖腰一把。簫鼓喧,人影參差,滿路飄香麝。
因念都城放夜。望千門如晝,嬉笑遊冶。鈿車羅帕。相逢處,自有暗塵隨馬。年光是也。唯只見、舊情衰謝。清漏移,飛蓋歸來,從舞休歌罷。
詞人周邦彥曾經歷北宋最繁華的時期,都城汴京的元宵節,千家萬戶張燈結綵,燈光如同白晝。眼前南國的元宵節也很繁華,街上的女子也很美麗,可是詞人自己飽歷滄桑,再也沒有心情欣賞眼前的一切了。
京都元夕
金代:元好問
袨服華妝著處逢,六街燈火鬧兒童。
長衫我亦何為者,也在遊人笑語中。
在金朝京都的元夕,大詩人元好問也和兒童一起玩耍了。
《元夕二首》之一
明代·王守仁
故園今夕是元宵,獨向蠻村坐寂寥。賴有遺經堪作伴,喜無車馬過相邀。
春還草閣梅先動,月滿虛庭雪未消。堂上花燈諸第集,重闈應念一身遙。
也有遠在他鄉的,比如王陽明的這首詩。今天是元宵節了。“每逢佳節倍思親”,元宵節,詩人自然是要懷念親人的,而遠離親人的遊子只有書籍相伴,更會感到寂寞冷清,想念遠方的親人也是十分自然的了。
最後,以李商隱的一首詩歌結束。
正月十五夜聞京有燈,恨不得觀
唐代:李商隱
月色燈光滿帝都,香車寶輦隘通衢。
身閒不睹中興盛,羞逐鄉人賽紫姑。
李商隱聽說正月十五元宵節這天,京城裡有盛大的燈會,他卻不在京城,不能欣賞,感到很遺憾。
我也聽說今夜北京的故宮和前門都有燈會,我也身在北京,卻有事不得前去欣賞,心情和李商隱是一樣的。
又是元宵節了。自西漢以來,兩千多年間,華人年年有元夕。
雖然2月14日的情人節剛過,而且多數華人更熟悉另一個日子——七月七日,把它當成中國的情人節,但我更傾向於認為,今天——元宵節——才是屬於傳統華人的情人節。
傳統中國是個農業社會。生產並不發達,交通也並不便利。在大多數時間,人們忙於生產勞動,以求填飽肚子。傳統中國也是個講究等級、父權、男女不平等的社會。在一般的日子,男女是不得隨意交往的。
但是,在人們忙了一年、窩了一個寒冷的冬天之後,元宵節來了。這時候,除了家規森嚴的大戶人家不許女孩子出門,大多數人都可以出門了。男女在這個日子裡,可以更加自由地交往,情人們一起逛集市,買東西,互送禮物,欣賞娛樂活動。在元夕,還可以“人約黃昏後”,一起賞花燈。這在生產落後、觀念保守、交通不便的古代,已經是難得的相聚了。
古代詩詞裡寫元宵節的精品很多,下面我們來欣賞幾首。
正月十五夜
唐代·蘇味道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遊伎皆穠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這是唐代的元宵節。漂亮的燈火,熱鬧的人群。天上有月亮,地上有美女。平時的宵禁也取消了,這一天人們可以暢快地遊戲、玩耍。“火樹銀花合”更是千古名句。
青玉案·元夕
宋代·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辛棄疾的元宵節照樣是漂亮、熱鬧,但熱鬧之後,有一絲落寞。主人公在人群中尋找自己的心上人。千百遍的找尋,卻在燈火昏暗之處,找到了那個人。
永遇樂
宋代·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雲合璧,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晚年的李清照,獨自居住在南方,沒有親朋好友,她回憶起自己的少女時代。她在元宵節這一天費心打扮,戴上“鋪翠冠兒”,插上“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爭做最好看的人。如今過著孤苦的日子,回想起從前的歡樂,幻如隔世,更添煩惱。
生查子
宋代·朱淑真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溼春衫袖。
這首《生查子》,有人說是歐陽修作的,有人說是朱淑真作的,我寧願相信作者是後者。去年元宵節還在熱戀的情人,今年卻已經分開,失戀的人十分悲傷,淚水沾溼了袖子。
詠元宵
南宋·姜夔
元宵爭看採蓮船,寶馬香車拾墜鈿。
風雨夜深人散盡,孤燈猶喚賣湯元。
姜夔的這首詩是寫元宵節的主食元宵的。夜深人靜之後,還有人在販賣元宵。也真是夠辛苦的。
鷓鴣天·元夕有所夢
宋代·姜夔
肥水東流無盡期。當初不合種相思。夢中未比丹青見,暗裡忽驚山鳥啼。
春未綠,鬢先絲。人間別久不成悲。誰教歲歲紅蓮夜,兩處沉吟各自知。
這首詞也是寫愛情的。詞人姜夔在元夕想起了自己的情人,春天剛剛到來,草木還沒有變綠,自己的白髮已經很多了,也許久沒有見到她了。希望她也在想我吧。
解語花
宋代·周邦彥
風消絳蠟,露浥紅蓮,燈市光相射。桂華流瓦。纖雲散,耿耿素娥欲下。衣裳淡雅。看楚女纖腰一把。簫鼓喧,人影參差,滿路飄香麝。
因念都城放夜。望千門如晝,嬉笑遊冶。鈿車羅帕。相逢處,自有暗塵隨馬。年光是也。唯只見、舊情衰謝。清漏移,飛蓋歸來,從舞休歌罷。
詞人周邦彥曾經歷北宋最繁華的時期,都城汴京的元宵節,千家萬戶張燈結綵,燈光如同白晝。眼前南國的元宵節也很繁華,街上的女子也很美麗,可是詞人自己飽歷滄桑,再也沒有心情欣賞眼前的一切了。
京都元夕
金代:元好問
袨服華妝著處逢,六街燈火鬧兒童。
長衫我亦何為者,也在遊人笑語中。
在金朝京都的元夕,大詩人元好問也和兒童一起玩耍了。
《元夕二首》之一
明代·王守仁
故園今夕是元宵,獨向蠻村坐寂寥。賴有遺經堪作伴,喜無車馬過相邀。
春還草閣梅先動,月滿虛庭雪未消。堂上花燈諸第集,重闈應念一身遙。
也有遠在他鄉的,比如王陽明的這首詩。今天是元宵節了。“每逢佳節倍思親”,元宵節,詩人自然是要懷念親人的,而遠離親人的遊子只有書籍相伴,更會感到寂寞冷清,想念遠方的親人也是十分自然的了。
最後,以李商隱的一首詩歌結束。
正月十五夜聞京有燈,恨不得觀
唐代:李商隱
月色燈光滿帝都,香車寶輦隘通衢。
身閒不睹中興盛,羞逐鄉人賽紫姑。
李商隱聽說正月十五元宵節這天,京城裡有盛大的燈會,他卻不在京城,不能欣賞,感到很遺憾。
我也聽說今夜北京的故宮和前門都有燈會,我也身在北京,卻有事不得前去欣賞,心情和李商隱是一樣的。